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荷”犹在 斯人已逝
http://www.cflac.org.cn    2009-07-14    作者: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后,北大于12日在百年讲堂纪念大厅设立季羡林先生灵堂,接受公众吊唁。季老的灵堂全部用鲜花布置,2000多枝鲜花以黄白菊为主,簇拥着正中季羡林的遗像。遗像中季老头戴淡紫色毛线帽,身穿中山装,面带微笑,身后杨柳依依。当日,北京高校的学生、社会各界公众早早地在纪念讲堂前排起百余米长队等候吊唁季羡林先生。“先生一路走好”、“三冠加身何止五车富学教后人皆羡,千秋树范本为万斗高才看大木成林”、“一日内两位泰斗先后辞世,九天下文史各界后学上下同悲”、“先生虽走,国学有续”……留言本上,很多参加吊唁的公众留下了自己对先生的祝福。

    由于前一天晚上北京刚下过暴雨,12日天气一直闷热,气温高达37度,但前来吊唁者依然络绎不绝。一位北大女生表示,虽然没有接触过季先生,但现在先生去世了,一定要来给先生鞠三个躬,表达自己的敬意。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北大校友占了不少。有一位民办学校的教师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他告诉记者:“在北大,季老是我心目中最尊敬的人。现在的学风比较浮躁。季老一丝不苟,能沉住气的治学精神值得学习。季老的言传身教告诉我们,做老师首先要敬业,把自己专业做扎实,要给学生做表率。”一个满头白发的老者告诉记者,自己是北大外语系退休教师,今年80多岁了:“季先生治学作风严谨,坚韧不拔,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来自北大医院一位70多岁的退休老同志表示,自己昨天知道了季羡林先生去世的消失,非常吃惊:“我在网上看到了北大今天将在百年纪念讲堂设灵堂,所以一早就赶了过来。但因为上午校方灵堂尚未完全布置好,因此一直在学校附近转悠,直到中午才得以吊唁季先生。我跟季老没有直接交往,但看过季老谈人生的书,关注他的身体状况。我特别佩服季老的为人,他朴实,敢说真话。”在前来吊唁的人中,也有一家几口一起过来的。一位女士带着上中学的儿子专程赶来吊唁季羡林先生。他们表示,虽然没有见过季老,但都在电视里看到过季老讲话。上中学的儿子说:“小学时学过一篇季老的文章《成功》,那时没大看懂,现在体会越来越深刻了。我对季老的学术研究很敬佩,对他的品格也非常敬仰。他早年去德国,经历了非常艰苦的时期,回国后道路依然坎坷,他为国家做了很大贡献。”

    北大朗润园外,季老亲手种下的荷花正在盛开。知道季老生前非常喜爱荷花,有学生特意从朗润园外的荷塘里采来了“季荷”放在老人遗像前。“季荷”犹在,斯人已逝。先生虽然去了,但他的治学、为人之道却薪尽火传,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