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闽音乐家聚首探讨当代音乐创作
http://www.cflac.org.cn    2009-07-31    作者:傅显舟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日前,由福建省艺术研究所与永安市联合举办的北京、上海、福建音乐创作暨福建省艺术音乐研讨会在永安举行。来自三地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等出席会议,就艺术音乐尤其是器乐作品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会的展示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温德清首先播放了他的两首器乐作品。第一首《唢呐与乐队》2004年曾在国外演出,用音乐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第二首作品《一笼二鸟》是近期之作,用双簧管、英国管的二重奏表现被关在鸟笼中的两只金丝雀的“谈话”。两首作品探索了东西方吹管乐器演奏技法与表达能力的多种可能,属于现代派无调性作品。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高为杰肯定了《一笼二鸟》用木管模拟鸟鸣的探索;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吉提则认为《唢呐与乐队》更具有文化底蕴,音乐有控制,尤其第一部分写作不错。指挥家卞祖善对李吉提的看法表示赞同,同时认为《一笼二鸟》的描写有局限性,担心作曲家一味以追求技法创新为目的,会降低创作本身的艺术内涵。

    随后,卞祖善意外地带来他的“新作品”。他首先播放克拉姆《远古的童声》,又播放瞿小松《mengdong》、何训田《天籁》与谭盾《固定三种音色变奏》三首作品,然后才播放了自己的“负4号”新作。原来,他将几首作品编排混合在一起,构成一首新作,想以此说明现代派音乐上的有些创新其实意义并不大,进一步强调创作中人文关怀的重要。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朱世瑞的《没有琵琶的琵琶协奏曲》和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湲的《海峡史诗》第五乐章,是本次研讨会上最受关注同时也备受争议的两部作品。《没有琵琶的琵琶协奏曲》是一部没有使用琵琶、而用交响乐队来模拟琵琶音色的作品。这首由德国广播交响乐团演出的作品演奏质量相当不错,密密麻麻的总谱上声部写作复杂,弦乐细致到每件乐器都有一个声部。作曲家试图写出与众不同的琵琶新作品。朱世瑞强调自己有意回避用已有的琵琶旋律来进行创作。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传统琵琶音响在作品中很难寻觅。高为杰认为这个作品是音响音乐类型,与列盖蒂《大气》属于同一类作品,但是作品与琵琶文化的联系不明确,琵琶的绞弦、轮指等相似音响在作品中都听不到。卞祖善也认为,作曲家对自己的探索应该心中有数,用其他乐器写琵琶作品要能听到相似音响,而此作却存在观念与音乐脱节的现象,在技法的使用方面也有重复。温德清则认为作品的标题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听众。在多数人提出质疑时,来自北京的作曲家王西麟却对该作品的观念与技法创新表示肯定,认为可与许多西方大师作品媲美。像这样让不同作曲家看法大相径庭的作品还有刘湲的《海峡史诗》第五乐章,这部女高音加交响乐队的传统调性作品,被来自上海的作曲家奚其明认为回到了传统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高为杰认为,此作品是刘湲自《阿佤山》、《土楼回响》之后的创作倒退,是时代性与个性的丢失。温德清也认为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音乐语言,刘湲返回传统手法的创作缺乏学术价值。然而,卞祖善则对刘湲的创作表示支持,他认为贝多芬后的音乐创作人性关怀每况愈下,现代音乐存在技术创新与人文缺失的矛盾,而《海峡史诗》作品有情、动情,是中国作品,中国作曲家的交响作品首先应该有中国风格。李吉提认为,《阿佤山》是刘湲音乐的一个面,《海峡史诗》可能是刘湲音乐的另一个面。而按照刘湲本人的说法,传统旋律也有无限的美,他以为音乐是一条河流,有前进、有创造,也有回忆和温情脉脉。

    老一辈作曲家郭祖荣、高为杰、王西麟、章绍同带来研讨的作品相对“温和”而非极端。首先播放的高为杰的《梅花操》是传统民乐曲改编为大乐队的作品,写作精致、结构严谨。王西麟的室内乐作品形象鲜活且对比鲜明,音乐充满趣味。福建作曲家章绍同的器乐曲《酒狂》和歌曲《我的父母之乡》(冰心词),一首是现代技法,一首是传统手法,前者探索东方韵味与现代技法的融汇,后者追求传统旋律的优美动人。82岁高龄的福建作曲家郭祖荣的《乐诗三章》是小提琴与钢琴作品,短小精干,意味深长;《第十四交响乐》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交响作品,抒情与戏剧性兼备且雅俗共赏,表达的是作曲家对人生与自然的感悟。与会者也就这些作品的形式、结构、技法与创作得失展开了细致的探讨。

    为期三天的创作研讨会,与会者直抒胸臆、紧张热烈,播放作品观念多元、风格多种、技法多样,展示出当代艺术音乐中国作曲家多元化的艺术追求,也展示出音乐家音乐评价的多元化参考坐标。奚其明认为,中国作曲家对西方现代音乐的学习阶段已经结束,中国艺术音乐创作多元化的局面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