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皖北文联到安徽文联
http://www.cflac.org.cn    2009-08-21    作者:贾梦雷    来源:中国艺术报

    1949年12月7日,皖北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筹委会成立,戴岳当选为主任委员。1950年6月9日,由皖北文联筹委会主办的文艺期刊《皖北文艺》创刊,为周刊,每期占《皖北日报》四分之一篇幅。虽然是借省报版面,却是新中国成立后皖北区编辑出版的第一份文艺期刊。1950年9月29日,皖南文联筹委会成立。

    1952年,安徽恢复省的建制,皖南皖北合并,成立安徽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筹委会,戴岳任主任。安徽省第一份文学艺术杂志《安徽文艺》也开始编辑出版。

    我于1953年4月调到安徽省文联筹委会工作,时年20岁整。先在《安徽文艺》编辑部,后到办公室,具体工作是联系会员,发现和了解作者。当时文联是个人会员制,分文学、戏剧、美术等方面,将创作或演出上有一定水平、一定成就的代表性人物,吸收为文联会员(后来成立了各协会,文联才改为团体会员制,协会是个人会员制)。

    安徽省文联筹委会全部工作人员只有20来人,总共两个部门:办公室和编辑部。驻地在高家祠堂,这是合肥一个大家族的祠堂,我们将祠堂的旧房子隔成六七间,就在里面办公。高家祠堂和省委、省妇联的驻地是连着的,那时的省委书记曾希圣同志,没什么架子,有时晚饭之后他会穿着短裤、拖鞋,从省委驻地后面转到前面来,就蹲在院里跟文联的人讨论文学问题。

    文联筹委会副主任陈登科同志,本是江苏省涟水人,1940年参加革命,照他自己的说法“五大员”干过四大员——警卫员、侦察员、炊事员、通讯员,只差司号员没干过。他没上过学,凭自学苦练,向《盐阜大众》编辑请教,竟然写出一部长篇小说《活人塘》,1950年由赵树理担任主编的《说说唱唱》将《活人塘》全文发表了。周扬同志看到这部小说,赞扬“《活人塘》是生活本身在说话”。于是陈登科便以一个战士作家的身份,进了中央文学讲习所。

    经过筹委会一番组织准备,安徽省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54年12月3日在合肥开幕。大会通过了省文联章程,选举产生了领导机构:主席戴岳,副主席杨杰、陈登科、刘芳松。在以“创作为中心”的方针指导下,从省第一次文代会到1956年期间,安徽省的文学艺术各门类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创作高潮。安徽省年轻的作家、艺术家开始展现自己的创作才能。

    陈登科以《活人塘》一炮打响后,接连又创作出版了《淮河边上的儿女》、《移山记》两部长篇小说。安徽省巢湖人鲁彦周的独幕话剧剧本《归来》由省话剧团排演,参加全国第一次话剧会演,获剧本一等奖。接着他又写了电影文学剧本《春天来了》、《凤凰之歌》,均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全国放映。山东省莱阳人严阵的一首较长的抒情诗《老张的手》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产生广泛影响。接着他又写了许多反映农村新气象的抒情短诗。

    由于对文学创作特别重视,当时省文联全部人马虽然只有20多人,却成立了一支专业创作队伍。除上述陈、鲁、严3人外,还有耿龙祥、曹玉模、谢竟成。他们在创作上也确有突出表现。耿龙祥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小说《明镜台》,后又发表了中篇小说《秋青湖边》;曹玉模在省内外连续发表小说,作家出版社在1957年1月出版的他的小说集《七月的长江》,是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谢竟成的中篇儿童小说《平凡的孩子》由上海少儿出版社出版,电影文学剧本《白色的蔷薇花》发表后引起电影界关注。

    刚刚成立的年轻的文联,创作气氛浓厚,在机关内从事组织工作、编辑工作的同志,也在写东西。原籍山东省黄县的吕伯俦(吕宕)经过多年努力,写成的电影文学剧本《鸦片战争》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后来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所采用的剧本是由吕宕和另一位作者合作编写的。遗憾的是,放映了多年的电影《林则徐》的字幕上,却一直没有吕宕的名字。因为在反右扩大化运动中,吕宕被错误处理,他平反后,电影拷贝却没改过来。

    合肥人彭拜,是写小说的一把好手。他在上海发表的短篇小说《小丰产》和中篇小说《搬家》反映均好。后来他出版了多部历史题材小说。庐江人吴晨笳解放前就发表过作品,后在《人民文学》发表《互助组的故事》,受到好评。

    笔者在安徽省文联工作56年间,主要时间和精力是为会员服务,可以说是个专业的文艺工作者,但却是个业余作者。省第一次文代会前后,我发表了《这时候……》、《合肥,我的城市》、《生活赞歌》等激情澎湃的抒情诗,后写散文。我的一些电影、电视剧本也被拍摄放映。

    60年来,安徽的文艺队伍已发展壮大,现有国家级会员2354位,省级会员17412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征程,这支队伍已日趋成熟,现步履稳健,实力雄厚,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