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王杰深情怀念季老——知识分子的楷模
http://www.cflac.org.cn    2009-07-14    作者:邱振刚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记者:季羡林先生去世了,现在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很多自发纪念季老的情况,不仅仅是知识界,很多普通群众也在悼念季老,那么,季老的价值、意义体现在了哪里?

    王杰:我们今天这样怀念季老,原因就在的“治学”和“做人”上,在这两方面,季老都堪称我们的楷模。季老是一位学者,但他获得了这样广泛的尊重,说明知识分子仅仅有学问是不行的,还要有德行,这一点很重要。季老在治学、为人方面,都堪称是今天知识分子的标杆,是值得学习的典范。对他这样隆重的悼念,其实也反映了他身上的很多东西,恰好就是今天这个社会所欠缺的。昨天我去北大百年讲堂,在灵堂中祭拜他时,看到的是很长很长的队伍,每个人都很真诚,有一位北大学生说,季老去世了,自己心目的北大就塌了一块。这些人未必都读过季老的书,更不会都理解他精深的专业学问,但他们是把季老当成了文化的符号,发自内心地认同季老的人格。在治学上,他的成绩是扎扎实实坐冷板凳获得的,是忍受书斋寂寞几十年的结果。在学术上,他涉猎的范围很广。一般说来,杂家往往是博而不专,但是他做到了又博又精又专。他这样的“杂家”,是建构在专家基础上的,不是那种万金油式的杂家。现在,学术界浮躁之风、抄袭剽窃之风盛行,媒体报道出来的新闻已经不少了,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并没有被揭露出来。人们的功名思想太强烈了。季老用他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对当前学术界那些粗制滥造、急功近利的学术氛围是一种痛击。当然,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仅靠宣传,归根结底还是要用制度来规范,对于这类抄袭造假现象,就应当给予严厉惩处。

    在为人上,和季老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非常谦和虚心,平易近人。“国学大师”这样的帽子,很多人是梦寐以求的,但他主动辞去了“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这三顶帽子,这不是作秀,而是季老谦虚人格的一种表现。他一向自称为“杂家”、“土包子”。他对待物质诱惑的态度更是值得人们学习。他不争名不夺利,毕生保持着谦虚平和的心态。所以,对于今天的知识分子应该如何看待物质利益,他确实堪称表率。而且,季老思考的范围,他的视野,绝不是只局限在书斋中。他最近提出的和谐问题、“大国学”问题、文化软实力问题、汉字的简繁关系问题以及民生问题等,都是站在学术的最前沿。譬如说关于“大国学”季老就指出,国学的范围不应当仅仅包括诸子百家以来汉族传统文化,还应当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智慧成果,应当包括佛教、基督教、马克思主义等后来流入我国的域外思想,因为这些都已经在历史发展中融入到了国学中间。

    记者:您是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能否谈一下和他交往中的感受?

    王杰:可以说他在点点滴滴,他都散发着一种人格的魅力,给人以温和从容的感觉。2005年8月7日,季羡林研究所成立的第二天,刚成立的研究所的几位同志去301医院拜访他,当时大家都聊得很高兴。临结束时,季老分别与我们大家合影留念,与季老的合影,就放在我书房最显著的位置。他的《病榻杂记》就是在病房中写成的。

    记者:季老虽是知识分子,但他的影响却超出了知识分子的范围,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王杰:季老的去世对中国知识界确实是一大损失,有人说,季老去世了,一个时代结束了。这也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那么,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我们的知识分子应当怎样去做?季老的所作所为应该对我们的知识界有所警醒。作为个体的人会有生老病死,但是楷模的力量是不会消失的。正因为季老的这些品质在今天的社会太缺乏了,季老的价值才凸显出来,才值得我们去怀念它。我想,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季老都不会被人们所忘却,季老的精神一定会被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