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5年4月6日 星期日
“将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普及到高校很重要,但很多优秀的古代书画作品连复制品都难找到,因此中国古代书画复制工作非常有意义,它使一批古代书画起死回生。”在8月12日文物出版社古书画复制成果专家评审会上,国家文化鉴定委员会主任傅熹年这样评价文物出版社近年来古书画复制的成果。文物出版社展示了近几年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复制中国古代书画的工作,展出了近百件复制的中国古代书画和历史文献。记者看到,像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流入日本、二战中毁于原子弹轰炸的王羲之《游牧贴》这样的珍贵文物已经得到完美复制;而更为大众所知的《清明上河图》,文物出版社所做的复制图也很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粗制滥造的复原图。
在中国古书画复制工作中,文物出版社在技术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1年,文物出版社将现代高科技数字技术引进古代书画复制工作。2003年,文物出版社正式启动了“抢救性国宝级书画复制项目”。几年来,文物出版社花费了大量时间学习、摸索,使复制水平不断提高,一直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为了在确保文化安全的前提下获得高品质的数字图像资料,文物出版社与国外厂商共同设计了新的博物馆专用大型扫描仪,除采取非接触方式、使用低温特种光源等手段屏蔽红外线和紫外线外,还特别设计了斜向扫描方式,最大限度保障文物安全,目前这种新型的扫描仪已经被欧洲许多博物馆采用。在图像处理环节,文物出版社对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传统材料甚至做旧的手段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究,练就了不使用色彩管理系统也能进行色彩矫正的本领。到目前为止,文物出版社为全国几十家博物馆复制了近300件古代和近现代书画作品及近200种文献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