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终评暨湖南省旅游商品博览会举办
http://www.cflac.org.cn     2009-06-09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展民间工艺瑰丽画卷 促民间文化繁荣发展

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湖南省文联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终评暨湖南省旅游商品博览会在湖南湘绣城成功举办

让文化遗产像火炬一样传递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

    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现状来看,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期间,实际上,我们的文化也处于转型期。

    人类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这是全人类的转型。人类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有两个,一个是渔猎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转型,一个是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这个转型是漫长的。今天上午看到的赫哲族的鱼皮画,它的文化没有消失,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也没有消失。但是现在我们应该明确意识到,我们的生活中正在发生巨大的不可逆的强烈转型。社会的转型必然导致文化的转型。目前我们正处在全球化、市场化、商业化、物质化的时代,很多民间文化遗产正濒临消失,政府应该成为文化遗产的第一保护人和最大的保护者。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界、科技界的知识分子在实现经济转型、确定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少听到人文知识分子的声音,即使听到也很微弱。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何提升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我们需要有社会各界的声音,也包括人文知识界的声音。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词,特别是各级政府比较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从2003年以后,国家开始了全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很多专家学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做了大量的高质量的工作。特别是2003年到2004年,我国开始了针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开始了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审定。

    现在国家已经把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七夕、重阳7个节日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对其中4个节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纳入法定假日。这很重要,这使传统节日的传承有了时间条件的保证。但是节日不同于假日。假日没有特定文化内涵,而节日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现在的清明节主要是祭扫,而传统的清明节还有很多其他内涵。因此,我们不仅要提高对节日文化的重视程度,还要加强保护与建设。弘扬节日文化也是我们中国民协工作的重点。

    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政府应该是文化遗产的第一保护人。比如一个城市的历史街区就是这个城市独有的个性精神与文化气质之所在,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另一方面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无形的、活态的。比如传统的节日、习俗、文艺和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所需保护更为迫切,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附在活人的传承上,更具生态性。保护在这里包括三个方面,即由自发的文化到知识界的自觉,最后形成了国家的文化自觉,这样国家的文化战略上就有了高度和可靠性。现在有了法定的假日制度,确立了“文化遗产日”,确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国家的自觉,进入全民的自觉,这才是我们真正要达到的目的。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使民间文化引起了全社会、全民族的重视,促进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文化自觉。现在在研究探索民间文化产业化的问题上,我们既不能在全球化中迷失方向,又不能脱离现实背离市场;既要接受当今时代,又要不违背传统;既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持独立的身份,通过应对市场的挑战,使民间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想起去年汶川大地震之后我们在北川的时候,站在北川的废墟上,听有关人员介绍,羌文化最主要的几位学者和专家收集了几十年的有关羌文化的文物和文献资料都被压在废墟下面,我们当时集体向废墟默哀。为了灾后的文化重建工作,也是为了抢救羌族文化,我们发出了紧急抢救羌族文化的倡议书,在成都成立了前沿工作基地,帮助羌族人民整理他们突然遭到破坏的文化。在此之后,我们出版了《羌族文化学生读本》,给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建议书》,许多建议被国务院灾后重建指挥部吸纳了。在今年的5月12日,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我们又完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出版了《羌族口头遗产集成》。我们目前主要的工作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

    保护文化遗产的任务和使命是沉重的,我们应该让文化遗产像火炬一样传递,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目前,国家对民间文化正逐渐重视起来,政府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作为文化人,我们应该有所承担,不能丢失自己的责任,我们要有“舍我其谁”的承担精神,文化人应该做到精神至上。我们民间文化抢救工作者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工艺精品展示民间文化厚重积淀

本报记者 徐岫鹃 彭宽

    面粉做的“金陵十二钗”、象牙雕的“清明上河图”、湖南的湘绣家纺、福建的紫檀宝塔……一件件精美的民间工艺品让人目不暇接。这是5月26日在湖南湘绣城举行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终评活动开幕式上的情景。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湖南省文联、湖南省旅游局和长沙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此次终评活动,共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宁夏、甘肃、内蒙古、新疆、黑龙江、湖南等24个省(市)、区的入围作品168件参加。同时举办的湖南省旅游商品博览会、全国民间文化产业高峰论坛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

    开幕式上,中国民协授予湖南湘绣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生产基地”称号,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向当地代表转交了牌匾。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杨和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成琰等分别致辞。随后,大家兴致勃勃地观赏了参加角逐“山花奖”以及旅游商品博览会的部分民间工艺作品。

    精雕细刻、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在全国“山花奖”奖项中单独设奖,还是自第八届全国“山花奖”以后才出现的,今年是第二次评奖。在这些来自全国的民间工艺精品中,随便哪一个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魅力,非常吸引人。其中经过三年精心制作、耗时近万工才完成的宁波万工花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朱金漆木雕的代表作,用料考究,制作精细,238个配件拆装自如,不用一枚铁钉,花轿上多种雕刻技法雕刻的人物鸟兽等图案十分精美。其他如苏州小巧玲珑的橄榄核雕、广西颇富民族风情的壮族绣球、湖南的湘绣家纺、江西的夏布刺绣、国内外知名的四川竹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黑龙江赫哲族鱼皮工艺等等,各具非凡魅力,其工艺技法之精到、民间文化积淀之厚重,都令人赞叹不已。而除了参加角逐“山花奖”的工艺作品外,在湖南湘绣城的开幕式现场,湖南民间艺术博物馆3万平方米的会展场地上同时展出了一大批参加湖南省旅游商品博览会的民间工艺品。刺绣、陶瓷、编织、蜡染等,争奇斗艳,将整个展出现场布置得琳琅满目。许多参展单位还将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进行现场展示,让观众亲眼目睹精美的民间工艺品是怎么一步步做出来的。来自湖南省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学生们,在现场展示了湖南刺绣、雕刻等民间工艺技艺,吸引了很多观众围观,不少观众还兴趣盎然地与学生们交流,对工艺制作过程中的环节和技术仔细询问。冯骥才对此特别赞赏,他说,这种集体性的民间文化的传承方式,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值得深入探讨。西藏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杨世君除了带着入围作品来参加评奖以外,还特意带了多种西藏民间文化产品来参加展览,进行推广宣传。他特别向观众介绍了藏文书法作品。谈起了当地藏文书法的历史和发展状况,他认为,很多民间工艺、民间文化的传承,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大力地保护和支持,但最终的发展繁荣还是要靠走向市场。许多参加展览的民间工艺品制作者都表示,通过这样的活动推广宣传民间工艺品,增加民间工艺品的知名度和群众对民间工艺的兴趣,有利于开拓民间工艺品的市场,是对民间工艺发展的一种有力促进。

    评奖和展览期间,全国民间文化产业高峰论坛也同时举办。5月26日下午,在罗成琰的主持下,冯骥才在论坛上作了有关民间文化的专题讲座。讲座吸引了大批民间工艺传承人、民间文化学者、政府基层干部、经营民间工艺商品的企业家以及在校大学生等各方人员参加。一个能容纳数千人的会场坐得满满的,连走道里也站满了人。冯骥才怀着对民间文化的深厚感情,重申了民间文化的价值所在,介绍了中国民协近年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种行动和取得的可喜成果,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现状和国家的保护措施,以及自己对民间文化保护和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他呼吁文化知识分子努力担当时代责任,各界努力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的讲座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随后,现场听众和冯骥才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互动,人们争相提问,把自己的困惑、观点一一阐述出来,与冯骥才现场交流,互相沟通。面对大家的问题,冯骥才尽可能地一 一给予热情的答复,现场掌声不断,很多前来参加讲座的听众表示不虚此行,讲座使他们对民间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激发了他们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的强烈热情。

烂漫山花俏长沙

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

    一场不期而至的濛濛细雨使夏日长沙如诗如画,也使美丽的湘绣城里映衬出一片含苞待放的灿烂山花。经过精心准备和细致的策划,在民间文艺界的期盼中,在世人关注的目光中,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终评和展览活动,将从今天起,在这里揭开它们一个个神秘的面纱,让人们看到民间艺术的一个个精彩,让时代见证民间艺术的一个个辉煌,让历史纪录民间艺术的一个个新篇章。

    “山花奖”是国家级的文艺大奖,其中的民间工艺美术奖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最高奖项。在中国民间艺术的浩瀚海洋中,工艺美术犹如一叶俏丽的轻舟,时而身形矫健,涉险过滩;时而柳笛一曲,双桨慢举,始终意蕴绵长,精美绝伦,令人赞叹,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枝独秀的奇葩。然而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风暴,使民间工艺美术一直游走在经济与文化、传统与现代、手工作坊与工业生产之间。无论是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其技艺自身的繁荣与发展,都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自“山花奖”将工艺品单独立项参加评选以来,使得一些曾受到冷落的民间工艺技术和作品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民间工艺美术品日渐显示出其艺术魅力和不可估量的市场潜力。本次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评奖,旨在为民间工艺美术品搭建起一个展示魅力的平台、激发活力的舞台。让传统技术与时代发展相对接,让文化产品与市场经济相对接,让技艺传承与产业发展相对接,让民族特色与国际视角相对接,让民间之花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始终绽放出熠熠华彩。

    长沙不仅是驰名中外的历史古城,有马王堆等众多古迹,也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是“屈贾之乡”,是经世致用之精髓之地;长沙还是彪炳青史的革命圣城,是毛泽东等伟人的故里;长沙更是底蕴深厚的民间艺术之城,湘艺甲天下,湘歌动四方。湘人有才,湘水有情,湘地有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崛起的湘绣城,已经成为传承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园。民间工艺美术只有坚持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才能使手工技艺中活的精神在岁月的流转中永生。今天在这里参评和参展的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民间工艺精品,又有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展品。人们将看到民间有奇巧、民间有奇艺,中华有大美、中华有绝技。

    回眸历史,中国的民间艺术给我们留下了一幅百花盛开的美丽画卷;展望未来,中国的民间艺术将谱写一首万紫千红的动人诗篇。

探索文化与经济共赢

罗成琰(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第九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终评暨湖南省旅游商品博览会开幕式。首先,谨让我代表湖南省文联对此次活动在长沙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前来参加这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大家知道,“山花奖”与我国电影“百花奖”、电视“金鹰奖”、戏剧“梅花奖”、舞蹈“荷花奖”等文艺大奖一样,同属我国文艺界的最高奖项。自1999年举办首届“山花奖”评奖活动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8届,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为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艺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而颇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在全国“山花奖”奖项中设奖数目最多,含金量也很高,因而非常引人关注。参加这次终评活动的有来自全国24个省市区的入围作品168件,包括刺绣、陶艺、雕刻、剪纸、烙画、编织等工艺品,角逐24个奖项。希望在此次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终评角逐中,湖南及各兄弟省市区都有好的表现,取得好的成绩。

    配合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的终评活动,将举办湖南省旅游商品博览会。博览会上,来自海内外的55个代表团约10万多件工艺旅游精品将在湖南湘绣城展示、展销。同时还将举行民间艺术、工艺表演和中、日、韩经贸洽谈会等活动。这种艺术评奖与商品展销相结合的模式,也是一种创新,是将民间工艺美术品推向市场,文化与经济联姻的一次探索。

    在这期间,冯骥才先生将在湖南省文学艺术论坛和民间文化产业高峰论坛上发表关于当代文化发展的演讲。冯骥才是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同时他又是当代著名的作家、画家、民间文艺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冯骥才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发起并创立了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组织了多次大型文化抢救行动,对当代中国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相信他的精彩讲座将带给我们全新的感受和更多的思考。

    最后,祝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终评暨湖南省旅游商品博览会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