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请慎提“世界首演”
http://www.cflac.org.cn    2009-08-14    作者:林青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来读报,常见报道某部音乐作品在京演出为“世界首演”。笔者以为该作品在京演出后,接下来就会到国外的一些地方去演出。就像当年一部大片在京首映时也是号称“世界首映”,接下来到北美地区放映,又到某国际电影节上去夺奖。但是,关于音乐作品“世界首演”的报道却没有提到该作品会到哪些国家和地区演出,也就是在北京演完后,就没了下文。笔者不禁疑惑,既如此,何必要叫“世界首演”呢?

    也许这种宣扬是想说明,这部作品将来是要走向世界的。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中国乐团到国外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乐团赴外演出时,也将很多中国作品介绍给国外听众。前不久,北京交响乐团在欧洲进行了巡演,除了演出欧洲经典交响曲外,还带去了郭文景的《山之祭》、唐建平的《圣火——2008》、鲍元恺的《中国民歌3首》等一批中国作品,受到欧洲听众的好评。

    不可否认,中国音乐正在走向世界,世界音乐的“欧洲中心论”也正在转变为“多元论”。但如果就此认为中国音乐进入了世界乐坛,恐怕就太简单了。李斯特把匈牙利民族音乐提高到世界水平,是因为他的《匈牙利狂想曲》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经典之作,成为各个国家交响乐团的保留曲目;俄罗斯音乐之所以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出现了“强力集团”,里姆斯基-柯萨柯夫、莫索尔斯基、鲍罗丁等创作的歌剧、交响乐,也是世界各地久演不衰的曲目。

    纵观这些作曲家的作品,在首演的时候,从没提过是“世界首演”,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振兴本民族的音乐,但他们的作品却流传到全世界。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仅国外有,国内也有。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诞生,是源于上海音乐学院一群有志于小提琴创作演奏民族化的师生。这部当年并没有宣称“世界首演”的作品最终却成了在国内外演出最多的中国作品。前不久,《梁祝》首演50周年纪念盛典音乐会在北京举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盛中国和日本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西崎崇子齐聚人民大会堂,用各自的演奏风格诠释了这部作品。这是中国音乐作品走向世界的最好典范。

    音乐作品与电影作品不同,它必须搬上舞台接受听众的检验,有些作品首演就大获成功,有的却没有得到认可。一些作品,甚至在首演时被认为是失败之作,后来才被观众认可,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1913年5月在巴黎首次公演时,被观众疯狂地“喝倒彩”,一年后,才赢得观众的热烈喝彩。就连被称为“乐圣”的贝多芬,他的一些作品在首演后也引起过争议。反过来,首演时反响热烈,后来如过眼烟云的作品,就太多了。所以,首演就是首演,只是把一部新作排出来让大家听,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作品,能否走向世界,还是要靠作品说话。

    所以,要在国际乐坛夺一席之地,要靠实力,而不是靠吹嘘。只有踏踏实实地沉下心来,认真创作,拿出打动人心的好作品来,才能让作品真正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