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5年4月6日 星期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雕塑作品展在东北工业重镇长春拉开帷幕,这是对近5年来中国雕塑界的一次全面检阅。5年来,中国雕塑界以艺术规律的研究和艺术语言的深化为基础,深刻体验改革开放时代的社会生活,全面展示中国人民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以及与社会和环境和谐共处的人文理想。
当代中国雕塑创作显示出积极活跃的态势。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中国政府加大对艺术的投入,全国性大型雕塑展览不断举办,雕塑创作、研究和出版等方面均有新的进展。雕塑与城市对话——迎世博2007上海国际雕塑年度展、和而不同——中国当代雕塑提名展、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中国杭州第三届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暨钱江新城雕塑邀请展、奥运雕塑展等大型雕塑展览,拓展了中国雕塑界的学术眼光,推出了一批卓有才华的青年雕塑家。
从本届美展入选的雕塑作品来看,雕塑家们自觉地关注当代社会的变化,强调作品的现实针对性,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文化思考,题材的广泛性是最大特色:有反映四川大地震的,有表现农民与矿工的,有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从过去侧重宏大主题、表现英雄与理想,转而关注日常生活和平民阶层,例如城市发展中的高新开发区与超大型建筑,民居拆迁与传统建筑保护等问题。从细小感性的事物中发现问题,近距离地反映日常世俗生活,艺术家的人文关怀更加深入化。
本届雕塑展表明中国雕塑家有了更加自觉的身份意识和本土文化意识,雕塑家更关注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资源的现代转化,关注如何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来回应具有紧迫性的当代问题。雕塑作品中重新阐释经典,表现共和国革命历史和重要人物、表现红色题材的不断增多。雕塑家们借用各种文化资源,表现手段更加丰富;一些作品关注社会重大灾害问题,甚至注意到银行滥发信用卡的问题。以评委推荐获奖的作品而论,既有表现蒙古族人民回归故乡的《从东归,土尔扈特部》,也有反映20世纪50年代师生关系的《1949——新中国少先队员》;既有反映青年与城市发展的《漂移的城》,也有反映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苦旅共甘泉》;还有反映四代同堂市民生活的《回家》。同时,多元化和包容性也带来了雕塑材料和语言形式的多样化,这是近5年来中国雕塑的长足进步。但从艺术角度来看,表现中国百年历史与30年改革开放,能够传达宏大深厚的中国艺术精神的雕塑力作仍然不多。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雕塑展的成功举办,是中国雕塑家向祖国和人民献上的一份厚礼。中国雕塑已迎来最好的历史机遇,中国雕塑家将肩负起历史的责任,注重艺术创新和语言的多样性,使中国雕塑艺术更具感召力,更具现代感,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呈现出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