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雕塑首展让长春世界雕塑公园热闹非凡,雕塑艺术馆内300余位艺术家的近5年来的精品力作,与馆外蓝天白云掩映下来自5大洲200余个国家的雕塑家精心创作的景观雕塑相映成趣,让观者感受到雕塑艺术在中西文化观念碰撞下的多样化发展,也让国人体验到长春这个雕塑之都的独特魅力。在九月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中国雕塑界集5年之功打造的雕塑盛会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一份怎样的厚礼呢?
弘扬主流价值观 关注时代民生
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美术盛会,全国美展自举办以来始终秉承主流价值取向。在中国美协提出的“熔铸中国气派 塑造国家形象”的思想指导下,雕塑以特有的空间美感作出了形象化的阐释。
中国雕塑伴随共和国成长已经走过了60年,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中国雕塑已走出革命历史题材的宏大叙事,转向关注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然而,在高度信息化已使我们的世界开始变得扁平的今天,雕塑家是否能把握其跃动的脉搏,挖掘出真正反映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呢?全国美展雕塑展作为对中国雕塑界的一次全面检阅,从中不难窥测近5年来中国雕塑的整体成果和生存状态。
从本届美展入选的雕塑作品来看,雕塑家关注现实,从当代社会的细微变化入手,用艺术的语言再现和反思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的种种现象,进而大大扩展了作品的题材。对抗震救灾的“白描”,对农民、矿工等弱势群体的“速写”,对都市男女生活的直白呈现,对城市发展中高新开发区与超大型建筑、民居拆迁与传统建筑保护等老百姓身边事的生动塑造,鲜活地展现了不同年龄段的雕塑家多样化的观察视角。与此同时,中国雕塑家越来越强调身份和本土意识,他们努力从传统和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借由当代雕塑语言丰富的表达方式进行观念转化和资源整合。用信用卡制作的《金缕玉衣2008》,用树脂、烤漆创作的《山海经》之女丑与大蟹,用不锈钢再现的乡村美景,从不同侧面多个角度呈现出中国雕塑家具有的人文历史情怀与现代性反思,展现出雕塑界对材料和语言形式的多样化探索,显示了近五年来中国雕塑在观念和技法上的发展。
包容性与开放性
“在来长春之前,我没有想过自己会和全国美展发生联系。”作为在京职业艺术家中的“北漂”一族,钞子伟站在自己的入选作品《1950》前动情的说,“以前的全国美展需要经过省里的推荐,像我们这种非体制内的艺术家选上的机会很渺茫。如今,作品可以直接送审了,我们这些职业艺术家的参展热情自然高涨。”从本届全国美展开始,除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画之外,其它美术种类实现了作者直接向展区投稿的方式。当然这无疑增加了组织者的工作强度,投稿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遴选过程相当艰苦,但这个形式上的变化,还是给类似钞子伟这样的艺术家带来了机遇。据他介绍,他一连投了三件不同类型的作品到三个展区,如今在长春展出的是他用陶瓷做的装在玻璃柜里的冲锋号、草鞋和军装,从中不难看出艺术家对往昔峥嵘岁月的一种怀念和敬意。
不少在校就读的雕塑专业大学生也是这次投稿方式转变的受益者。在西安美院读大三的钱亮、康悦、刘竹创作的《童(同)心同乐》顺利入选,“尽管尺寸有些超标,但我们还是入选了。”钱亮不无幸运地表示,“我觉得这次的展览更加包容,各种题材和材质的作品都有展示,全国美展更加开放了。”作为看着卡通长大的80后,他们拥有自己的一套语言来表达对待生活和社会的看法,全国美展理应成为展示他们作品的舞台。
作为鲁迅美术学院的一名雕塑“老兵”,陈连富看到许多中青年雕塑家在题材和风格样式上的多样化追求,在表示理解和包容的同时,也提到随着年龄的增加,雕塑家应该更加纯化自己的艺术语言,形成相对稳定的作品样貌,而雕塑作为一种纯艺术也应具有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作品风格多样化不意味没有标准
近几年,随着当代艺术在商业上的成功,一种带有商业气味和娱乐调侃性质的表达方式开始影响主流雕塑创作。不少美术学院里的老师和学生,都在商业与学术之间寻找平衡点。在全国美展这个多元化的展示平台上,我们也不难寻觅到这样一些踪迹。
在前不久举行的首届中国雕塑大展上,鲁迅美术学院的吴彤用木雕制作的表现传统“生旦净丑”的作品引人关注。在这届全国美展上,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王斌、王礼军、曹淑海合作的《生旦净丑》却以一种略带调侃的方式呈现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显然在表达方式上他们受到了当代艺术的影响。其实,在本届展览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屈峰的《十字街头》、张弦的《小乖》等作品,都卸下往昔雕塑厚重的面纱,带有些许的轻松和调侃。
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表示,尽管在作品面貌和风格上多样化,但标准还是有的。就像体育竞技,每个项目都有评分标准。对于雕塑,无论是前卫的还是经典的,首先要求艺术家用一种真诚的态度投入进去,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而这个雕塑的标准就是一种专业的态度,雕塑家对艺术本体语言持之以恒的锤炼。
本届全国美展雕塑展评委之一的曹春生也认为,评委的眼光会跟随时代的前行而改变,我们并不保守,但雕塑家必须明白,作为公共展示的雕塑不能过分强调个性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展示的作品需要对公众负责,而艺术家在创作时也要避免对一些题材的过分渲染,要保持对社会和公众的责任感。
对于不同雕塑家而言,全国美展的意义各有不同,像钞子伟这样的艺术家可能将其看作对多年创作的肯定,而像钱亮这样的在校学生,全国美展只是其艺术生涯的一个起点,但对于他们而言又有一点是相同的——对待雕塑的真诚态度和对待社会大众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