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蹉跎。我自1980年涉足文坛以来,已近30载,可以说对文联工作的性质、地位、任务及其工作方法均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对这项工作我倾注了太多的感情和心血。特别是2002年担任湘潭市文联主席以后,我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湘潭文艺事业的发展之中。
在担任湘潭市文联主席的8年中,我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变,由过去的重“文”转变为重“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文联工作当中,在“联”字上下功夫。归纳一下,主要体现为:“上联”、“下联”、“外联”。
所谓“上联”,是指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如中国文联、省文联之间的联系。湘潭是一方英才辈出的红色热土,也是湖湘文化之源。为发挥名人文化效应,扩大湘潭的影响,2004年和2007年,湘潭市先后举办了两届中国(湘潭)齐白石艺术节。2006年,中国文联组织知名艺术家采风团来湘潭开展了“白石故乡行”采风创作活动,举行了精彩的文艺演出,创作了一批歌颂湘潭、赞美湘潭的作品,使湘潭的知名度得到提高。2008年湘潭创建了“中国书法名城”,为我市增添了一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
所谓“下联”,是指与本市各文艺家协会、各县市区文联、各乡镇文联以及广大文艺家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文联内设机关组联部的作用。我要求组联部的工作人员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热情接待来访的协会负责人及文艺家;及时收集整理资料,建立好文艺家档案和文艺家书库;认真编印《君子莲信息报》、《湘潭文艺信息简报》等内部刊物,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
建立秘书长联席会议制度。每年,湘潭市文联都要组织召开两次秘书长联席会议,及时总结工作成绩,布置工作任务,掌握工作信息,开展经验交流,以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每逢节假日和文联委员会召开前夕,市文联都要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对文艺家进行走访慰问。倾听他们对文联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为他们排忧解难。
整合资源,集思广益。近年来,湘潭的一大批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如举办齐白石艺术节、重建万楼、创建“中国书法名城”、建立晓霞山文艺村、筹建“乡情”主题雕塑等,都是湘潭广大文艺家和学者集思广益的结果。
所谓“外联”,是指加强与市外、省外乃至国外的交流和联系。在外联上,我们采用了“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做到“走出去”,一方面,我市文艺家曾多次到长沙、株洲、娄底、常德等省内兄弟市州举办书法展、画展等文化交流活动。2007年我们开展了长株潭三市文化融城采风活动,举办了三市书画精品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市文联先后派人到北京、广东、河南、吉林、辽宁、四川等10多个省市参观学习;组织作家代表团五下深圳,采写报告文学集《粤海弄潮》;举办了第一、二、三届“凡恩杯”青年文学大赛;组织书法代表团赴深圳、珠海、中山、厦门等地举办书法作品展。2008年6月,与广州市文联联合组织粤湘两地文艺家赴四川灾区慰问采风,送去《大爱无疆》一书及书画作品,鼓舞了灾区人民的斗志和信心,得到了成都市文联的肯定和支持。市文联还先后两次组织知名文艺家赴韩国进行友好访问,与韩国艺术总会堤川分会签订了文化艺术交流友好协定书。
在“请进来”方面,近年来,市文联邀请了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中国民协及省文联的领导来潭交流指导;接待了省内外20多批兄弟城市文联负责人前来参观;接待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来潭参观访问和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览;同时,还接待了新加坡平社京剧团、泰国曼谷知音合唱团、韩国堤川市艺术代表团等国外文艺团体来潭访问和交流。
“联”不是简单的联系、联络,应是深层次的联动。要做好“联”字文章,要在联系、联络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整合文艺人才资源,使之联动、互动,形成合力,做到人尽其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作者为湖南省湘潭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