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岩:爱的奉献者
http://www.cflac.org.cn    2009-09-01    作者:丁宁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是柯岩同志的老读者、老朋友。当我收到卷本厚重、文字浩瀚、装帧素雅的十大本《柯岩文集》时,我满心喜悦,衷心地向她祝贺!

    在我国当代老作家中,像柯岩这样仍然活跃在文坛,作品之丰、影响之大的,并不很多了。

    我从上世纪50年代认识柯岩,她俊美年轻,却已经是颇有影响的作家了。初入文学之门,即一鸣惊人,显示了非凡的才华。那时候,儿童文学园地还不繁茂,品种亦不多,柯岩的儿童诗,像初春里绽放的奇葩,五彩缤纷,引起无数人的喜爱和评论家的好评。多年之后的1962年春,我在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工作,为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研讨会做准备,研究室领导侯金镜率领唐达成和我,到河北几个地方去做考察。正是全国经济困难时期,所到之处,光景惨淡,县城的书店、图书馆,几乎看不到什么文学作品;又到涞水县,未料“柳暗花明”,在一所简陋的乡村小学,正碰上课堂里一位女教师和学生们齐声背诵《小迷糊阿姨》《雷锋叔叔》……下课后,孩子们拥到我们身边问:“‘小迷糊阿姨’在哪?”这情景,使我们三位愁绪满怀的旅人大为惊喜。记得侯金镜这么说:“在这荒凉的地方,能听到‘小迷糊阿姨’的歌,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和安慰。”

    当年的“小迷糊阿姨”(早年,朋友们都这么亲切地称呼柯岩)今年竟是80老人了!转眼之间,已经走过60年的文学道路。但时光在她身上没有离去,她仍然保持蓬勃的精神风貌、健美的青春活力。

    《柯岩文集》多是佳品,不可能一 一列举。我对于作家及其创作最深的印象是,全国解放以后,每个历史阶段,柯岩必投入新的潮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的脉搏同跳动。她目光锐利,有深重的忧患意识,善于捕捉往往还没有引起与人们切身利害攸关的社会问题;深入体察,然后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具有时代特色的佳作。可以说,她的全部作品,无不显示一个“爱”——  一个大“爱”: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她创作的宗旨。

    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便是用一片爱心打造的。“工读学校”是一所教育、改造犯罪少年的特殊机构,柯岩主动去那里担任教员,工作艰苦,却生活了很久。她用满腔爱怜,去接近那些思想、性格被扭曲了的孩子,她深入他们的灵魂,思考着他们为什么犯罪?孩子如何有失落感?她终于找到了答案,找到了社会根源。她成为孩子们的知心朋友,成为整个工读学校干部、师生爱戴的偶像。在柯岩和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终于迷途知返,找回了他们的世界,有的成为青年团员,有的后来成为教育战线得力的干部。作为作家的柯岩,那时候却不急于考虑创作,直到很久以后,才动笔写出《寻找回来的世界》。书一问世,即轰动社会,又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播映,一时间家喻户晓。读这部作品,我一直不忘她那一双充满温情的眼睛。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天,柯岩带领一群朋友参观一所监狱,关在那里的都是青年人,他们个个睁着惊奇的眼睛,瞧着这帮不速之客。柯岩走近了,他们仿佛见到了亲人,其中一位男青年用恭敬、信任的表情和柯岩说话,原来他们早已相熟。那青年爱好文学,得到过柯岩的帮助。后来得知,他表现好,提前出狱。柯岩瞧着青年的那双无限温情的眼睛,使我深深感动,眼前立刻浮现出《寻找回来的世界》中那些形形色色、生动的艺术形象。这部小说是人道主义之作,具有个性化、人性化,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教育诗。

    柯岩另两部同类题材的著作——早期的报告文学《癌症≠死亡》、近期的《CA俱乐部》,最是能体现作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对人民的爱心。《癌症≠死亡》问世已有20多年,至今读者不衰。我常接到亲友们电话、来信(还有陌生的读者),要我代购。

    当今世界,困扰着人们的一个大的灾难,使无数家庭失去欢乐、失去生活的希望的,便是癌症。两年前见一份材料,我国癌症患者约有一千万人,每年增加150多万,人人“谈癌色变”。柯岩对这一社会危机极其关心,她深入社会各个有关方面,结交癌症患者不知其数,研究、掌握大量材料,终于得出结论:癌症≠死亡。此书一出,石破天惊,连医学界、癌症专家都被深深吸引,认为这是一部艺术的、形象的心理学著作,作品主题思想的最新理念,是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意义的。当长篇小说《CA俱乐部》书稿完成,他们更加重视,遂即由协和医学出版社出版,又再版了《癌症≠死亡》一书。该书《再版说明》有这样一段文字: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在不断地加深,传统的生物学模式逐渐显示其对于疾病认识的局限,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的心理以及社会因素……《CA俱乐部》我们读后深感惊异,书中展示了那群自强不息、团结友善、誓死不渝地与死神角力的勇士,越发鲜明、深刻印证了《癌症≠死亡》所有激情的预言之外,还深刻地表明:这些自发组织起来、通过顽强拼搏把一个绝对的弱势群体,打造成一个逼人仰视的英雄群体……

    医学界的朋友又说,如果问是什么吸引着他们研读这两部著作,并且深受感动,那就是艺术的力量。他们说:“通过书中精巧的结构、曲折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展现了抗癌明星们可歌可泣的血泪人生,歌颂了中华民族重情、重义、重奉献的传统美德,引导读者在‘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氛围里潸然泪下时,很自然地进行许多社会和人文层次的思考……”

    以上所述,使我们可以更加理解《癌症≠死亡》与《CA俱乐部》两部著作怎样地深入人心,无疑,这是作者对社会、对人民了不起的贡献。

    柯岩60年的文学道路是艰辛的,路上并没有铺着鲜花,而是坎坷不平。她也受过“极左”之苦,动乱十年,青春年华付诸东流。但她在任何时候,仍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振翅搏击。

    她自始至终热爱生活,自觉遵循“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一规律。我说“自始”,可举一例。全国解放之初,北平解放才两个月,柯岩就勇敢地报名参加北平市改造妓女、取缔卖淫制度的工作。妓女、妓院是旧社会丑恶的毒瘤,改造和割除它们,谈何容易!对一位年轻的知识分子,一心向往莫斯科大剧院的柯岩,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但她却显出独特的个性,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当这一艰巨任务获得成功之后,柯岩深感共产党的伟大,并且也深感在改造世界的同时,自己的世界观、艺术观也得到改造。后来她就这一题材发表了一篇散文《墨西哥的疑惑》。

    的确,柯岩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来自生活。

    “文革”以后,新时期到来,柯岩青春勃发,她不可遏止的巨大创作力,如朝日之喷薄,创作出大批题材、体裁多样,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诗歌、小说等好作品。高扬爱国主义的长篇小说《他乡明月》,欧阳山等著名老作家特地开了研讨会,评价很高。

    柯岩的性格,豁达豪爽、温柔细腻;创作风格,疏放大气、婉约抒情。我很欣赏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将军题赠她的诗:

    世人称她一团火,

    老兵敬她火燎阔。

    赤心为民多雅颂,

    华夏此树有几棵。

    柯岩凭她高洁的人格和优秀的作品,获得许多大奖,获得多次先进工作者称号,是当之无愧的。我以为,最大的荣耀是直接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喜爱,人民,才是文学的最高评定者,柯岩是赢得了这份最高荣誉的。

    最后,有个问题想趁机说几句。《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享誉中外的名篇,有人放言,不是柯岩创作。这真是无稽之谈,不知出于什么动机?这首诗是作家用心血眼泪写成的,感动了千万人,已成为经典史诗,怎容诋毁!记得雨果在一篇文章中说,作家戴上了桂冠,就招人忌恨,这是规律。所以有人制造谣言,也不为奇。这些年来,有不少名家人格、著作不同程度地遭到侵害,对于那种有害于文学事业的行为,我希望有关领导和文学组织关注,保护有功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作家,不要使他们受到伤害。我的声音弱小,只希望引起注意。

    柯岩和贺敬之是模范作家夫妻,从青春年少到华发萧萧,比翼齐飞。他们都是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理想的战士,为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奋斗不息。我为他们祝福:青春不老,艺术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