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4月8日 星期二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歌颂祖国 弘扬文化——苏士澍金石书法汇报展掠影
http://www.cflac.org.cn    2009-06-23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恰是书龄正妙时

崔陟

    如果我们说苏士澍是10岁学习书法,那么他的书龄是50岁,这对于一个有抱负、有追求的书法家来说,正是“妙龄”。这50年来,他的书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又取得了怎样的辉煌?让我们沿着时光隧道回顾,在领略他风采的同时,也可受到启迪,并诱发遐思。

    我和苏士澍是12岁认识的,那时我们懵懵懂懂地去考北京市少年宫金石书法组。每个星期仅有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先后3年左右,即使累计起来,即便不缺课也不过300学时而已,无论如何也无法和今天的书法系在校生的学习时间相比。但极为幸运的是,在这里我们遇到了难得的良师刘博琴先生。刘先生治学严谨,隶书、篆书、篆刻可谓登峰造极,而且做到了书印相融,无论字印都有浓郁的金石气息。我们当时怎么也想不到,就是这极为有限的时间,却决定了我们在生命轨迹上的选择,特别是对苏士澍而言,这更是奠定他辉煌业绩的起点。

    记得在少年宫金石书法组里,他属于好学生,总是很认真地听讲,很认真地临习,几乎听不到他说话。他最初是学习柳字的,很认真地临习《玄秘塔》,既谨遵师嘱,又严格地出入于规矩之中。在我们最初同窗两年的时间里,他一直这样默默地努力。后来在偶然间开始发轫,用整张的毛边纸写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那结体和笔画都极有柳字的神韵,记不得他先后写了多少回。

    “举目苍穹远,灵犀一点通”,有了名师的指教,自然就会出成果。刘博琴先生的弟子们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也就是还不到20岁时,就开始崭露头角了,有的作品参展,有的和国际友人交流……可以说是少年得志,意气风发。苏士澍开始动静不大,后来竟一发不可收拾,最让人羡慕的就是他在1965年获得了北京市少年书法大赛的一等奖。

    就在我们憧憬艺术春天的时候,迎面而来的却是无情的寒风,师兄弟们一时天各一方。苏士澍虽然没有下乡,却患上腰疾,终日忍受着疾病的折磨。气候的骤变和病魔的打击,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他选择了对付病魔的最佳方式,那就是在治疗的同时全身心地研究书法。后来我们发现,在这一阶段,他对书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书艺也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他除了临池不辍外,还在书法知识上苦下功夫,注重在理论上的提高。比如今天他做起古代草书、篆书的释文来那样得心应手,全是那时打下的功底。

    后来,大气候有所转变,他和书法界的泰斗们——郭风惠、郑诵先、启功等渐渐有了交往。古语说得好,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可以说这些大师们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锤炼的,他们交谈时不经意的流露都深含哲理,仅用“学问”二字实在是难以概括。

    这一阶段,是苏士澍艺术成长的里程碑。知识的丰富、技艺的提高,使得他的书法创作更上层楼。他的篆书由小篆向大篆转变,手里的兼毫也变成了鸡毫。一开始也许是出于好奇,但这渐渐成了他的主课项目。那时他的腰疾还没有痊愈,真正做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开始任性的鸡毫并不那么听话,想驾驭它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经过一番心血的付出,他终于获得了极大成功。他的鸡毫大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大家称赞他的字由写到法,已经有了一种氤氲着书卷之气的韵味,或者说开始进入一个和以往不同的全新境界。然而,苏士澍对此似乎很平静,每次落款,他都要这样写:“士澍试鸡毫”。

    熟悉苏士澍的人都知道,他除了擅长鸡毫大篆外,隶书和篆刻也是他的长项。他的隶书从汉碑入手,一笔一画,绝无苟苟。由于态度严谨且内心踏实,经过多年的探讨,又不乏名师指点,他的隶书和大篆一样,看似平和,其实含蓄深沉,又不失灵动之气,绝非一日、一载之功力耳。他的篆刻确是从秦汉印入手,不像今日某些“大家”只把“印宗秦汉”当作标签,却去行不沾边的事情。他至今治印还像当年那样认真,必须先打印稿,上石后对着小镜子端详一番,然后才奏刀。真刻起来,也许会有临时的发挥,效果和最初的创意有所不同,但是其过程所需步骤则是绝无缺一的。

    如果说苏士澍只是谨遵法规,那也不尽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他时常注入个人的主观愿望,甚至有时还比较强烈。他十分注意整体上的美感,给人驻足而观的充分内涵。具体说,他采取的是主次分明、多体并用的手法。比如他在写唐代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时,不是通篇一体,而是将其警句“有龙则灵”先以鸡毫大篆书之,再以行书写完全文。这样不仅篆书、行书同时得以体现,而且还活跃了章法,平添了灵气。在书写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时,也采取了此法,以大篆书“沧海月明”引首,行书全诗紧步。若是知情者,还会知道他的印章几乎全部出自他自己之手,比如“随年而治”的肖形印,还有“艺海”、“味静草堂”等印。这样,在一件作品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他的篆书、行书、印章3种艺术造诣,真是赏心悦目,眼福不浅。

    苏士澍是一个非常慷慨仗义的人,结交非常广泛,很多人有事都愿找他帮忙。2007年他约请50名书画家到广东乐从镇去采风,很快完成了百余件歌颂当地新貌的书画、摄影、诗词作品,并结集成为《乐从和谐来》一书,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的基金会要在甘肃天水举行一次慈善义卖,把善款捐给希望工程,也找到他,他马上就组织了10名书画家,连夜兼程赶赴天水,现场合作了两幅作品,拍得41万余元善款。

    他名字里那个“澍”字,我查过字典,是“及时雨”的意思。想到他的人品、书品,觉得很是妥贴,真是人如其名,正所谓“书生人情纸半张,君子之交淡如水”:

    四十年来说故交,奇石藏秀趣弥高。

    只写性情留纸上,笔底生花不自飘。

    

    苏士澍 1949年3月生于北京,满族。

    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社长、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主席、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会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书法丛刊》主编、中国书协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绿色基金会理事、中国绿色基金会中国艺术家生态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

    自幼酷爱书法、篆刻,少年时拜刘博琴先生为师,后从师启功先生近三十年。多年来从事中国古代书法碑帖的编辑出版工作。

    业余从事书法、篆刻的创作与研究;对汉画像砖、石以及历代碑帖、拓片都有深入的研究,并为大量历代碑帖、拓片题跋。其书法兼习诸体,擅长鸡毫作篆隶,饶有特色;行草流畅,韵味极浓;篆刻宗秦法汉,寓己意于古风之中。

    此外,还将书法艺术的创作拓展到瓷盘、笔筒、茶具、笔洗以及紫砂壶等。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书画展览,曾多次在日本及港澳台地区举办个人展览及书法讲学活动。主编多卷本《中国书法艺术》、《中国法书全集》和百册《中国历代法书精品大观》等书法出版物。

    1997年荣获中国文联“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荣获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7年至2009年,在北京、大连、沈阳举办“书写和谐 守望家园”——苏士澍金石书法求教展。2008年荣获新闻出版总署第十届韬奋出版奖。2008年9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心系灾区 情寄文物”——苏士澍金石书法捐献展。2009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歌颂祖国 弘扬文化”——苏士澍金石书法汇报展。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