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和诗歌就像两只车轮一样,缺少其一就不是一辆完好的车了。”全日本汉诗联盟常务理事菅原有恒的观点,暗合了5月底在京举行的“中日自作诗书法展”二十周年纪念大展活动中“诗书东方”的主题。作为中日书法交流的重要活动,“中日自作诗书法展”自1990年创办起至今迎来了第20个年头,中日书家又一次汇聚北京,在纪念展览、学术研讨和诗词咏唱活动中,再一次关注到书家自作诗词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作用。此次活动的标题为“诗书东方”,“诗”为诗歌,“书”的一层含义是书法艺术,另一层含义也指代书写动作。主办方中国书协方面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延续中日书家的友谊,精研技艺,共同推进东方文化艺术的和谐发展。本次“中日自作诗书法展”融入情景性的创新展览形式,突出一种现代与传统诗性、书性的激情碰撞,整个展厅的布置利用中日两国具有民族特色的道具,呈现中日书房、古典乐堂等多种格局,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使书法、诗歌作品在东方文化的大氛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融和’指的是中日两国文化艺术的融和,也是指书法与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和。书法与诗歌从来都不是割裂的,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书法是一种流动之美,表达一种动态的生命迹象,随着线条的运动变化、墨色浓淡、章法布局体现完美的韵律。而这种韵律又表达出一种精神状态,书者在不同的场景、心境中游动,这与诗歌的特点不谋而合,诗歌同样讲究语言的韵律感以及丰富的意境,表达人们精神深处的状态。二者融和为意韵的大美。”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赵长青表示。在“自作诗书法展”上,无论是中国书家的“轻舟荡破漓江水,两岸青山江上摇”,还是日本友人的“孔圣铜人楷树阴,世间阅尽岁华深”,或是真草篆隶的形式表达,都吸引观众去关注书法、诗歌艺术之间的有机融合。
在“当代诗书大兰亭——‘诗书东方’第五届中日诗书论坛”上,“诗书融合”又一次成为书家关注的焦点。“中日两国作为友邻,文化艺术的相互影响非常深远,在日本,从奈良时代起,文人因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开始仿照汉诗的形式来创作诗歌。”中国书协外联部主任蔡祥麟说。“在书法史和汉诗史方面都有造诣的,以唐代的虞世南为第一人。但是,真正出现了文人墨客,有个性的书风、诗风还要从宋代算起。其中,能书能诗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是苏轼,此外还有黄庭坚、赵孟頫、文徵明、金农、郑燮等。在日本,汉字文化是从大和时代开始的。学习原文汉诗的渊源深厚,其中有平安时代的空海、菅原道真,江户时代的良宽等。”菅原有恒说。“近代的书法家中,长于作诗的名家泰斗亦不乏高人,如何绍基、吴昌硕、康有为、于右任、齐白石、黄宾虹、林散之等;当代书坛中,诗名颇盛的书法家除赵朴初、启功、沈鹏等前辈外,还有林岫、周俊杰等书坛中坚。”兖州市书画院书法研究者王大中表示。正是有了诗,有了诗意的浸润,才使他们的书法艺术在同代人中显得超越凡俗,引领风骚。这也就是我们在面对小到尺牍书记,大到碑版摩崖,感觉多发自内心的缘故——《兰亭序》的优美、《祭侄稿》的激荡、《寒食帖》的郁愤,千百年来激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而如今,日本汉诗界出现了汉诗热的好兆头,自作诗在中老年人群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潜在爱好者达十万人的日本吟咏界自创汉诗的爱好者也在不断增加,日本长于自作汉诗的书法家们希望这个现象能有助于在汉字训读的大环境中构建日本文化。而中国书法家也呼吁当代青年书家不要在创作中一味抄书,多用诗词抒发内心的情感,这将会有助于书法创作活力的实现。
“自作诗的关键是要反复琢磨,书法中是否融入了自我。饱含情感地作诗,然后在符合诗的意境、印象基础上,将快慢、粗细、润滑、纸色考虑进去,以书法的形势呈现于纸上,这是最理想的了。”菅原有恒说。蔡祥麟也认为,“‘文之不存,墨将焉附?’突出文与墨之间的紧密关系,是我们这次纪念活动的主旨之一,关注和意识到它们之间美妙的联系,才会使当代中日书法家的创作更繁盛,交流更深入。”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段成桂则表示,诗词与书法是造型艺术审美视野中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诗词体现着艺术的主题与意境,而书法代表着墨迹的灵动、心绪的流转,它们共同形成了艺术创造和艺术交流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