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剧《大河情》弘扬民族情爱国情
http://www.cflac.org.cn    2009-07-07    作者:孟祥宁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的参演剧目,由甘肃省秦剧团排演的大型现代秦剧《大河情》日前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慷慨激越的唱腔、原生态的“花儿”、西北少数民族的鲜艳服饰让北京观众耳目一新,并充分领略了古老秦腔的艺术魅力。

    该剧由王建平编剧,陈薪伊、石宏图联合执导,生动展示了西北各民族共赴国难、共同抗战的博大情怀和人性光辉,是第一部在戏曲舞台上反映回族等穆斯林信众由觉醒到奋起,奔赴抗日前线共御外侮的艺术作品。该剧讲述了发生在大西北月亮湾一个穆斯林家族的故事:杨府公子杨世龙与爱国女学生白雪儿漫“花儿”(对山歌)时产生了爱情,并相约成婚。但日寇的铁蹄踏碎了两人的梦想。为了国家,白雪儿决定推迟婚约奔赴抗日前线。日本人妄图在这里建立一个“回回国”,但杨世龙的觉醒,打破了他们的美梦。杨世龙将家族武装整编成为“西北回民抗日骑兵纵队”,开赴抗日前线,并意外地遇到了白雪儿。战斗到最后,日军围追堵截,将杨世龙和白雪儿逼上了悬崖。天边升起一弯新月,面对侵略者的刺刀,杨世龙和白雪儿相拥着走向了大河,走向永恒……

    该剧首次将广泛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山歌“花儿”与秦腔剧种结合起来呈现于舞台,在艺术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秦腔和“花儿”都是西北特有的艺术形式,是黄土地上各族人民性格气质和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秦剧《大河情》不仅在唱词和唱腔中吸取了“花儿”的表现方式和音乐元素,而且在有些场次和幕间伴唱中完全采用了“花儿”的唱词和曲令,从而使该剧在整体上既不失秦腔的厚重,又具有“花儿”的轻灵,颇具新意,展示出别样的风采。秦腔和“花儿”的巧妙融合使该剧呈现出较深的思想内涵,并在情景交融的舞台画面中,展示出史诗般的意境,给观众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大河情》导演将多种舞台手段交融为统一的艺术语汇。舞台以紫红色的西北悬崖为背景,衬托出穆斯林独特的砖雕和清真寺建筑,整个舞台宽广深远,地域色彩浓郁。浮雕般的人物群像、贯穿全剧的“花儿”旋律与幕间曲和充满浓郁民族风格的舞美设计、灯光、音响共同构建出宏伟的史诗氛围。通过大型的水幕“黄河之水天上来”,以及历史资料的大字幕呈现等创新手段,更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

    《大河情》整台故事精彩纷呈,舞台人物形象突出,各民族之间精诚团结、奋发向上的精神感人至深,受到专家好评。众多专家认为,该剧是一部弘扬主旋律、展现民族团结精神、宣传爱国主义情怀和反映民族觉醒的史诗剧,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民族历史价值,很好地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志湘表示,看完这部戏很激动,《大河情》就是黄河情,是母亲情。剧中所表现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观后令人振奋,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心。戏剧评论家曲六乙说,很长时间以来,没有一部戏能让人“热耳酸心、心潮澎湃”,可《大河情》却做到了。他认为,该剧题材与表现手法都有新的开掘,秦腔和“花儿”结合得恰到好处。

    同样,精彩的演出也得到了首都观众的认可,他们将不息的掌声献给来自甘肃的艺术家们。很多观众对该剧赞誉有加:故事讲得好,令人热血沸腾;秦腔与花儿结合,很新鲜也很好听。

    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专门来看该剧。这位老人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看秦腔。《大河情》反映了崇高的爱国情操,是一出非常好的戏。她是河北人,习惯了听河北梆子,但听秦腔感觉很亲切、很好听,花儿非常优美。该剧演员精益求精的演技、充满创意的舞美设计打动了很多年轻观众。“以前觉得秦腔非常粗犷、豪放,连演员都会是粗线条的,没想到该剧的演员在舞台上特别靓丽,艺术表现也非常好,我们很喜欢。”不少年轻观众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