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响声》:美妙和谐的天籁之音
http://www.cflac.org.cn    2009-06-23    作者:吴德铭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云南的响声》剧照

    《云南的响声》,是一部依托人类生活和大自然的无限丰富的固有声音,来艺术地表现人生和赞美生命的大型衍生态打击乐舞。人之初,本有声,即使尚孕育在母亲腹内。故而,打击乐舞一拉开序幕,就迸发出生命的第一个“响声”——胎音。那充满活力和神秘感的胎音,竟然是从喇嘛化缘的藏钵里发出的。紧接着第一场《催生》,是以惊心动魄的场景来表现女人临盆生产的危重和艰难。杨丽萍首次饰演的孕妇形象是神圣而凄美的:她沿着众多木鼓铺就的坎坷之路,如履薄冰地走上祭坛,踯躅在阴阳两界之间,如临深渊地面对母婴的生死抉择。然而,当小天使似的新生儿被高高举起来的时候,难产的孕妇却被无情的魔鬼劫夺而去。产妇的遗体静卧在木鼓上,整个舞台一片沉寂,唯有顶灯惨白的光柱照射在亡母安详的脸庞上。“古代妇女不论难产还是顺产都是很痛苦的,我自己虽然没有生育过,但是我看过许多生孩子的场面,对其中的痛楚和苦难感同身受,我完全有信心体会和把握女人此时此刻的心理和情绪,给予典型化、审美化的集中表现。就像没有跟狮子拼斗过的作家,也可能写好打狮子的过程。过去有的少数民族没能力排解生育中的痛苦和危险,就采用了集体打鼓催生的办法。这种习俗反映了古老的生殖崇拜。像我们大理白族民间的《阿秧白》舞,也是这类传统文化。”杨丽萍说。

    不论在先声夺人的第一场《催生》里,还是在全部乐舞中,以木鼓为核心代表的打击乐器皆为营造“云南的响声”的主力。云南是我国诞生和发展木鼓艺术的故乡,杨丽萍对木鼓的情有独钟,还缘于这样一段人生经历:一次偶然的机遇,让她在中缅边境的热带雨林中的原始部落里见到一种巨型乐器,是完全用手工制作的木鼓,最大的有三米多高,四个壮汉都抬不动。据当地少数民族的老人说,他们的祖先选取做鼓的材料是很有讲究的,要发动全寨子的人到山上去寻找一种“神树”,所谓“神树”,就是大家把鸡蛋扔到一些大树的根部,如果哪棵树下的鸡蛋没被打碎,就证明有神灵暗中护佑,它是一棵降福消灾的“神树”。于是把它浸泡在一个烂泥塘里,一年后再捞上来,待它阴干后方可制成木鼓。这样处理过的木材不易开裂、变形、蛀蚀,经久耐用。杨丽萍所见到的木鼓至少都有80岁以上的高龄,依然完好无损。这些堪称鼓的“祖先”和“活化石”的宝物,让杨丽萍惊喜万分,她不惜一切代价,一处处地寻觅、收购沉睡多年的古老木鼓,再用牛拖、马拉、车载等方法,把几十面大鼓运到省城昆明。有趣的是,当地民众在欢送这些祖传乐器时,还沿袭古老风俗,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他们围绕着即将远行的木鼓又唱又跳,依依不舍地祝祷它们一路顺风,叮嘱它们“好好清醒着,不要睡着了!”这些举止、仪式有个名称,叫作“醒鼓”。杨丽萍说:“有关专家学者看了这一大堆木鼓,确认它们是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如今这些原始乐器和土风民俗,基本上已经失传了。所以,我才想到要抢救它们,奋力搬上舞台。这就是我创作《云南的响声》的初衷,也是艺术灵感的重要来源。”

    为了让古老的木鼓文化真正“苏醒”过来,全体演职人员花了整整8个月时间。如今展现在五光十色的大舞台上的各种尺寸和形态的木鼓,是华夏历史的见证,当然,也是整个打击乐舞的灵魂,其阵容之强大、气势之磅礴、表现形式之繁复多样确属罕见,所以也就具有空前的震撼力、鼓动力和感染力。杨丽萍是位勇于标新立异、独步一时的艺术家,她声称在这部新作中既不能趋同他人,也不能重复自己。《云南的响声》称为《云南映象》的姐妹篇,主创人员和表演队伍基本上是《云南映象》的原班人马,其实二者在构思立意、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上不尽相同。杨丽萍自己认为,《云南的响声》比《云南映象》的想象力更丰富,包含了创作者更多的主观性的东西,所以就有了不少的创新,譬如水车、石磨、葫芦服、牛哆罗等等乐器、道具、服装都是前所未有的。当然,这些崭新的创意归根结底也源自于生活。她说,“就拿牛哆罗来说,我小时候在山上放牛,就经常见过、用过,因为怕牛丢失,就要让牛戴上它。在荒山野地里,我觉得牛哆罗的声音太美了,是我永远不会消逝的记忆。所以,这次把我曾经最亲近、最喜爱的牛哆罗和大牛角都变成了乐器,融进了《云南的响声》。”

    《云南的响声》标称的所谓“衍生态”其实就是在原生态的根基上有所扩展、升华和演变。作品的衍生状况,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据《云南的响声》文学总监蒋明初统计,这部作品采集和展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400多种响声,但却不是对原本声音的简单摹拟和机械复制,而是经过选材、提炼、加工、糅合的流程,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和审美原则,使它们衍变成各种乐音,演化为悦耳赏心、养性怡情的艺术美。其次,《云南的响声》将音乐、舞蹈、戏剧三种艺术融为一体,汇于一台,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此外,《云南的响声》的演员们拥有高度的创作自由,许多艺术上的新构思、新点子,是演员们同杨丽萍一道琢磨出来的。身为总导演的杨丽萍时常鼓励演员们在保持地方、民族特色的同时,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推陈出新。杨丽萍说:“我从来不爱坐在家里空想,我喜欢到生活中和舞台实践中去研究具体的艺术问题,其实,有些演员在排练时很会即兴表演,往往搞出更新更好的东西来;有的光凭一件简单的乐器,就能花样翻新地演奏非常丰富、复杂的曲子,应当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