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7:11:16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立此存照的光华——观“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大展
http://www.cflac.org.cn    2009-08-28    作者: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对老夫妇站在王盛烈的《八女投江》画作面前。“这是力作,很长时间才出来展一次。”老先生向老伴介绍着。除了《八女投江》,他所说的“力作”,还有686件,安放在中国美术馆的全部展厅中。老夫妇也肯定经过了美术馆的方厅,那里红色柱壁上的屏幕里,放映着新中国60年来社会各个方面建设的珍贵影像。这些便是由文化部主办、中国美术馆承办的“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大展所反映的、一个新的中国美术创作的历程。

    这些来自中国美术馆及全国重要博物馆、美术馆机构和私人收藏的名家名作不仅展现出中国社会精神主脉,同时,这些在新中国60年岁月里创作出来的经典,这些充满了时代新质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的作品还成为一种媒介,就好似一出戏剧留下的剧照——共和国60年风云的轮番上演,让几代美术人通过画笔、塑刀和双手,抚摸出中国美术的当代走向,同时给社会史留下立此存照的光华。

    同行者之路

    中国美术馆的中圆厅里,《开国大典》、《攻占总统府》、《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作品图片的呈现,反映了新中国屹立于东方的豪迈气概,而胡一川于1950年创作的油画《开镣》,因鲜见于公众视野而吸引众多观者驻足。画面上,红色的军旗、深绿的军装与幽暗的牢房形成对比,在两个光源的交互映照中显现出一种凝重的史诗气质。“我觉得这件作品感动我的,不仅是解开枷锁的场景,更是一种民族解放、不再受到压迫的象征,身体的解放与心灵的解放是合而为一的。”中学教师郭女士说。

    这并非主题先行的“假大空”,“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那真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像这次有展出‘我们都热爱和平’的作品,也是我们打了那么多仗之后的心声。”已在北京居住了六七十年的冯春生老人指的是彦涵的版画《我们衷心热爱和平》。画出作品的胡一川与彦涵,观看画作的观众,当时都未曾想到,中山装、国庆节、公私合营这些生活中熟悉的名词,后来会与纯真的革命理想和对幸福生活的真诚向往一道,融汇成对50年代生活的记忆。

    《前赴后继》、《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夺取全国胜利》、《北平解放》、《人民和总理》、《为伟大祖国站岗》、《武汉防汛图》……那些英雄人物、领袖肖像,或许表征了新中国60年的重大节点与关键事件,甚至通过描绘画面达到参与社会建设的功用,他们就是60年历史的领衔主演?看了那些展开了气势磅礴的视觉史诗的作品,我们可以明白,60年一出大“剧”中,从天安门城楼上的开国大典到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从如火如荼的人民公社到腾空万里的“两弹一星”,从饱经风霜的“文革”阴影到拨乱反正的改革春天,从加入联合国大家庭到举办举世瞩目的奥运盛会,总有美术家的笔与刀在拍下“剧照”,也总有普通一丁的身影在活跃。或者说,国家命运的走向影响着每一个个体的沉浮,而个人的命运交叠,也会昭显时代的变化。家国梦,总是贯穿于此——就像2008年雕塑家隋建国创作的《我们走在大路上》,毛泽东所代表的新中国在大路上迈开步伐的时候,你在哪里?

    我们一直在同行。

    劳动者之歌

    近30年之中,相信曾有很多人在同一幅画作前流下过热泪:《父亲》。“可能很多人的父辈都是这样的,在乡村或者城市的一个不起眼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默默无闻而又隐忍执著,但是他们的劳动却构成了整个中国的建设成就,这样的性格气质也可以代表中国人的精神特征。”观众赵方勇谈及对《父亲》的感受,仍然十分激动。当经过60年代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大家见证着身边人成为雷锋、焦裕禄、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时候,你在哪里?

    那些和赵方勇一样感动于《父亲》、《钢水·汗水》一般的坚忍、纯朴的农民、工人形象的观众,当时,也许就在见证着《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在《大庆工人无冬天》中感受着自力更生的豪情,在渔港做着“赤脚医生”(陈衍宁《渔港新医》),在万舸争流的长江大桥上放下《最后一根钢梁》,在建筑工地一隅的《工棚》中品尝身处大都市的苦与乐……

    在展览中,有一幅很小的木版画:梁永春创作于1954年的《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在麋鹿跳跃的山间开通了火车,让人们能够更快捷地到达那些“没有人到过的地方”;换言之,60年中国千千万万劳动者的业绩品格和精神,通过艺术家的作品记录下来,也让我们听到60年大“剧”中的主题曲:劳动者之歌,“唱”着它,我们也到了以前未曾到过的地方。“从历史到现实,从都市到乡村,60年来中国美术的视角宽阔地驻落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各个方面,从而为崭新的时代与火热的生活造像‘存形’,留下了历史与现实的形象印迹。”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

    生活者之剧

    去问问看展的人,你最感兴趣的作品是什么?“有些宣传画和革命经典作品还是比较熟悉的,像历史课本和语文书上都有,能勾起我们对小时候生活的回忆——像大家合力拔萝卜,表现人多力量大的画。”还有的年轻人喜欢老一辈漫画家的灵光一闪:“杨昆原的《大买主》太有趣了,地球是101毛发再生精的‘大买主’,非常幽默,而且提倡环保的主题也很鲜明。”

    同样吸引这些眼神明亮得如同黄新波创作的版画《年青人》一样的“年轻人”的,应该还有丰子恺的两幅漫画,这也足见策展方的用心:1935年的《邻人》,邻里间用水车挡住彼此的视线,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而1956年的《交换看报》,邻人之间互相换看《人民日报》和《解放日报》——仍然是诗意的风格,却从生活的一个小点滴中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新貌。

    《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金苹果》、《山上风凉酒更香》、《十示》、《碑》、《黑色空门是时间碎片》、《女排夺魁》……呼应的是女排精神、渴望、SOHO、动车组……而金毓清于2007年创作的水粉《早春二月》,一派小桥流水的恬淡温雅,也远非20年代的苦闷压抑所能相比。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说,在新时期,中国美术在依托传统美术精华的沃土、积极借鉴和吸收外来美术的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更借赖于艺术形式语言的不断自觉,在改革开放后更呈现出形式的拓展和语言的精进。采用更加丰富的形式技法,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去呈现生活的细节,就好似展览中展望的铸铜作品《坐着的女孩》,倾斜着椅子,如同我们在平凡生活的“流水剧”中常见到的女孩,在我们不再追问“你在哪里”时,和我们一起品味共同经历过的生命历程。

    在展览的近700件作品中,在美术图像所映射的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当下与未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中,一个看起来还不到上学年龄的小女孩被中国经典动画《大闹天宫》完全吸引住了。她一定还不了解在这些作品背后,新中国60年来美术队伍不断壮大、美术创作精品迭出、美术发展空间辽阔的“戏剧”正在上演,她只是——和那对老夫妇一样——看到了画面与影像,那是“为时代照相”所留下的光华,但那也是一幅60年里从4亿到13亿的人们共同描绘的足以铺满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巨大画卷。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