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协纪念第四个文化遗产日
田野的经验·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举办
6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民协和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田野的经验·第三届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在天津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天津大学校长龚克,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杨,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于景森,中国民协副主席刘铁梁、余未人,以及高丙中、乔晓光、苑利、俵木悟、星野紘、朴原模、崔锡荣、金荣华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专家学者出席了13日举行的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向云驹主持。
罗杨在开幕式上致辞。冯骥才作主旨发言。龚克、俵木悟、星野紘、朴原模、金荣华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言。
本次论坛上,三国学者分别就中国民俗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与创新、关于日本保护非物质文物措施中影像记录资料的作用、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工程与数码档案的构建、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田野作业的方法与思考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田野的经验·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学术共识备忘录》。
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中国民协主办的2001-2009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大事记展览、消逝的花样——进宝斋伊德元剪纸展以及《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滑县卷》等遗产抢救成果,并现场考察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天津皇会等民俗展示活动。“抢救工程文献数据库”也在本届论坛上首次亮相。
呼唤全民的文化自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
今天,来自日本、韩国的专家学者,还有国内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台湾的专家学者到我们学院来举行论坛,共同研讨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田野的经验”。天津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它岁数最大,同时又是最有活力的大学。我们文学艺术研究院是天津大学的人文中心之一,所以也最适合各位专家学者在这块沃土上栽种思想的种子,开放学术的花朵。
自20世纪中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渐渐地进入了全人类的视野,被全人类所重视。这在遗产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概念。从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常常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还没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观念,那么半个世纪以来,在全球化、工业化、商品化、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要损失一半。所以,它的意义非常重大。
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在博物馆里面,不是在书本上,它是在生活里,它是一个生命。它不见得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它在你的血液里。它时时要以美轮美奂的、富于魅力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所不在的,它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我们只拿分类是解决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的。它是整体地、活态地活在我们的文化里。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生命里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的田野,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生活。也许我们过去有一种误会,我们是城市人,认为田野就是农村。我们离开城市到农村去,才是去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抢救或者保护。实际上,我们每个人身上和周围都有文化历史的积淀。所以说,我们的田野工作应该是我们做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一个出发点和终结点。我们离不开田野。世界上,这么多的国家和民族都有非常灿烂的文化遗产,都有独具特色的田野调查的经验,我们需要交流。
中国文联把文学艺术分为12大类,有文学、戏剧、舞蹈、电影、音乐、摄影、书法、美术、曲艺、杂技、电视、民间文艺12个艺术家协会。我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全国有几千位民间文艺工作者、专家学者和民间文化传承人。在上世纪末,我们遭遇到了共同的重大问题,就是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我们田野上的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全面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全面濒危。我们民间文化工作者认为,我们有一个责任——要去抢救和保护。但是,在几千年的农耕社会里形成的民间文化到底有多少种、有多少形态,我们不知道。我们必须把这个“家底”全部搞清。所以,从2002年底开始,我们正式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我们要对960万平方公里上的56个民族的所有的民间文化进行系统、全面、地毯式地普查。这个普查,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型的田野调查的工作。它不同于以前的专家个人的调查,而是一个集体行为,面对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它既要对过去文化的创造者负责,也要对未来文化的享受者负责。这是我们这代人文知识分子神圣的责任。就像传递火炬一样,我们要把前一代创造的文明之火接过来,完整地交给下一代。
中国民协开展的这项田野调查,有以下特点:一、集体性。二、多学科。既有民俗学、文化学、历史学、美术学、美学,也有人类学的方法和视角。三、多种方法。它不仅要用传统文字的、照相的记录,还要用声音和动态图像的记录。我们做任何项目和任何领域的调查,首先都要做一部《工作手册》。它必须是统一标准、统一规格,出来的成果才是严格、科学和系统的。我们做的传承人普查、认定和命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古村落,民俗志等项目都有《工作手册》。因为,不只是我们专家做调查,还要动员当地人来做。只有当地人重视了他们的文化,文化才能保护下来。不能光指望专家来做,专家走了,当地的文化照样消亡。所以说,我们必须在当地做培训工作。比如说,中国民协副主席余未人在做《中国民间美术集成》示范卷《贵州卷》时,就在当地搞了很多的培训班,所以他们才能够把贵州省的89个地区、85个县、2000多个村庄全部普查了一遍。他们的普查成果《中国民间美术集成·贵州卷》在美国获得了一个大奖。我们在普查的基础上,建立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档案数据库。
我们还肩负着一个责任,呼唤全民的文化自觉。包括确立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日,都是文化界呼吁的一个结果。不仅是专家的保护,专家还要促进全民的保护。也只有全民的保护,文化遗产才能真正保护下来,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属于全民和全人类的。保护各自民族珍贵、独特的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这是世界上所有文化学者共同的目标。让我们为这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本文为冯骥才在田野的经验·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田野是遗产的家园
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
今天是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这是一个纯粹的文化的主题日。4年前的第一个遗产日上冯骥才先生曾说,“要强化遗产日的精神意义,不能把它简单地变成热热闹闹的文化节”。文化遗产是根的文化,遗产的根在田野里,遗产工作者的根也应该扎在田野里。因此,今年我们选择了田野的经验·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来纪念遗产日。
人类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说过:“方法是获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田野调查的方法是来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这也是我们开展研究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工作为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所必需的前置步骤。它要求我们有志于非遗抢救和保护的人除了要对历史与现实做出缜密的“形而上”的思考外,更要迈开双脚到田野里去做“形而下”的探究。到一线的现实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探索、发现、记录,去直接触摸那些活的遗产的脉搏和情感的流淌,以及倾听它濒危时发出的痛苦呻吟,正所谓:“绝代有佳人,幽居在深谷”。田野的方法是最基本、最根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田野的经验也是最基本、最根本、最可靠、最可贵的经验。实践证明,立足田野是我们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最佳选择和最好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标识。她内含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空间和文化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DNA。中日韩三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在政治制度、法律、哲学、宗教、教育、文学、语言、艺术、科学技术、礼仪风俗等方面的交流融合不仅久远绵长而且广泛深刻。我们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国缘相和,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良好的现实环境。人性是古今相通的,文明是互为交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美与核心价值也是息息相关的。
今天,我们相聚一堂,“与君邻并共烟霞”,在一起探讨田野调查的经验,交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会,深入研究和探讨更加有效地保护好祖先所遗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举措,是何等的幸哉乐哉!让我们再一次携起手来,不分畛域,共同努力完成人类历史交给我们的神圣使命,这不仅仅是为了中国、日本、韩国,更是为了全人类。
田野的经验·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学术共识备忘录
6月13日,在中国第四个国家文化遗产日之际,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日本、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学者共聚中国天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召开“田野的经验·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充分交流了本人和本国田野调查的成果和经验,讨论了田野调查的方法、手段、技术、理念和由田野调查引发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学术。中、日、韩三国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中,是积极的参与者、实践者、推进者,三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成就具有世界意义和国际影响,三国学者的实践与研究也始终站在国际学术前沿。本次论坛呈现的三国田野调查的经验、记录方法和技术的多样化、多媒体化、理论思考、问题意识和学术总结的深刻性,对于全球性保护文化多样性和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的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广泛推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理念,促进三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沿着健康、科学、学术的方向深入持久地展开,与会学者达成以下学术共识,并期望这些学术共识能成为社会共享的学术知识,兹录于下以为备忘:
一、田野调查与记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要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通过记录转化为文本性、物质性、有形性、固化性的存在,使成为分析研究的对象、鉴赏传播的对象、储存传世的对象。人类学肇始发端之际,学术先贤就立足于抢救性记录濒危活态文化事象,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依然应该秉持此一学术传统,坚持濒危优先原则,加大抢救性记录的广度与深度。这是学者的使命和我们今天必须的担当。
二、田野需要理论,理论要指导田野。对缤纷繁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记录、研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学术工作。中、日、韩三国与会学者高度评价本次论坛的学术成果,并认为这些成果凝聚着学者的心血与经验,共同的交流、深入地探讨、互相学习与借鉴,有益于学术发展,有益于推动田野调查与记录的科学性,与会学者期望这样的学术交流可持续地展开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科学的方法论和多样化的方法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与会的中、日、韩三国学者各自具备独特的学术优长,就年画、民俗文化、民间美术、民间表演、民间工艺、史诗、民间节日、民俗仪式、民间信仰等不同的文化形式所作的调查、研究,获得了独特的学术成果,在分类调查中积累和形成了科学的、独到的方法论,这些成果可以有效地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之中。本次论坛从方法论入手,其影响和意义有助于破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令人困惑的文化多样性消失的难题,应予提倡、推广和发扬。
四、在国际化、全球化、高科技化的时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记录与存储、传播要及时地实现技术高端化。中、日、韩三国学者已经充分地试验了调查技术和工具的多样化、多媒体化。影像记录、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存储传播与传统的科学的文本化一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全新的境界和高端的成果。这些方兴未艾的新科技成果,将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学术动向,必须予以更多的学术投入。
五、积极把握田野记录从学术性向保护性转向的学术方向。在各国政府和全社会都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今时代,田野调查与记录正从学者学术性、个体性劳作扩大为政府行为、全民行为。中、日、韩三国学者敏锐地感觉到了这种扩展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学者有责任引导政府和社会的保护行动,担当兴利除弊的学术使命,坚持学术立场,推广科学方法,实现人类文明的永续传承和全球共享。
中、日、韩三国地域相近、文化相亲、情谊相和、学术相联,与会者愿意继续携手,继续坚持以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的方式,不断深化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加强三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话、沟通机制,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共同努力,贡献思想、智慧和经验。
2009年6月13日
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全体与会学者于中国天津
田野的经验·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论文目录
关于日本保护非物质文物措施中影像记录资料的作用 俵木悟
对中国傩文化的调查及思考 巫允明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工程与数码档案的构建 朴原模
记录:从研究到保护 向云驹
日本乡村传统表演艺术(歌舞)所面临的危机 星野紘
田野调查中动态影像的应用与研究 樊宇
田野研究中的“五个在场”:口头文本制作问题再反思 巴莫曲布嫫
年画传承人口述史田野作业的方法与思考 郭平
受托于朝鲜总督府的关于朝鲜巫俗调查的田野方法论 崔锡荣
进入保护时代后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未必可以高枕无忧 苑利
迷信如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范庄龙牌会的例子及其社会意义 高丙中
试探民俗主体与传承模式 吴秀卿
活态文化·村社事实的调查与研究——以河北省平乡县寻召乡后张范村“立夏祭冰神”习俗为个案 乔晓光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技术(手工艺技能)的问题 柳桥真
贵州民间美术遗产田野普查之内涵 余未人
韩国金属工艺技法的传统和传承——以鱼子文技法为例 李贵永
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作业中挖掘传承人口述史的方式与方法 曹保明
书写地方文化个性的民俗志 刘铁梁
俵木悟(日本东京文化遗产研究所非物质遗产部主任):第一次来到中国,能参加这样一个盛会、站在这个讲台上为大家演讲,同时看到中国那么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著,感到非常高兴。5天之前,我有机会在韩国参加了类似这样的一个聚会,看到韩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的专家们对无形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研究,也感到很兴奋。我对今天的演讲做了准备,很想和大家分享在该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我感到这是很有意义的事。
朴原模(韩国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研究调查部部长):非常感谢主办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日韩三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把失传的多国文化遗产规定为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呼吁对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普遍关注。在这样的关注下,中日韩三国不断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交流经验。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根据自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调查经验,互相交流。
金荣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研所教授):举办这次田野的调查、田野的经验交流会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盛会对在不同的地域文化进行田野调查,进行经验总结还是第一次,大家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参考。从这点来看,这次会议也是很有历史意义的。我个人20年来主要的田野工作(在大陆进行的)能得到大陆专家的认可,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也希望我今后在田野调查方面的著作可以和各位专家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