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工艺美术:活在当下,怎样活?
http://www.cflac.org.cn    2009-09-11    作者: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的作品评选过程中,一台电风扇令展区评委、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吕品田印象深刻:“电扇的风挡采用了竹编工艺,这种思路很有意思。”而工业产品与手工艺部件的“混搭”,也恰好暗合了9月5日由南京工程学院和《美术观察》杂志社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工艺美术教育”研讨会的主题——在现代设计离传统工艺美术越来越遥远的时代,我们在新的文化视野中如何认知传统手工艺教育并以此助力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

    制作着,存活着

    还是该从那台电风扇说起。

    “虽然电扇是个工业制品,但采用了竹子这一自然材料,就使它变得可以更换,不同的竹编图案会产生不同的风效;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给传统的竹编业留下了生路,主动邀请老百姓以‘手工活’进入工业生产。”一台小小的风扇,给当下注重“宏大叙事”、强调视觉审美的设计界吹来一丝手工艺的清风。

    尽管手工艺或者说工艺美术已在最近十年间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被“艺术设计”所取代,新式高等教育中已经难见传统手工艺的踪影,但延续千百年的工艺美术,还是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在卖得很火的平台玩具,其实就是传统工艺美术玩具的一种变体,只不过在绘制图案方面交给了顾客自己完成——含有工艺美术因素的设计产品在今天也具有广阔的可能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方晓风说的,只是工艺美术在时尚生活中的一例。而在南京工程学院工程中心,校企结合的学习模式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启林也颇有共鸣:“浙江安吉的一些竹艺企业也在尝试和我们学校合作,探求如何设计竹制航空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美术,强调其在当代生活中的制作性和发展的活态性是关键。”

    “让传统手工艺活在当下,就需要让它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参与创造当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实践,才能真正保护和延续这些传统技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其生产性和实践性,而非将之表演化,才能不违背其内在规律和自身发展方式,才能不扭曲其自然演变的趋势,从而让它们活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吕品田说。

    “不管以何种方式保护和发展,工艺美术的核心始终是制作。”方晓风认为。

    消弭鸿沟

    “对于工艺美术,现在大家的普遍概念是手工的、小作坊式的,而现代设计则与电脑结合在一起,成为概念设计和批量生产的代名词。”中央美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指出的设计与工艺美术的分野,在曾是中国第一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祝帅的感受中,几乎成为一种对立:“老师辈的学者们有一种将西方引入的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对立起来的潜意识,但在工艺美术逐步边缘化的过程中,我感觉对工艺美术知识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现代设计的学习。”

    这一鸿沟引起了西安美院美术史论系教授王宁宇等专家的忧虑:“如果设计教育的发展要把生产者的创造性剥夺了,大规模的设计只为了使用而非创造力的提升,我们的将来也就和《千与千寻》中只顾吃喝最后变成猪的千寻父母无异。”

    如何将鸿沟消弭,让原本就不应“剑拔弩张”的现代设计与工艺美术有机融合而“活在当下”?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贺万里认为,在当代工艺美术所涉及的领域——当代美术创作对工艺美术的挪用、纯粹的民间活态存在、规模化生产的旅游工艺纪念品和存在于博物馆中成为标本的工艺美术——中,拓宽民间活态工艺美术在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存活空间,将之与高校教育结合,是当代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之作业

    “其实工艺美术就是材料学、工艺学和形态学的结合。”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认为,目前工艺美术或设计业界普遍的看法是我们的形态学落后于国外,所以很多院校针对的是设计形态学的研究与探索,殊不知形态学是和材料、工艺结合在一起的。

    他举出的例子来自马王堆,“49克的素纱单衣,以现代工艺做,达到这样的重量完全没问题,但古人和我们所用的材料完全不同:他们用的丝在6埃以下,而现代社会的丝全在9埃以上,出来的整体效果全然不同。”所以单攻表面上的形态学研究收效不大,工艺美术教育需要三者的结合,而且这种不见文字的来自另外一个知识系统的艺术门类,更需要的是“真传一句话”的体验型教学模式。基于此,陈启林表示,当代工艺美术教育应该改变树状教学结构,代之以拓扑结构;祝帅表示在工艺美术教育中应该加入部分市场类课程,《美术观察》杂志副主编李一也认为,高校可以培养一些有实际能力的手工艺创作者,帮助学生们毕业后的作品顺利进入市场。

    “手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所以手工艺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使手制造物品,给予劳动的快乐,使人遵守道德,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所以,手工艺作业也可以说成是心之作业。”日本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曾经这样说。“说到底,与日本对工艺美术的保护、重视程度相比,我们最为缺失的是真心实意喜欢工艺美术的人才,而这也是当代高等教育应该着力发现与培养的。”上海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教授许健认为,工艺美术是“心之作业”,要有真实的心意,才能在当代工业环境中拓宽工艺美术的领域,也才会逐步消融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设计理念的差距。

    在工艺美术这个领域,无论是保障工匠生活条件、社会地位,维护技艺传承的传统方式,还是扩展核心技艺的必要原料和工具,疏通工艺产品的出路及市场流通的渠道,以及知识产权的厘定与权益的保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用心作业”——“飞得再高,还要落地加油”,徐艺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