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原创儿童读物的转机与突破
——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
近日,因引进出版《哈利·波特》系列作品而在儿童读物出版市场产生巨大影响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了天天出版社,在继续做大做强少儿文学出版的同时,将触角逐步扩展至少儿人文科学读物、启蒙家教读物和卡通漫画等领域。天天出版社的成立无疑是出版者看好儿童读物市场巨大潜力的结果。据统计,在当下,国内不但有34家专业少儿读物出版社,此外还有520多家出版社也争相出版少儿读物,少儿图书每年出版一万多种,年总印数高达6亿多册。但与此同时,原创力相对较弱、跟风现象普遍等问题也大量存在。日前,围绕儿童读物本土化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进一步提升本土儿童读物影响力等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
记者:您刚刚主编了《中国儿童文学六十年典藏》,整套书系分为小说卷、童话卷、散文卷、诗歌卷,作者涵盖五代儿童文学作家。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对60年来原创儿童文学的集中展示意义何在?
王泉根:儿童阅读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其重要意义是“亲近母语”,亲近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与文学。如何将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精品佳作推广到广大少年儿童中去,这是我们的责任,有许多工作要做。现代儿童几乎百分之百接受学校教育,在校园中成长,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是“一体两面”之事。如何更好地走进校园、做好全社会的阅读推广,这已成为新世纪儿童文学的重要任务与发展走向。
各地出版社都在积极开拓资源,寻找适合与满足新世纪少年儿童审美阅读需求的最佳切入点,将一流作品送到孩子们手中。《中国儿童文学六十年典藏》的目的是梳理、总结60年中国原创儿童文学成绩、向青少年推广原创儿童文学精品佳作,为滋养、引领未来一代中国人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现在的儿童读物受西方影响很大,异域文化虽然有值得欣赏学习的地方,但本土原创可能更适合中国的儿童。然而在目前,本土原创的作品,尤其是产生了一定影响的儿童文学读物还不多。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王泉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吸收多方面的精神营养。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儿童文学读物都应该成为他们成长的养料,否则青少年的文化视野就会有缺陷。但中国目前少年儿童读物市场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是外国引进的多,本土传承的少。很多孩子都是看日本、美国、韩国的动漫、口袋书长大的,本土原创、有特色的东西却被大量遗忘。我国两大传统的儿童精神产品现在已被丢失得差不多了:一个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影响、民族文化元素非常强烈的水墨片、剪纸片、木偶片等动画影片,现在已被国外动漫所代替;另一个是我国的连环画传统丢失了。以前很多小孩都是在连环画中最早接触到中国的历史、文化。虽然理解得可能不深,但这些作品在他们心中的影响却很深,甚至终生难忘。
当然现在我们也在大力发展原创动漫,但已经比较迟了。有人认为儿童读物是给小孩子看的,影响不大。其实不然,弄不好会影响到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儿童文学作家保冬妮的女儿从小看日本动漫,印象中只知道日本,还认为日本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说长大以后要到日本去。这对保冬妮刺激很大,她想方设法创办了《超级宝宝》原创图画书杂志,希望通过原创作品为孩子们补一补中国文化的“钙”。
第二个问题是儿童阅读推广中西方的多,乐于推广本土原创的少。新世纪以来出现了一批儿童阅读推广人,这是好事,成绩应充分肯定。但有一个倾向值得注意,即主推西方读物,尤其是西方图画书,而且在推广过程中不问中国国情,不管孩子能否接受,国内一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却从来不被推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创作相当活跃的儿歌、幼儿诗、儿童谜语、儿童故事等,现在出版的非常少。向幼儿园老师做阅读推广时往往只推图画书,而对真正属于幼儿文学范畴的儿歌、幼儿诗、儿童故事却兴趣不大,现在愿意从事幼儿文学创作的年轻作家微乎其微,甚至有断档之虞。这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差距太大,当时不但有一大批幼儿文学作家,还有一个“中国幼儿读物研究会”,现在这个研究会已不复存在。
记者:面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哪些改进的措施?
王泉根:首先要继承发扬儿童读物好的传统。动画片如何结合新的时代元素?连环画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怎么加以改革?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现在出版的连环画还是原来的老版本,只能供怀旧之用。另外,以前一些相当不错的儿童读物,如上世纪80年代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出版的“365夜系列”图书(以后又配上朗读,做成录音带)效果很好,广受孩子、家长与老师欢迎,但现在图书市场上却买不到了。经典儿童读物重版肯定会有市场,孩子是会喜欢的。不能老是看欧美日本的,完全可以换换口味。肯德基吃腻了,小笼包自然味道不错。
此外,“经典名著少儿版”的改写也须加以注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工作做得不错,像四大名著等都请了一批很有经验的作家改写。但现在我总感觉做得不够到位。经典名著改编本虽然出了很多,但只是由厚变薄,质量不尽如人意。出版社虽然看好儿童读物的巨大市场空间,但没有从儿童所能接受的角度去做。既要保留原作的艺术精华与思想深度,又要适合儿童阅读,难度很大。现在有很多“经典名著少儿版”为减少成本,专找在校大学生改写,结果质量参差不齐,成就了出版商的利益,却伤害了经典名著原有的价值,也误导了少年儿童对经典名著的阅读。
应当指出,在本土原创儿童读物的出版方面,现在已经出现了转机,国内有一批少儿读物出版社正在铆足力气打造民族原创的图画书。最典型的像山东的明天出版社、北京的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等。已经出版的作品,如熊磊、熊亮兄弟的《京剧猫》《小石狮》《年》、周翔的《荷花镇的早市》等,都是把民族文化中最有特色的元素融入创作的优秀图画书。
记者:近日,电影《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正在热映。《哈利·波特》中文版图书进入中国已多年,它对中国原创儿童读物创作有何影响?
王泉根:《哈利·波特》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产生全球影响的文化事件、出版事件和阅读事件,对中国儿童文学出版、创作、阅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刺激了中国幻想型儿童文学创作。从五四时期的《稻草人》开始,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一直以现实型为主,强调直面与反映现实生活。《哈利·波特》引进后,幻想型儿童文学巨大的阅读需求被发现,一批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到幻想型文学的创作中来,试图在打造中国特色的幻想文学、提升幻想文学的质量方面有新的作为与突破。如曹文轩的作品风格最近两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身,其计划写作四卷的系列幻想型小说《大王书》现在已经出版了第二本。
第二是对儿童阅读接受心理的重视。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家很难再关起门来“闭门造车”,儿童文学创作更加强调少年儿童的阅读鉴赏兴趣与接受心理。这与《哈利·波特》有一定关系。《哈利·波特》创作的重要思想是儿童本位,作家是站在儿童立场,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叙事,为儿童说话,为儿童争取权利。这影响到了国内儿童文学创作,现在一批很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家,就很注意研究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及其阅读趣味。
第三是促使国内作家树立起打造儿童文学畅销书的观念,并激发他们打造可以与《哈利·波特》相抗衡的原创儿童文学的信心。《哈利·波特》引进以后,国内出现了几种影响很大的儿童文学作品。最典型的是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与《笑猫日记》系列,杨红樱的作品在国内非常畅销,总印数超过三千万册,并被国外买走版权,译介到英法等国。在《哈利·波特》引进之前,国内很多儿童文学作家不太关注图书的发行状况与版税,现在则完全不同了,作家十分重视图书的发行量,保护自己的权益。
展望未来,我坚信我国本土原创儿童文学、儿童读物的创作、出版必将迎来良性发展的大好前景。中国的经济已经起飞,中国教育正在扩展,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国际重视。作为民族文化建设重要内容之一、而且直接影响到民族下一代精神素质的儿童文学、儿童读物的创作、出版,没有理由不受到重视、不大踏步发展。继往开来,任重道远,打造我国本土原创儿童文学、儿童读物需要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