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当下小小说》
http://www.cflac.org.cn     2009-06-12     作者:侯德云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对评论家王晓峰很熟悉,从早期的《王晓峰文谈》《灯下偶记》到几年前的《看法:王晓峰文学笔记》等等,我几乎读过他所有的作品。我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也有二十年了,这么长时间沉浸在文学当中,难免会有一些胡思乱想,还会有一些疑问。不管是胡思乱想还是疑问,我都愿意参考一下王晓峰的意见。近来,阅读了他新近出版的长篇文论《当下小小说》,我享受到了一种奇妙的阅读乐趣,对于阅读理论著作而言,这是我从未有过的经历。

    在《当下小小说》中,王晓峰对新时期小小说的发展流程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梳理。当然,他是把重点放在了文体上。我用了很长时间看这部作品的目录,看他的“整体布局”。我从来没有对一本书的目录这样感兴趣过。目录中可以看出,他是把小小说放在当代文学的大背景之下来进行梳理的。他不只是谈论一棵小树的成长,还让读者感受到周围森林的气息。

    王晓峰说得不错,这个时候,对小小说的确到了“该说些什么”的时候了。平心而论,作为宏观的、全面的,同时也是有深度的小小说理论研究,晓峰的著作是第一次。晓峰说,小小说中应该有一个“陌生的”、“有味道的”,同时也是“有意义的”故事,“和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不同的是,小小说更多注意的是主旨的单一性,即突出显示它的一种认知,而不像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那么喜欢主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不需要更大的理性空间,一点感受,一点感想,一个道理,就足够了。”我在小小说的道路上摸索过不少年头,也有一点心得。在我看来,这是迄今为止最接近透彻的一种阐述。纵观全书,这样的理论“智点”还有许多。我认为,王晓峰把小小说研究抬升到从未有过的理性高度,提供了当下小小说理论中重要的文献。

    王晓峰的研究兼顾了“史”和“论”两个方面。王晓峰在很多方面比一般人的思考更深更远。以前谈到小小说的时候,我说过:“小小说的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作品是《世说新语》。此后的《大唐新语》《唐语林》以及《今世说》等,都有不少小小说的成分。到《聊斋志异》,小小说的古典旅程才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其实这是老生常谈,很多人也都是这样看的。现在知道王晓峰另有说辞,他说:“是不是可以考虑,小小说的源头,其实可以溯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我愣了一下,再想想,也对,是应该这样考虑。古代的神话传说,不是小说的源头么?是小说的源头,自然也是小小说的源头。

    在谈论“好小小说的标准”时,王晓峰引用了美国文艺理论家霍兰德的几段话。我对其中的两段话很感兴趣。一段说:“不管文学可能有什么样的价值,它只有在好的读者阅读的时刻才成为现实。”之后又有一段:“好的读者畅快地阅读一本好书,文学价值因此才得以实际存在。”联想到小小说,很少有“看不下去”的问题。它拥有比较广泛的读者。换句话说,是“被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的。用王晓峰的话说,是“好像只有小小说还在市场上风风火火地领衔主演”。可它在文坛上的境遇怎么样呢?还是用王晓峰的话说:“在现有的文学组织体系里,小小说也未能获取与其它文学文体的同等权利和同等待遇……小小说到目前为止,尚未能完全进入这样的文学控制中心和话语中心的调控、研究的视野之中。”这个说法是客观的,一针见血。

    我希望小小说作家的创作态度能严肃一点,不要盲目追求数量,而是多在质量上下点功夫。正如王晓峰所说:“好的小小说的艺术表达是符合小小说的一切创作规律的,在题材的选择上,在形象的个性心理的刻画、塑造上,在细节的铺陈上,在语言的叙述上,都要有明显的和较高的文学性。比如不能以纯粹的故事取胜,比如应该在平淡之中见险峻,在貌似笨拙中见奇巧。当下许多小小说,读之无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做’小小说,而不是在创作小小说。”小小说作家,对此应该好好琢磨琢磨,慎而重之。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