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深秋的崂山,一个神话般的世界。青岛李沧区美术教师的业务培训活动就在这里开始了。
活动计划为三天,为了本期活动能够得以圆满完成,青岛李沧区邀请了山东画院艺术创作部主任王磐德教授与我一起组织、指导本次培训活动。根据进程安排,第一天上午、我先带领30余位美术教师进行游览、踏点,并观摩了其他院校师生的写生情况,感受一下这里的氛围,体验一下大自然之美妙,调动教师的表现欲望。下午便分成两组,分别由王教授和我带领进入各自的写生地,简单的示范讲解后,教师们打开画具,挥舞灵动的画笔,饱蘸绚丽的色彩,在调色盘与画纸间抒写着各自的情感……但光有激情是不够的,参加培训的老师,有的是刚毕业的艺术学校学生,有的是没有参加过系统培训的半路改行的老教师,还有最近几年忙于教学而疏于创作的教学骨干。因而,刚开始时,很难找到感觉,不是色彩不对就是整体感觉太差,或是形体结构不准,教师的自信心受到影响。于是,我进行了针对性的讲解、示范,讲明画理,最大限度让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相信自己,树立自信,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
晚上,我安排了讲评课。让每人选出一幅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作品,贴到墙上,并要求每人参与讲评。看到满壁“战果”,虽不够辉煌,但仍有一种收获后的喜悦。因为从画面上你可以感受到他们都是充满激情去表现的。对每幅作品我都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既肯定优点,也找出不足之处。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大家都共同参与辩论,最后达到统一认识。而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我都尽可能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并帮其找到最佳解决办法,最后王教授作了精辟而有个性的总结。通过评赏,老师们找到了各自存在的问题,更加明确了这次写生的目的与任务,为这次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翌日,我们向北九水深处进发,路上仰观山峦,变幻无穷。有的像人,形神兼备、呼之欲出;有的像物,鬼斧神工、栩栩如生。面对如此壮美的景物,我们都陶醉了,闭上眼睛,耳闻涓涓的山泉流水,聆听鸟儿的歌唱,深深地呼吸着大自然的气息,你会感受到什么叫“人间天堂”了。
“于老师,看!‘江山如画’到了。”随着一声惊呼,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著名书法家张逊三先生题写、镌刻在巨石上的四个大字,在被绿色环抱的青石上,雄健有力的大红隶书,显得分外妖娆。在“江山如画”前我做了“战前”总动员。“各位,为什么叫‘江山如画’而不是‘画如江山’。”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表着自己的观点。我也提出了我的观点:“江山如画”中的“如”字即是“像”的意思,但“像”不是客观现实中的具象,而是一种超俗大气的哲学思考,是一种对生命价值、对大自然的主动探索。而“画”字也不是单指纸面上的画作,更多是指不同人心中以不同的审美而幻化出的主观意象。“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所提“奇峰”就是得大自然之精华,大自然之神韵。“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既要拜大自然为师又要让奇山秀水为我所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取舍。清代国画大师郑板桥总结画竹时讲,“此笔下之竹即我心中之竹也”。如此,我们写生不是机械照搬现实,被动地表现,而要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心灵去感悟自然!
道理明了,激情自然也有了。于是三人一组,五人一帮,很快进入了状态,我也兴奋得打开了画夹。
一天下来,收获更多。看到各个神采飞扬的表情,我也被深深感染了。总结开始,自评、互评、赏评、点评,各个俨然都成了“专家”。有位青年教师是我从前教过的学生,昨天还画不成形,今天却画得非常出色。我对他说:“你说我是你最好的老师,其实,你最好的老师是眼前的大自然。”
回顾这次活动,我以为成功的原因为:让老师面对大自然、感悟大自然,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底蕴。让老师在相互的交流中得到了共同的提高,有利于全区美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将美育融入写生之中去,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事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专家零距离接触,提高了审美能力,专业得到了更大的提高。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作者单位:青岛李沧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