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各艺术院校的版画教学设备和水平更趋国际化,艺术创作队伍形成规模,为此,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决定,本次展览为‘三版展’最后一次举办。”在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于5月27日至6月7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九届全国铜版、石版、丝网版画展上,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主任广军说这番话时,并没带有谢幕展惯常的惋惜之情。
本届版画展览从全国各地版画创作者的522件作品中评选出177件作品参展,并评出金银铜奖。中央美术学院武宏的《守望者》(之一)获金奖,鲁迅美术学院张昊的《青春日记》(之八)、天津美术学院范敏的《偶之祭—Ⅱ》、陕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张仲铭的《拥抱骷髅·海和残缺的影像》获银奖,陈亮、石瑞等6位画家的作品获铜奖。近200件“三版”作品,呈现的是创作者对青春的追忆、年轻力量的展现和对版画艺术技法的探索。
据广军介绍,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著名版画家李桦就大力提倡引进丝网版画,并促进铜版、石版、丝网版的交流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当中国美术走进吐纳生机的春天,有着优秀传统的版画界更是焕发精神,在艺术思想和表现语言上锐意进取,形成探索创造的时代新潮。除了恢复和发扬现代以来中国木刻版画的优良传统,版画界还敏锐地将铜版、石版、丝网版3个版种作为开拓的领域,积极付诸创作实践与教学。“我至今记得,在中央美术学院校尉胡同5号校园版画系简陋的工作室里,老中青几代人教学相长,共同研讨,老式的德国造铜版机发挥了作用,20世纪50年代从欧洲买回来的石版材料成为宝贝,丝网版画印制时散发出的‘香蕉水’味道刺鼻,没有人会想到有害和污染,而把它视为孕育作品果实的芳香。”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回忆到。在许多版画家运用“三版”语言进行探索、开启新时期版画新空间的时代,首届版画展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继而分别由浙江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以及其它艺术院校继续承办。
1988年,旅美台湾版画家廖修平来到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讲学,并惊讶于大陆版画传统之深厚,水平之高。1991年,他应邀在南京艺术学院讲学,适逢第四届“三版展”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看到与他有着相同艺术追求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在展览中展出,遂决定出资设立“廖修平版画奖”,以鼓励青年艺术家参与创作“三版”的热情。从第五届“三版展”开始,历届展览都评选出金、银、铜奖。在最后一次“三版”展举办的同时,“三版展”奖励资助人廖修平也将同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福华人生——廖修平版画油画展”,并向中国美术馆捐赠历届“三版展”获奖作品37幅,获奖作品作者均为对版画创作有着执着追求的艺术家。两个展览交相辉映,展示着艺术家们为实现共同的艺术理想所付出的努力和奉献精神,也为“三版展”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不是一次告别“三版”的聚会,而是一次开拓中国版画艺术更为丰富繁多局面的“揭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