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照宇:德艺双馨是登上艺术殿堂的基石
http://www.cflac.org.cn    2009-07-14    作者:小作    来源:中国艺术报

    宁照宇是新疆电视台纪录片编导,一位中年女性,她从事纪录片工作已经有28个年头了。她获得了第六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光荣称号时认为,“德艺双馨”这四个字是对她的最高奖赏。拿着沉甸甸的奖状,她眼前不断出现的是在工作中令她难忘的场景。

    2005年12月,她与摄制组来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拍摄《刀郎乐人》,这是展示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的一部纪录片。因为当地居民并没有使用厕所的习惯,所以每天令她感到为难的就是上厕所了。一天她发现在雪地里立起了两块木板撑起的一个简易厕所,四周围上一圈麻袋片,再用麦草搭个简易的顶。厕所的一角码放着一摞整齐的纸壳子,可以看出这些都是用废旧啤酒箱精心裁剪出来的“手纸”。这是当地的一位老人专门为摄制组的同志准备的,看到这一幕,她深受感动,每每回忆起来,她都流下感激的眼泪。

    2004年,她上帕米尔高原拍摄《驮工日记》,这是讲述60多年前,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和塔吉克族驮工,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在死亡路上拉运援华抗战物资的故事。她刚到那里时,当地人并不愿意多谈发生在多年以前的故事。可当他们看到摄制组驻扎在海拔5000米的雪峰峡谷时,他们对摄制组产生了信任感,并有不少人主动报名参加拍摄。由于考虑到极寒高原不宜多做剧烈运动,剧组决定在4000米以下的地方进行还原拍摄。参加驮队拍摄的人们知道这个消息后表示反对,坚持要沿着他们父辈走过的路走。要知道当年的驮队穿过5368米的西塞拉山口,损失了100多匹驮马,有十几位驮工因患高原病在半路上去世了。他们说:这不是我们父辈走过的路,我们要向全国人民宣传他们,就要走他们走过的路。于是,驮队按原计划向5600米的高原进发,到达了桑株达坂顶。宁照宇说:“这是人类求真与真诚的力量,让我们完成了拍摄。”

    2003年冬,她拍摄《天堂的摇篮》关注的是一个弃婴的故事。按设想,摄制组要跟拍护送弃婴的过程。拍摄不能影响孩子的护送过程,而摄制人员下马爬犁拍摄,就有可能再也跟不上爬犁,也有可能陷入齐腰深的大雪中。宁照宇说,为了完成这项工作,每个工作人员都做好了被冻伤的准备。可以说,这是在生命的极限中完成的。

    宁照宇流着眼泪说:“‘德艺双馨’是对我们的最高要求,它要求我们讲真诚、讲理想、讲团队,它是我们登上艺术殿堂的路基石。我所获得的一切荣誉,应该归功于我的团队,归功于我的集体,归功于那令我敬畏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