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主任陆俭明回忆季羡林先生——谦虚君子 严谨学者
http://www.cflac.org.cn    2009-07-14    作者:邱振刚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记者:请您谈一下季老给您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陆俭明:从1983年起,季羡林先生担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我任秘书长,后来,我又担任了副会长。那时我们的交往是很多的。季老是一个非常谦虚朴实的人。举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例子,就是在几年前,对于外界所称呼的“国学大师”的称号,季老曾经主动辞去。其实,对于“国学大师”,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研究的虽然是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文字,但在研究过程中,必然要用到很多中国的训诂、音韵等领域的知识,比如他做佛教历史方面研究的时候,必须在语言文字上进行非常深入细致的考据,这样他所做的工作必然是和国学密不可分的。他的这方面功底是很高的,称他为国学大师完全没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他确实是一个非常谦虚朴实的人。他能够婉拒“国学大师”“学术泰斗”这样有很多人在羡慕的称号,这对于今天很多人,其实也是一种提醒,就是一定要踏实、稳重,尤其是从事学术工作,一定不能浮躁。

    记者:您能否谈一下季老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遗产?

    陆俭明:1946年,季羡林从德国学成归国后,在北大创建了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开辟了中国东方学研究的辉煌时代。那句“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很多人都已经熟悉,这一局面其实就离不开季老的贡献。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古代印度史、佛教史等领域,季羡林先生的建树不仅在国内,就是在国际学术界也是受人瞩目的。北大这些年,在梵文方面还是培养了一些人才,但季老逝世后,吐火罗文即使不能说失传,那也是全世界都没几个人懂了。

    记者:您对季老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有哪些印象?

    陆俭明:季老的生活规律很特别,每天晚上9点睡觉,凌晨3点就起床,然后开始工作,读书、写作一直到早上8点。在这段时间,谁都不能去打扰他。季老非常珍惜时间,他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小本,一有空闲就会写些东西。他一生除了专门的研究,还写了那么多散文,大都是利用空闲时间写的。很多人都看过他的《糖史》,不仅搞专业研究的人在看这本书,很多普通读者也非常喜欢这本书。我也非常喜欢,这本书观点新颖、史料丰富,很扎实,同时非常耐读,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其实,这本书是在他在80岁之后写的。这么大的年纪,他仍精心地考证史料,从细处入手,以小见大,这种严谨的精神、这种学术热情是需要我们学习的。他虽然有那么多的社会职务,但是很少外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从事研究写作。只有当来客人的时候,他才放下书,放下笔,和客人谈话。

    在他住院前,我多次去朗润园13号楼拜访他。现在是荷花盛开的季节,想必朗润园荷花池里他亲手栽种的那些也已经盛开了。很多人知道他非常喜欢猫,他不但在家里养猫,而且他还经常喂养野猫。他在喂猫的时候,非常专心认真,看得出他是非常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