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搭建平台 努力开创繁荣发展的歌曲创作新局面
http://www.cflac.org.cn     2009-09-01     作者:徐沛东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夯实基础 搭建平台 努力开创繁荣发展的歌曲创作新局面

——由“成才之路”全国音乐创作研习班成功举办引发的一些思考

    8月9日至15日,由中国音协主办,中国音乐文学学会、《歌曲》编辑部、《词刊》编辑部联合承办的“成才之路”全国音乐创作研习班在北京成功举办。这一大型词、曲创作及演唱培训活动,集结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300名音乐爱好者,邀请了20余位在音乐界卓有影响的著名作曲家、词作家及音乐教育家,围绕音乐创作中的诸多层面,展开了系列讲座和研讨活动。虽然从规模而言,这仅是一次普通的歌曲创作讲座,但它于歌曲创作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上适时生发,又以其权威性、公益性、专业性的鲜明特征示人,可谓“逢其时”“得其利”,因而在音乐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在思想、创作趋向多元的今天,这一以培训为主的活动汇集了如此一致的评价,显然有其特定的原因和启示意义。这里权且管中窥豹,以解析“成才之路”为引子,一并谈一谈当前歌曲创作的话题。

    一、承接历史、立足当前,把“成才之路”系列培训打造成兼具权威性、普及性、实效性,面向基层广纳群众的创作研讨活动,力求凸显其有效性和导向性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音乐史学版图上,“成才之路”可谓是标志性的音乐事件之一。早在1988年8月,在改革开放浩荡春风的鼓舞下,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歌曲》编辑部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一届“如意杯”未来词曲作家、演唱家“成才之路”培训班在北京举办;在此基础上,1991年8月第二届“小天才杯”未来词曲作家、演唱家“成才之路”培训班又一次在北京成功举办。

    两届培训班的举办,为处在转型当中的中国歌曲创作事业注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一批有梦想、有创作才华的中青年人参加了培训活动,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渐渐攀登上自己艺术创作道路的高峰。如词作家蒋开儒(代表作《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词作家车行(代表作《常回家看看》《好日子》《父亲》等)、作曲家戚建波(代表作《常回家看看》等)、青年歌手李娜、毛宁、江涛等等。20年来,他们在我国文艺大花园里辛勤耕耘,在创作成才的道路上跋涉前行,他们的作品和歌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迎风飞舞,已经成为当今歌坛的佼佼者。当然,一个音乐工作者的成功,是他们长期努力勤奋创作和天赋才华的结果,不可能指望参加一次短期培训班即能登上创作的高峰,实现人生的梦想。但是,回首望去,当年的“成才之路”培训班,确实为他们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构建了一个攀登的台阶,一个有效展示才华的平台。

    20年后的今天,音乐事业伴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坚实步伐,亦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一方面,音乐以前所未有的态势积极地介入了现实生活。尤其是歌曲创作与演唱园地空前繁荣,歌曲艺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蓬勃发展,并广泛融入基层文化生活之中,呈现出一派喜人的发展景象。另一方面,在歌曲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比如单单注重成果的展示,却忽视创作力量的基础建设;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漠视社会效益,于是我们看到在名目繁多、形式多样的各种“推新”“推优”比赛中,却难得有新人、佳作出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客观地说,这是经济体制转型中出现的客观现象,本无需大惊小怪,但这些弊病的存在,折射出的却是一种浮躁乃至急功近利的心态,长此以往,任由发展,显然对整个音乐事业是不利的。有鉴于此,我们在20年后重拾“成才之路”这一利器,在资讯传播方式空前丰富的今天,再一次以“点对点”“课堂式研讨”的方式培养歌曲创作力量,为的就是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平和的研究心态,实验性地打造一个榜样或者说是树立一个标杆,搭建平台、推出新人新作,为当前歌曲创作注入一缕清新的空气,并希望它能产生示范和带动作用。这一期“成才之路”研习班,我们只在中国音协所属《歌曲》《词刊》等刊物上登发了启事,并没有太多的宣传,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共有全国各地约800人踊跃报名,足见其热情,反映出基层音乐工作者对严谨专业的音乐培训的渴望,昭示出当前加强音乐创、演力量基础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打破界限、互助合作,良好的研习氛围使“成才之路”不仅成为传授技巧、交流心得的音乐大讲堂,更成为各类风格流派产生碰撞、各种创作思想产生火花的试验场,得到专家及学员们的高度认同和赞赏

    正如我们所预期,“成才之路”作为提高创作水平而着力搭建的平台,汇集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音乐爱好者,研讨的是歌曲创作中的种种现实课题,展示的则是来自全国各个地区、各个层次的创作水平,真正成为传授技巧、交流心得的音乐大讲堂。在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里,近300名学员共话词曲创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诉说心得、分享经验,热烈的研习氛围和浓浓的友情,遂成为这一培训活动的主旋律。而学员们共同的音乐理想与独特的音乐视角,以及他们不同的生活阅历、个性禀赋与同样执著的音乐追求,又使得“成才之路”变成了百家争鸣的大讲坛。

    与时下各类动辄便冠以“绝对……”“超级……”之名为噱头的比赛不同,“成才之路”秉持的依然是质朴的学风和兼收并蓄的包容胸怀。在这里,学员们没有社会角色的界定,没有名利计较的利害,大家都明白,即使把专业音乐工作者与初涉歌曲创作的业余词曲作者相比较,也仅仅是“闻道有先后”而已。所以相互包容、相互尊重也就成了大家自觉恪守的“交际法则”。来自沈阳的学员石俊海是一位74岁的退休干部,作为本届演唱班年龄最大的学员,从报到起便有一大群年轻学员为他“鞍前马后”。他坦言自己唱得并不好,但自打年轻时就喜欢音乐,唱歌就像是自己的“口粮”,过日子少不了它。在老人过去的几十年岁月里,歌声便是他的心声——日子过得惬意,他唱欢快的歌曲;老伴离世,他唱哀伤的歌曲,唱歌就像过日子里的柴米油盐必不可少。这次来到北京参加学习,他一口气报了“作曲”和“演唱”两个班的课程。石俊海老人的“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一经传开,马上赢得了全体学员们的尊敬。

    业余作者们把“成才之路”当成放飞梦想的舞台,专业的学员更是珍视这样的研习讲座。他们普遍认为像这样的培训机会太少了,尤其对基层的音乐工作者而言。由于条件所限,他们对时兴的音乐语言掌握不多,对当前的歌曲创作趋向认识更是模糊,有时创作中遇到瓶颈,很难凭一己之力有所突破,创作上出现止步不前是常有的事,为此他们很困惑很烦恼。“成才之路”这样的培训讲座就为他们提供了答疑解惑的契机。与知名的、卓有成就的作曲家、词作家们面对面交流,一边是悉心传授,一边是汲取消化,对这样的音乐研习方式,学员们很期待、很欢迎。江西学员田信国,“成才之路”创办以来的三期培训班他都参加了,算得上是“成才之路”的老人了。如今他第三次来,还把在中国音乐学院读大三的儿子带来,共同参加作曲班的学习。“父子兵上阵”、“爷俩变同学”一时间成为培训班里的佳话。

    尽管这一培训面对的仅仅是几百名学员,相对于全国规模庞大的歌曲创作群体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但这几百名学员的“燎原效应”却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也注意到,“成才之路”的放大效应是可以期待的。新疆学员王凤翔的经历更有代表性。三届“成才之路”,她每届都参加、每届都有新收获。20多年过去了,她已从20多年前的一位武警中尉成长为今天的大校。20年来她把精力倾注于新疆民族音乐的发掘整理与创作上,同时也教书育人培养了很多的创演力量,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这次她来学习班,带来她和她的学生们的共同心愿——希望由作曲家们、学习班的学员们创作一首歌颂新疆新貌的歌曲,让人们走近新疆、领略新疆。

    在培训班里,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的学员们执著的艺术追求,他们从事歌曲创作,不为名利、不求“闻达”,有的仅仅是对生活和事物的一份特别的情愫使然。来自山东技师学院的赵立祥,自1978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就专事主旋律音乐题材的创作,他写知青、写军旅,颂家乡、歌和谐,题材涉猎广泛。虽鲜有作品见诸报刊,但他仍坚守着这一类题材的创作。前些日子他听到人们对国庆阅兵方队应增设老兵方阵的议论后,难忘的军旅生涯又一次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为此他专门创作了《老兵之歌》系列(歌词),这次就拿到了作曲班,希望寻求到曲作者予以谱曲。

    在“成才之路”的学员中,不乏挚爱音乐且有着近于宗教般的神圣感情的人。对他们来说,音乐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音乐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世界。来自安徽的年轻学员翟广兰是一位铁路工人,迄今已创作歌词近百首。他自幼家境贫寒,学习期间他张贴出的一封信述说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引来大家的关注。正如他所言,贫寒的家境并没有让他意志消沉、一蹶不振,“上帝关上一扇门,却又打开了一扇窗”,而音乐便是这扇释放才情的窗。几天下来,他的一些言心志、诉心声的词作,已经让他结交到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因为培训班课时有限,学员们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充分利用了起来,甚至把晚上也变成了白天,房间里热烈讨论的声音往往持续到凌晨。招待所里的学员宿舍、走廊里、大厅里,随处随时可见学员们热烈研讨的身影。有的吃饭归来匆匆而过,但听到有关词曲研讨的话题,便立即加入到讨论当中,或聆听高见,或质疑,或争鸣,学员们来自五湖四海,都是陌生人,但在词曲创作的话题上,大家又宛如相识多年的老友般亲切。学员们如饥似渴的学习热情也深深打动了前来授课的专家学者们。他们为学员们的学习热情所打动,更为音乐创作日渐雄厚的群众基础所鼓舞。著名词作家任卫新的授课受到学员们的热烈追捧,一节课下来,学员们纷纷上前索要签名、合影留念,为此他坦言自己是“受宠若惊”;著名作曲家张千一认为学员们“很可爱,基层的音乐家们不容易,想学习的愿望特别强烈”,他在课后还专门致电中国音协,认为举办这样的培训很有意义,中国音协“得多办这样的班”,现在办得好、将来还要办下去。

    此外,“成才之路”还涌现出一大批令人称道的词曲力作。这次前来参加培训的学员们平时大多做着各自的本职工作,很难有整块的时间做创作的研究,这次恰逢有这个难得的机会,无一不心无杂念、潜心创作。“成才之路”的“三届元老”田信国创作的《带着梦想上路》,情感真挚、旋律优美,获得授课老师和学员们的一致好评;他的孩子田宇亦不甘落后,以一曲叙写成长体验的《我的二十岁生日歌》捧回一个三等奖;新疆学员李树德亦有所获,他创作的一首描述新疆风土人情的原创歌曲,经由授课专家的悉心指正,目前已筹备录制。演唱班的40多位学员在短短7天时间里,系统地学习了科学的发声方法、歌唱过程中的情感处理等内容,掌握了技巧、提高了水平,纷纷表示是受益匪浅;而词作班更是硕果累累,一批沾着泥土芬芳、带着生活气息的佳作陆续出炉,像长春学员陈旭东的《往事》、山西学员冯增清的《黄河人家》等,都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广西桂林学员蓝卫中带来近百本歌词集,散发到作曲班学员手里寻觅知音,一期学习班下来,已经有多位曲作者登门拜访,畅谈合作事宜。

    三、力量与信心、期望与嘱托,使“成才之路”在凸显音乐大讲堂功用的同时,又多了一份鼓舞人心的力量。尤其是研习班昭示出来的,都给予我们诸多方面的启示

    第三期“成才之路”研习班虽然已经圆满落下帷幕,但由此引发的“连带效应”却在持续的生发当中。学员从中汲取的关于音乐创作的经验、方法和技巧,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坚定了他们在音乐创作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力量和信心;而研习班反映出的当前音乐创作群体的发展壮大,则让我们对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有了更殷切的期待。不止广大音乐工作者们对此给予肯定,社会各界也给予好评,已经有一些媒体刊发专题文章,对中国音协举办这样的公益性的、着眼于文艺事业长远发展的研习班表示赞赏。

    首先,群众(包括业余作者和专业作者)需要这样的培训,需要这样的提高机会。毋庸讳言,“成才之路”培训也暴露出基层音乐创作的许多问题,比如相当数量的词曲作者音乐专业基础知识匮乏,其创作流于率性、随意等,这都是词曲创作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已经拥有规模庞大的群众创作群体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因为这是歌曲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优势不可小觑、不容忽视。前不久结束的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就是中国音协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而着力打造的专门音乐赛事。这一赛事注重广泛性、强调普遍性,把参赛的门槛降低了,一大批带着鲜活生活气息的好作品就涌现了出来。据统计,这一赛事共发掘出了25000多首原创作品,令人惊喜、令人鼓舞。实际上,它和本次培训引发的效应可谓是异曲同工,都可以视作群众性音乐创作力量整体崛起的佐证。所以,培植这一股力量,并为其量身定做提升的平台和展示的舞台,应成为当前我们的重点工程。“成才之路”成功的标本意义就在于它给与我们这样的启示,即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和引导,强化音乐事业的“基础工程”建设,才能增强群众性创作群体破茧而出的动力和活力,从而激活这股目前还处于“蛰伏期”的潜在的创作力量。

    其次,“成才之路”显现出的学术争鸣和思想交锋也正面回答了当前音乐界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说是困惑。比如说有人悲观地认为主旋律词曲题材已不是当前音乐市场的“宠儿”,歌曲作品的教化力量日渐式微。“成才之路”恰好告诉我们这一类题材正因为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凝聚着真善美,是词曲创作者们的“宠儿”;词曲作者执著于这类题材,正显现出他们在自觉地追求美好情感和事物,源自于一种自发和自觉的创作动机。因此,这从一个侧面昭示出当前歌曲创作的基本面是健康的,广大词曲创作群体在引导人们认识美、追求美的努力是值得信赖的。

    再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样的研习班为音乐界注入一缕清新的空气。我们注意到,当前各类所谓的“推新”“推优”比赛,一是名目繁多,二来良莠不分,部分还带有些谋求经济利益的成分,这对打造健康的音乐环境,显然是不利的;而且,这些大赛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展示,数目、名类的繁多反倒是增加了一些浮躁的声音。“成才之路”不牟取虚名、不作政绩工程,着眼于打造音乐创作的“基础建设”,通过研习班的方式构筑起音乐事业的基础性工程。目前,从学员们的反馈来看,这样打造根基的举措是受欢迎的。这一方面,中国音协是有经验可资参考的。近年来,我们把促进音乐艺术的普及与提高作为实现协会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择机而发、积极有为,先后举办了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海峡两岸福州合唱节等大型赛事,并在中国音乐金钟奖奖项中增设了流行歌曲的奖项,目的就在于从人民群众的音乐需求出发,为音乐事业的发展搭建良好平台。我们相信,随着这一系列面向群众、面向基层的举措陆续付诸实践,对促成音乐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使之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