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业内专家强调——以中国元素为核心推动文化“走出去”
http://www.cflac.org.cn    2009-08-07    作者:南彦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让不少业内人士倍感振奋。不少专家都表示,这是广大文化从业者期待已久的一份扶持计划。《振兴规划》的出台,将极大地鼓舞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中国的文化像经济一样走向国际市场。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专家认为,中国元素是关键。

    “文化产业讲的是‘人无我有’,即较高水准的唯一性,因此,中国元素就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更加需要我们从战略上对中国文化元素进行明确定位。”北京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中国元素,就是要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作为奥运文化经济研究专家,沈望舒对北京奥运会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深有感触:“在极短时间内和有限接触的情况下,北京奥运会展现了一个不仅古老而且现代的中国形象,科技手段的应用更是极大增强了中国文明的震撼力。这些经验极为珍贵,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越是民族的,往往也越是世界的。在北京奥运会上,用异彩纷呈的文化产品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中国元素写下了靓丽的一笔。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以中国元素为底蕴的文化产业,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为推动中国经济走出“寒冬”增添了动力。

    实际上,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深入,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不仅没有被边缘化,反而得到了相当的重视。著名音乐人宋小明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New Age音乐在西方兴起,凯尔特、苏格兰、印第安等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都受到极大关注,并通过雅尼、恩雅、班得瑞等的作品传遍世界。“但是从资源来讲,北欧、南美、印度、阿拉伯、非洲等地的民族音乐到现在基本都挖完了,而在中国,还有很大一块未经开发的原始资源。多达数百种的戏曲音乐、不计其数的民歌以及风情独具的少数民族音乐,都有待我们发掘。”

    对数字与动漫产业的重视是《振兴规划》的一大亮点,面对美国、日本动漫的强势,国产动漫大可借此机会有所作为。在华祥动漫总策划马桂林看来,不仅音乐,中国的功夫、饮食、年节、服装等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并且在国际上有较高的认可度,我们理当在这些中国元素的基础上,运用新技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的竞争格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言而喻,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已做好产业化的准备?“外国同行就很奇怪,你们有那么丰富的文化,怎么就没有自己的文化品牌?”说起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被称为“中国的威尼斯”、新建影城被称为“中国的好莱坞”之类的现象,沈望舒不无遗憾地说:“我们的文化产业工作者,有相当大的部分都缺少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基本认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曾庆瑞也对《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翻拍中的青春偶像剧做法表示了异议:“过于考虑市场需求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对中国元素的使用不到位,结果就很可能导致艺术的遍体鳞伤。”

    在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无论是已经取得票房佳绩的《赤壁》《梅兰芳》《非诚勿扰》等,还是即将上映或正在拍摄的《孔子》《麦田》《花木兰》《十月围城》,中国的商业大片导演越来越注重从中国人熟知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中挖掘题材了,对诸多中国元素的产业化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同时,专家也指出,现在对中国元素的认识和使用还存在不少误区。

    “推广和谐、以人为本、人权、法治、公民价值等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今后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谈到一些中国元素过于符号化、表面化的现象,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特别强调说,“中国元素的对外传播,必须要以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为支撑,包括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因为没有价值观为支撑,中国元素就可能沦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也认为,吴宇森为了获得海外市场,把《赤壁》拍成了“特洛伊”故事,可现实却是,《赤壁》迟迟无法在北美上映。《赤壁》扭曲了中国元素与中国文化根脉的关系,结果,中国元素就沦落成了装饰,而成功运用中国元素的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却横扫全球。迎合西方口味却不能赢得西方市场,这值得中国电影人深思:文化应当引领产业,有尊严地参与国际空间,参与世界文化创造。

    “文化产业走出去,肯定要结合当地特色进行本土化,既要凸显我们的民族特色,又要契合当地的审美需求,国际通行文化元素与中国元素的关系非常微妙。”曾庆瑞说,目前看来,成龙的电影是在国外获得成功的一个例子,但我们缺乏更多的成功之作来证明中国元素的世界性价值。陈少峰认为,美国人制作《功夫熊猫》《花木兰》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他说:“生活方式决定文化产品,文化产业要想走出去,首先应当了解国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政策,有针对性地运用中国元素,从而生产他们所需要的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