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和日本浮世绘版画分别是中日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形式。据有关资料显示,17世纪大批苏州桃花坞年画流入日本,使日本浮世绘的创作题材在物和形式上发生了变化。那么,两者之间究竟有哪些异同,本文运用平行比较的方式尝试考察二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密切联系。
一
苏州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最早的年画形式之一,从北宋《陀罗尼经》可以看出,苏州的印刷技术有近千年的历史。到了明代,小说、戏曲、家具、陶瓷等各种文化艺术日趋成熟,年画也因此获得发展,出现了几十家专门印制年画的画铺,题材相当丰富,有敬神的图像、吉庆如意图、仙女图等,都具有民间宗教崇拜的特征。其中有一幅传统桃花坞木刻年画代表作品——《一团和气》是桃花坞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佳作。作品表达了明成化帝要求皇宫内外团结,以免发生萧墙之祸,民族和睦相处的愿望。
所谓的“浮世”,源自佛教用语,15世纪以后被解释为“尘世”、“俗世”,16世纪以后则意谓妓院、歌舞伎等场所。苏州桃花坞年画传入日本后,影响了日本浮世绘的创作形式。
二
苏州桃花坞年画刻在木板上,有绘画、勾描、雕刻、套印等几道繁琐工序,要求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做法是先将画稿勾出黑线稿(我国木版年画中特有的佳制是黑底粉印,用线则根据内容和颜色的不同而粗细各异),然后采用“饾版印刷法”分版分色来套印,先印色版,后印线版,贴到木板上,雕刻出主线版。待印出主线稿后,再分别出几种不同颜色,并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画面常构图丰满,色彩绚丽,对比强烈,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淡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像神话人物《钟馗》构图居中,层次分明,线条粗犷,人物造型以及动物简练夸张,表达内容高度概括,不受任何规则和形式的限制,具有宗教崇拜的特征。还有《美人插花图》等大量作品也大多具有类似的特点。
日本浮世绘版画与我国古代版画的画印方法基本相同,由画师、雕师、印刷师、装裱师按顺序分工合作来完成。日本的这种印制版画的技术来自中国,色彩、人物造型、构图等形式要素均受苏州桃花坞木刻的影响,他们不断研究和学习,创作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作品形式。
大批苏州桃花坞年画流入日本以后,日本浮世绘用色和制作工艺都有所发展,在菱川师宣单色画(墨折绘)的基础上,把墨色加上主色铅丹(赤版用胭脂红代替铅丹),再加印黄和绿,含动物胶较多的墨用于漆绘时还需加上铜粉、云母等以增加色彩的效果。第一批多色的“锦绘”是18世纪后期以画美女而著名的铃木春信创作的,他一改单调、暗淡的背景,使用吸墨较好的奉书纸,并在印刷过程中使用先进的无色模压技术以形成浅浮雕,增加画面的表现力。在技法表现上,铃木春信从美女图扩展到以自然风景、建筑、现实生活等情景来衬托人物,使主题更加突出。在材料和技法上,浮世绘的画师不断探索和试验,奠定了日本浮世绘在美术史上地位。他们的艺术成就为日本绘画史开创了新的篇章。
三
苏州桃花坞年画和日本浮世绘版画象征着不同的寓意,是异质文化背景下表现出的不同内涵。桃花坞年画创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审美,还是为了实用,人们张贴年画,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还寄托了精神的追求,如年画《麒麟送子天赐麟儿》,就有祝愿结婚新人早生贵子之义。桃花坞年画表现风俗民情、民间祭祀、供奉神仙等,虽然是自然崇拜的延续,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浮世绘中描写风景及百姓的风俗人情,表现的是一个具有日本特色的特殊职业,作品描绘的美女形象是风尘艺妓,蕴含了大量风俗文化。版画不仅是为了美化生活,满足精神生活,往往也反映了那个颓废的社会状况。
结 语
综上所述,苏州桃花坞年画和日本浮世绘版画既有共通之处,也有区别,前者影响着后者,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了前者。桃花坞年画极富象征性的寓意,将有意味性的形式和主题如鬼神、人物、动植物、图腾等作为符号,通过比喻来传达创作取向。而强调装饰性和实用性的日本浮世绘版画则继承了我国木刻版画的精华,并借鉴中国画的题材和西洋绘画的表现技法等因素,创作出具有民族传统的日本画形式,并在19世纪后期传入西方,对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产生过影响。
(作者单位: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