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4月6日 星期日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启于陶拍 归乎文化——《先秦玺印图说》刍评
http://www.cflac.org.cn    2009-06-12    作者:衡正安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玺印,肇端于殷商茂于东周而成熟于两汉,元明之际王冕、文彭已开“文人篆印”之风,吾丘衍《学古篇》印论的学术总结当是印章成熟的标志,清代金石学的兴盛,更将印章的创作和学术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但是,真正自觉将玺印系统地放在文化的视野中来审视、考察与研究,大概要到20世纪20年代,以罗福颐的《古玺汇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等为代表。近期出版的徐畅专著《先秦玺印图说》(以下简称《图说》)是一部融先秦玺印史、考证、文化阐释以及古文字流变为一体的印学专著。该著将先秦玺印进行分类、考证源流,从典章制度、经济、哲学、军事等几十个方面进行文化性的阐述、纵横剖析,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开创性意义,并具有以下4个特点。

    一是系统性。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往往表现出非系统性的特点,多为感悟语录式的承载方式,这显然不利于文艺理论的独立和现代学术体系的构建;特别是书画理论,更多的是诗意性的评论和感悟式的审美体验,因此往往以笔记、题跋、鉴赏等形式存在,印学这种“碎玉式”的学术载体方式就更为明显。所以,印论多以印说、印话、论印诗词等方式存在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之中。显然,这不但不能适应现代印学研究的要求,也难以描述玺印存在的历史史实和印学研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的路径。这部《图说》是一部系统性的研究先秦玺印的学术专著,作者将先秦玺印分成滥觞篇、起始篇等30个独立篇目,各篇目之间又互为联系、照应联属一体,不但运用和吸收了最新的出土资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将玺印的系统化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填补了先秦玺印研究的空白。

    二是学术性。书法篆刻的非系统性,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构成独自的学术体系、缜密的思维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的印学,其发展历史虽然已500多年,但其印论多止于“以印说印”、“借印说印”,难以宏达、深广,这不但不符合历史的事实存在,更难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的整体性相一致,也不利于现代印学的学科建构。因此,玺印的“文化性”一定是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当然,这种研究的高度和深度,也以现代学术的发展以及大量先秦史料、实物的新发现作为前提。这部《图说》最大的贡献是将先秦玺印放在文化的视野中来观察,与政治、经济、哲学、军事等十几个领域相关联,几乎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显然是从传统的印学研究向艺术、史论的方向向文化性研究的方面拓展,大大开拓了印学研究的广阔空间。如“以印证史”:由于先秦历史文献的阙如,《图说》依靠已有的先秦玺印文字,推演出当时的社会生产现状和历史事实,以达到“以印补史”的目的。

    三是“正篆”性。我们知道,在现代篆刻和篆书创作中,存在“用篆和释篆”等问题。小篆有《说文解字》查考,在篆字上还比较好处理,但是对于大篆的“用篆”就没有这么方便。所以,创作大篆书法和先秦古玺印对当今书坛特别是年轻书家、篆刻家就比较麻烦,也出现过大量讹错。此事似小,其实很大。因为书法篆刻最具中国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最具中国性”的文化正一步步、慢慢地被消解或中断,这将是民族最根本的危机。如果说当今书坛在传统文化性上存在着严重不足的话,那么这种“用篆”舛误、随意、缺少深厚古文字知识积淀的状况,就是这种缺失的具体体现。这部《图说》专著,在全面地介绍玺印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知识的同时,更对先秦玺印的出土情况、存在方式、印文考释、文字演变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从根本上解决了“印文”的用字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情形下,更具有时代的现实意义。

    四是“二重证据法”。如果说以上“三性”是这部专著所特有的个性的话,那么,他的研究方法更具有现代性和科学性——他采用传统研究方法与“二重证据法”相结合的新尝试,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将玺印、封泥与古文献相对勘是古玺印研究的重要途径”、“玺印和文献资料、汉画像砖相印证,也是玺印断代的重要方法”。王国维先生在上世纪初提出的“二重证据法”的研究方法,被现代学者充分肯定和广泛运用。我们知道,中国史学传统和西方史学有很大的不同,它神话色彩更少,中国的史学从主体上来看是一部“信史”,因此,传统学术研究多采用以史证史、从文献到文献的研究方法,导致考古学极不发达,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直到殷商发掘才开始。所以,由地下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是传统方法论的突破。这部《图说》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方法,充分利用和发挥了近代以来的大量考古发现和最新学术成果,使这部专著在印学研究方面更具有方法论的价值。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