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形式,书法在当代社会得到了充分的延续传承,并且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尽管如此,在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随着书法向纯粹艺术形式的转变,对书法起着影响作用的各种因素也在发生变化,从实践目的、方式到参与主体的身份构成,今天的情况都与从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持书法的文化品格,挖掘并展示书法核心的价值,就成为书法家的重要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邵秉仁先生对书法的思考和实践显示出独特而有代表性的价值。
邵秉仁先生长期从事领导工作,同时对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也有多年的研究。这样的经历使他在观察、研究事物方面积累了丰富而独到的经验,不仅使其个人对书法艺术规律特征的把握、运用能够准确到位且达到一个高水平境界,更重要的是,邵秉仁先生对书法艺术本质的探究以及对书法在当今社会环境中生存状况、文化意义、发展前景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深刻触及了书法这门传统艺术在整个社会进入现代化转型时期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既反映出邵秉仁先生深厚扎实的思辨功力与理论修养,同时更是当今书坛不可回避而且亟待明确的关键所在。
中国书法艺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内在原则和外在标准。历朝历代的书法都有着各自的风格特点,无不与相应的时代精神、文人士大夫审美价值以及社会生活水平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契合关系。作为书法活动的主体,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将自己的文化修养、生活态度乃至人生理想熔铸、提炼为审美意象,通过书法这一特殊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汉字书写成为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段,其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与内容,构成了书法艺术最核心的价值。邵秉仁先生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书法不是简单的写字,作品水平应是艺术家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体现,而知识积累与技巧能力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础以及手段。特别是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现代化经济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书法艺术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和明显的挑战。邵秉仁先生认为,书法要想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继续传承并实现新的发展,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正确理解和继承书法艺术的精华;另一方面更要根据当今的形势把握并发挥书法的社会功能,从而达到保持乃至发展书法文化价值的目的。
邵秉仁先生对书法的认识,突出地体现在对文化内涵的重视上。从古到今,每个时代的主流书风或是代表性书家的风格面貌,无不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有鉴于此,邵秉仁先生在谈到当代书法时,十分强调书法社会功能与个人追求的统一。他认为,书法家只有把自己的艺术追求融入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功能中,才能真正体现出自我的价值。大师或经典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小圈子捧出来的,更不是靠炒作炫耀所能得到的。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艺术水平,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这样的艺术家才能被群众接受,被社会认可,才能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在现实中,邵秉仁先生身体力行,以亲身的实践展示了自己的主张。他不仅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大力宣传传统文化和书法,在高校和社会上举办讲座,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同时更积极参加中国书协的“书法进万家”等重大活动,更以自己的书法作品筹集百万义款捐赠四川地震灾区,实践并诠释着书法艺术的文化价值与书法家的社会责任,为在书法界提倡服务社会、回报人民的精神起到了带头和表率作用。
在自己的书法实践中,邵秉仁先生始终把文化修养的积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书法史上,文化背景与文化素养一直是书法家及其作品得以立身或传承的有力支撑,观其书即可想见其人,或因人而珍重其书,人书相称,互为依托。邵秉仁先生的书法正是将个人的阅历修养与笔墨功夫融为一体,是其人生感悟、心灵陶冶、道德思考、情趣寄托的综合体现。他曾出版过《邵秉仁书〈岳阳楼记〉》,洋洋洒洒,沉雄郁勃,从书写内容的选择到书写状态的把握都和谐统一、浑然一气,堪称精品力作。此外,他的大量作品都是以自己所作诗词为书写内容,更可见其性情。他的诗词既有描写、歌颂大好河山自然景象之作,更有许多是凭吊古迹、反思历史、忧患民生的兴感记录。名山大川、历代遗迹,人所共见,然而在惊奇赞叹之余,又能引起思考,抒发感怀,表露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活动与深厚的济世胸怀。邵秉仁先生多年担任行政领导并研究经济理论的工作经历,赋予了他这样的素质能力;而能够进一步将自己的思考、感怀寄兴诗词,形诸笔墨,则得益于其自身的敏悟与多年的积学。上述诸多条件集于一身,构成了邵秉仁先生书法实践的内在基础,从而使他的作品在当今书法界独树一帜,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
书法艺术离不开用笔、结字、章法等具体技巧,而这类技巧能力的获得,又需要从前人的作品和风格中去汲取、掌握。因此,继承与发展是书法界永无休止的话题。邵秉仁先生用自己的实践表达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毫无疑问,他的风格来自于传统,但他并不是一味承袭,而是重在对基本规律的把握和立足个人性情的发挥。对于传统书法,邵秉仁先生曾经从主流风格与多样性的关系上进行研究和论述,指出自然、朴素、刚健、清新的正大气象是主流风格的基本特征,也是当今书法艺术需要追求和发扬的方向。他的作品风格源于从“二王”、颜真卿到米芾一路主流书风,其中对自然流畅的书写性的把握,对字形质朴、从容的处理,都体现出作者对书法核心特征的准确认识以及审美追求。这种具有洞察力和自我性的选择,与单纯空泛的技巧雕琢相比,显得更具文化内涵与超越意义,因而也更显智慧和大气。
感谢
邵秉仁
时闰五月,序近夏暑。俯仰神州之繁盛,感慨京华之际会。群贤来仪,皆因书法艺术之所趋;胜友乐至,实为中华文明之共襄。
中国书法,独领古今。字之有所出,文之有所载,义之有所彰,道之有所兴也。虽星移斗转,书体流变,其功能亘古未尝更易;纵科技发展,电子便捷,汉字之精髓岂容丢失?笔飞墨舞,抒发士子情怀;尺幅天地,构建国人精神家园。拥十三亿之众,续五千年之脉,此中华民族之所责,世界文明之所望也。
笔墨当随时代,继承创新乃永恒主题。面对博大精深之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缺乏继承,创新无以为基础;抱守残缺,愧对时代呼唤。
庚续中华文明之复兴,依靠社会戮力同心;
创造书法艺术之繁荣,更待书家责任担当。
余幼蒙家训,习书有钟。数十载公务不暇,然书学余事未废。公退以来,欣成主业;师古礼贤,遂有顿悟。今辑册面世,意在伸张艺术追求;墨稿选展,是为弘扬书道之雅风。故,不避其浅陋,而请益于诸家也。
叨叨数语,敢谒鄙诚;心存敬畏,聊为谢忱!
(此文为邵秉仁先生在中国美术馆个展开幕后致各方朋友、同道的答谢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