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2009年通联工作会议暨“大美青海”艺术采风活动在青海西宁成功举办
http://www.cflac.org.cn    2009-09-04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感受青海大美 共商发展大计

——《中国艺术报》2009年通联工作会议暨“大美青海”艺术采风活动在青海西宁成功举办

大会发言摘登

领略青海灿烂文化

吉狄马加(青海省副省长)

    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艺工作者欢聚在大美青海、夏都西宁,隆重召开由中国艺术报社、青海省文联主办的《中国艺术报》2009年通联工作会议暨“大美青海”艺术采风活动。我代表青海省人民政府向出席本次会议的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并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青海文艺事业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千百年来,青海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高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源头活水。在新形势下如何将青海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发扬光大,把我省独特的人文面貌展现给世界,推动“大美青海”的宣传,需要我省媒体的宣传,更需要国家级媒体的关注和帮助。这次活动在青海举办,就是对青海的支持,充分体现了中国文联对青海文艺界的信任和关心。我希望与会代表在青海期间充分感受这块神奇土地上纯朴的民风民情,领略青海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更多、更深入地了解青海,关注青海,支持青海,宣传青海。

探索媒体发展新途径

廖奔(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中国艺术报》及由报社承办的中国文联网、《艺术交流》杂志,是中国文联宣传工作的主要阵地,是展示文联形象、扩大文联社会影响、体现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一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艺术报》发挥自身优长,抓住亮点,重拳出击,相继推出了抗震救灾特刊、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特刊、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刊、纪念中国文联成立60周年特刊等。一系列特刊不仅对重大事件进行了及时、充分的报道,而且形成了以特刊的形式集中报道的风格,图文并茂、挖掘深入、生动鲜活。

    中国艺术报社要在新形势下履行好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一要高举旗帜,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二要服务大局,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切实搞好重大主题性报道;三要解放思想,探索新形势下媒体发展的新途径,不断开创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四要拓展思路,树立“全国文联一盘棋”的思想,充分调动各地文联和记者站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盘活资源 开创未来

李树声(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

    一年来,在中国文联党组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在各地文联、各地记者站鼎力相助下,报社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密切关注文艺界热点话题,大力报道中国文联和全国各地文联各项工作,为文艺事业和文联工作大发展大繁荣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报社各项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报社工作之所以能够有所进步,离不开中国文联党组的亲切关怀,也离不开各地文联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各地记者站的密切配合。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做好为各地文联服务工作。各地文联和记者站不仅是我们服务的对象,更是可依靠的同事和朋友。在努力提高现有地方版质量的同时,报社将逐步扩大地方版,充分反映各地文联的工作成绩,积极主动地为各地文联鼓与呼。每次通联工作会都使我们与各地文联增进互相的友情、增长工作的热情、增强对艺术的激情,特别是去年5·12地震后的日日夜夜,更让我们深感天下文联是一家。回顾过去,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得到了各地文联和记者站的关爱和支持;展望未来,我们的每一个目标,都期待着各地文联和记者站与我们共同实现。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路同行,不断开创《中国艺术报》更加美好的未来!

探讨文联经验 凸显报社作用

张民(青海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我们欢聚青海西宁,探讨交流《中国艺术报》通联工作的成果和经验,共商《中国艺术报》发展大计,并进行“大美青海”艺术采风活动,必将对报纸的未来进步及利用《中国艺术报》等权威文艺媒体推介、宣传青海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感到,中国艺术报社把这次活动安排在青海省举办,是对我们的信任和关爱,也是对青海省文联工作的激励和鞭策,对“大美青海”的拓展宣传也益处多多。

    在中国文联党组、主席团的正确领导下,在服务文艺和文联工作的过程中,通过报社全体工作人员、各地驻站记者的共同努力,《中国艺术报》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使《中国艺术报》成为了国内一份很有生命力、很有专业深度和广阔发展前景的艺术类大报。当前,文化建设掀起了新高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走向世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机遇期。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艺术报》作为文艺类综合性报纸,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贡献,对全国文联系统工作的积极推动与推介,越来越显现出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服务能力和发展潜力。

大气 大美 大爱

宋新柱(山西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中国艺术报》办得很“大”。第一是大气。报纸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文艺政策方面做得非常好,在特刊方面做得很有特色,比如新近出版的纪念中国文联成立60周年特刊就非常好。第二是大美。报纸从版面设计、标题制作到报道内容,都有很多创新之处,而且和其他报纸不同的是,诗、书、画、摄影等都在上面有所展示,图文并茂,非常美,所以说叫大美。第三是大爱。汶川地震后,《中国艺术报》为灾区做的贡献大家都有目共睹。

    希望今后《中国艺术报》再多一些创新,多刊登一些权威性文章,多一些文艺批评性的文章,多一些互动,多一些策划。希望报社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经常不断地组织一些活动,为基层文联多提供一些采风的机会。

我是报社一分子

邓风(本报驻四川记者)

    去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艺术报》在第一时间赶赴四川灾区对我们进行采访慰问,使我们能在最短时间里走出地震的阴霾。

    《中国艺术报》同志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也让我深受感动。去年汶川大地震后,《中国艺术报》迅速派出了精干的采访小分队深入四川地震极重灾区采访,在一周的采访中行程两千余公里,为部分受灾的文联送去了报社全体员工的捐款。

    在纪念地震一周年之际,李树声总编辑亲自带领去年采访小分队重返重灾区做回访,并向汶川文联捐赠了报社同志们的特殊党费。这让我深受感动和鼓励。我个人作为驻站记者,就是报社的一分子,今后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来回报《中国艺术报》对四川省文联以及我省地方文联的关爱。

座谈会发言摘登

为《中国艺术报》发展建言 为中国文联网建设献策

    刘 华(江西省文联主席):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艺术报》成为深受广大文艺家喜爱,深受各级文联欢迎的专业大报,着实不易。尤其近年来,报纸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一些重大的专题性报道分外引人注目,既扩大了文联的社会影响力,也振奋了文联人的精神;既宣传了文艺家和文联组织在重大事件面前的作为,也为文联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希望报社今后在深度上进一步做文章,从全国各级文联的新经验中,找出带有共性的话题,进行深入报道。希望报社在广度上做文章,现在摄影、书法等艺术门类很有群众基础,报社应该在专刊上进一步下功夫,开辟面对那些庞大创作群体的园地。

    巴特尔(内蒙古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作为中国文联的机关报,《中国艺术报》在宣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反映中国文联及地方文联情况,传播文学艺术信息,开展文艺理论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文艺界重要的媒体。希望报社今后能开辟少数民族文化专刊,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进行介绍、传播、研究,促进少数民族文艺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同地方文联的联系,有些重大活动可以采取与地方文联合作的方式进行;开设文艺评论专刊,加大对文艺评论和理论研究的力度。

    陈 普(陕西省文联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中国艺术报》是一份特点突出、针对性强、吸引力大、覆盖面广、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艺术类大报。它努力宣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及时反映中国文联和各文艺家协会及各地文联的工作动态,既有理论研究、工作研究的文章,又有各艺术门类、艺术家的深度报道,深受文学艺术工作者的欢迎和喜爱,日益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陕西省文联很重视《中国艺术报》这个宣传平台,上稿量逐年增长。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建立一支通讯员队伍,建立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组织《中国艺术报》的发行和投稿工作,把省文联所做的工作尽可能快地宣传出去。

    王瑞璞(北京市文联组联部主任):

    《中国艺术报》是展示全国各地文联和文艺家的主要窗口和平台,虽然成立晚,但起步高,并依托全国各省市文联,是我们全国文化艺术界的同仁必读的一张报纸,每当打开新一期的报纸,一种亲切感迎面而来,因为它大事小事说的都是我们艺术界自己的事,读它的时候会让你不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中国艺术报》有一个开拓进取的好的领导班子,有一个精明强干的采编队伍,年轻、有活力,不怕吃苦、有干劲,这就保障了报社能够健康发展。这次通联工作会让我学到很多地方文联的经验,今后我们将借助报社这个平台,积极做好首都文艺界的宣传工作,为繁荣首都文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严风华(广西文联文艺研究室主任):

    《中国艺术报》近几年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广西文艺界的很多活动报社都给予了积极报道。希望报社今后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文联的互动。比如腾出一定的版面交给报社指定的某个省、自治区文联来办,版面由该省、自治区文联来组织稿件,稿件必须展示出该省、自治区艺术界最高的艺术成果。其效果是,各省、自治区文联接到任务后,必须认真组织稿件。这样做必定在该地区艺术家中引起广泛影响。报社若有好的选题,可直接把写作的任务下达给相关的记者站,由他们完成。

    毕尔刚(上海市文联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艺术报》是我们的“自家报纸”,对我们的日常工作帮助很大,而且各地文联非常需要这块宣传阵地。对于“自家报纸”,我们自然要倍加爱护、倍加珍视。今后我除了多供稿外,还要做好报纸的宣传推广工作。因为这样一份在国内有着很强生命力和专业深度,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艺术类大报,理应让更多的文艺工作者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了解和阅知。上海市文联还要联系当地文联和文艺界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内容策划,力争今后多做几期有质量、有影响的专版。

    赵 洪(河南省文联秘书长):

    《中国艺术报》不仅担负着宣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责任,还全面、及时地报道了中国文联和各地文联的动态,反映了文艺界的重要情况,并且开辟了专刊等形式,对某些艺术门类作深入报道。要及时了解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和全国文艺界状况,要对某些艺术门类有较深入的了解,《中国艺术报》必看!河南省文联在《中国艺术报》上发的稿件虽然数量不少,但质量上还有待提高,我们应该向先进省份学习。

    李晓东(江苏省文联宣传中心主任):

    《中国艺术报》越来越得到了各地文联的重视,近年来,《中国艺术报》将视线更多地投向基层文联,使基层文联与《中国艺术报》的心贴得更近。《中国艺术报》作为中国文联的机关报,“娘家”在文联,但应该根系各地文联,希望今后报社与各地文联尤其是基层文联进一步加强联系,并积极给予报道。需要特别表达我们感谢之情的是,《中国艺术报》刊登了大量江苏省文联的报道,对推动江苏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给予了积极帮助和支持。今后,我省文联将进一步拓宽与报社的沟通渠道,争取更多合作。

    钟昌式(四川省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

    能够参加报社通联工作会议感到非常荣幸,真诚希望报社在加大为地方文联服务和发挥报纸媒体优势的同时,注意报社媒介多元化发展与开拓性工作的力度。在现代信息社会时期,平面媒体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是全球性的,需要有多种方式的应对措施,这就必须以开拓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模式来对待之。这次通联工作会议上,给我们发了关于各地网络建设的调查表,其中提到了文联资料库的建设问题,非常不错。我们希望在中国文联领导下,集合本系统的相关力量,制定科学的、符合各艺术门类特点和各省、市、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特点的专题资料库建设方案。

    王德斌(山东省文联组联部主任):

    《中国艺术报》和山东省文联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我自从接手报社驻山东记者站工作后,更增进了与报社的感情。每期报纸我都必看,其中一些重要版面我还收藏起来。《中国艺术报》能够很好地反映各地文联的活动、动态以及一些地方文联好的经验、做法,对我们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通过《中国艺术报》,我们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各兄弟省市文联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做法,而且我们的很多活动也能够通过《中国艺术报》及时地宣传出去。

    盖秀臣(吉林省文联办公室主任):

    我是《中国艺术报》发展的见证者,跟报纸的感情非常深。我看《中国艺术报》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报纸,另一个就是通过中国文联网。有时候报纸还没收到,通过中国文联网,我就了解了这期报纸的所有版面。报纸虽然创刊时间短,但跟其他文艺类报纸相比有自身的优势,近几年来,报社的专刊办得非常出色,《中国书画家》、《中国音乐》、《中国舞蹈》等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读性。去年,吉林省文联和报社联合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研讨会,开得非常成功!今后吉林省文联一定会更加积极地配合报社的工作。

    倪 明(贵州省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我是《中国艺术报》的老朋友,我觉得《中国艺术报》不仅仅是中国文联的一个直属单位,更是中国文联的一个信息平台,中国文联很多工作都是通过《中国艺术报》对全国文联系统发挥作用的。希望《中国艺术报》扩大第三版的文艺批评版面,把它扩大成《中国音乐》、《中国舞蹈》一样的专刊,这样做,能够进一步增加《中国艺术报》的深度和社会影响力。

    李海萍(云南省文联机关党委副书记):

    《中国艺术报》是文艺界一份非常有影响力的报纸,对各地文联的工作非常有帮助,云南省文联对《中国艺术报》的订阅非常重视,要求各个文艺家协会都要订阅。我们还积极为云南省及各市、州的相关领导订阅《中国艺术报》,报社对我们文联举办的活动长期以来非常关注,总是给予很好的报道,今后我们要多组织一些有深度的稿件,更好地把文联的工作宣传出去。

    马良宪(天津市文联副秘书长):

    天津文联多年来和《中国艺术报》有着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我们举办的很多活动报社都给予非常全面和及时的报道。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报社也在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中国文联网和《艺术交流》杂志都办得非常出色。相信我们今后的合作也会不断加强,衷心希望《中国艺术报》能越办越好。

    温航军(海南省文联艺术研究室信息科科长):

    地方记者站除了积极投稿外,应当把《中国艺术报》的征订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中国艺术报》坚持正确的办报方针,是一份有分量、有内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艺术界权威报纸,各地方记者站有共同的责任来抓好报纸的征订发行工作。海南文联除了在机关做好征订工作外,还广泛发动基层文联开展征订工作,做到在成立文联的地方都订上《中国艺术报》,下一步我们还要发动各文艺家协会征订,甚至在大专院校进行积极宣传。

    陈竖琴(绵阳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很荣幸能够作为基层文联的代表出席这次通联工作会议,从而使我有机会代表3800名绵阳文联人对《中国艺术报》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去年汶川大地震后,《中国艺术报》派记者来到绵阳看望、采访我们,给我们送来了慰问金,送来了《中国艺术报》对绵阳文联的关心、抚慰,继而又深入到北川抗震救灾第一线进行采访报道。一年以来,《中国艺术报》一直深切地给四川灾区以关注。今年5月12日,报社总编辑李树声带领采访小分队来到绵阳,他们不顾艰辛,采访细致而认真,让我们由衷地感动。

    张 萍(厦门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中国艺术报》具有权威性,能够及时传达中国文联的各种信息,让我们及时了解党和政府关于文艺工作的最新的方针、政策,从而把握好文艺工作的大方向。《中国艺术报》具有专业性,能够从非常专业的角度报道各地文联开展工作的许多好做法、好经验,这使得我们从中获得许多启迪,并从中借鉴,进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中国艺术报》具有可读性,许多特刊、专刊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对于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开阔艺术视野具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康胜利(中国石油文联副秘书长):

    我是参加这次会议的产业文联系统的唯一代表,可见报社对中国石油文联的关心。今后,我要潜下心来,除了写一些消息稿外,还要多写一些有深度、有分量的文章;同时主动加强与报社的联系,根据报社的需要,按时按质完成报社交给的任务;要逐步建立基层企业文联、协会的通讯员队伍,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扩大稿件来源,为《中国艺术报》的更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曾培新(深圳市文联编辑部副主编):

    我是《中国艺术报》的忠实读者,每期必看,因为作为中国文联的机关报和文艺界权威性报纸,它的作用和影响毋庸置疑,对各级文联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深圳市文联跟《中国艺术报》保持着密切联系,报社总是能够及时、准确地报道深圳市文联组织的活动,我们非常感谢。我与报社有深厚的感情,总是向朋友推荐《中国艺术报》,今后希望深圳市文联能够与报社有更多的合作。

交流与期待

——《中国艺术报》2009年通联工作会议暨“大美青海”艺术采风活动侧记

    8月27日至30日,《中国艺术报》2009年通联工作会议暨“大美青海”艺术采风活动在青海西宁举行,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文联的领导和驻站记者欢聚一堂,为报社发展献计献策。

    座谈会上,与会代表发言踊跃,场面热烈。大家对此次会议的召开和中国艺术报社近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尤其是对报社2008年编辑的抗震救灾特刊、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特刊、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刊及刚刚出版不久的纪念中国文联成立60周年特刊给予了很高评价,来自四川记者站的同志还对中国艺术报社第一时间前往抗震救灾第一线展开报道并带去捐款和慰问表示感谢。代表们说,作为文艺界的一份权威性报纸,《中国艺术报》内容丰富、报道全面,对他们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深感获益良多,今后要组织更多稿件,把我们文联人自己的报纸办得越来越好。很多代表还对报社的进一步发展积极建言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希望加强创新与互动,在深度、广度上做文章,使之更全面、及时地报道中国文联和各地文联的动态,反映文艺界发生的重要活动。

    “原来中国文联网也是由你们报社承办的呀!”会上,当收到了本报发放的《关于全国文联系统网络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问卷》,并得知全国文联系统网络文化建设战略研讨会即将召开的消息后,很多代表充满了期待。他们说,在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多元的当下,网络工作被摆上了文联工作日程令他们感到十分欣慰,这说明中国文联党组极富战略眼光,还有的代表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使各地文联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收获更多经验、达成更多共识,促进网络文艺的健康发展。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进行了采风活动。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诞生地——原子城,大家了解到50年前一大批科学家及万余名建设大军以3顶帐蓬起家,克服天寒地冻、高原缺氧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怀着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从国外和全国各地来到这里,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而奋勇拼搏,深感这平凡背后的传奇。站在真实再现了当年科研工作者工作和生活场景的300多幅历史照片和昔日曾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许多科研仪器、设备等珍贵文物前,大家更被他们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当听到讲解员说,由于保密需要,有些夫妇同在这里工作却互不知道,联系全靠从北京转寄的信件,直到多年后才相见的故事,很多人的心情难以平静,眼中含着泪水。而在展厅中再次聆听到这震惊世界的东方巨响更让采风团成员们甚为激动,大家纷纷表示,要在日常工作中将这种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两弹精神”永远传扬下去。

    金银滩不仅记录了成千上万科技工作者挥洒下的汗和血,还赋予了西部歌王王洛宾无穷的艺术灵感。在陈列有大量照片、实物及近百件未经面世的歌曲、歌剧手稿的王洛宾音乐艺术馆,与会代表不仅沉醉在草原优美的歌声里,在仔细阅读了展览内容后,还对这位艺术家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执着、坚定的艺术信念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很多代表说,王洛宾于西北人民的生活与风情中挖掘出人类共有的情感,所以能够得到世界热爱音乐的人们的认可,而这也正是他的作品传唱不衰的原因所在。“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在这首诞生于金银滩的蜚声中外的不朽名作中,大家感到,“大美青海”,就美在那植根于这方土地上的炙热的情怀和永恒的精神。(记者 云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