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剧种 一次大会面——地方小剧种发展交流座谈会侧记
http://www.cflac.org.cn    2009-06-02    作者:张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这是一次特殊的会面,因为地域和语言的差异,同时又因为血缘与命运的密结,导演曹其敬称它为“家庭聚会”;而剧作家罗怀臻则说,这是一场民间自发的剧目、剧种、剧团交流,希望它能够带动的是中国地方戏曲在当下文化大循环中的再一次传播、流动、融合与发展。2009年初夏这场题为“地方小剧种发展交流座谈”的会面,不仅为宁波甬剧迎来了一个虚心求教、热情交好的兄弟剧种,更为海南琼剧开启了一个突破瓶颈、重新崛起的新局面。

    甬剧和琼剧,一个起自浙东,一个生于岭南,虽然语言不通、声腔不同,却因为相似的生存现状,因为两出相通却不同的剧目走到了一起。

    创排于2002年的甬剧《典妻》曾为艰难求存的“天下第一团”宁波甬剧团写下辉煌一页,一举夺得设立17年仅开奖8次的我国戏曲最高专家奖“中国戏曲学会奖”。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廖奔曾这样评价:“甬剧这样一个起自弹簧小戏的地方剧种,因了这部作品,因了它在其中所显示的成熟舞台表现力和创造力,让人们刮目相看,使之成为东南沿海令人瞩目的剧种。从这个角度说,这部戏功莫大焉。”

    业界专家曾将《典妻》之于甬剧比作《十五贯》之于昆曲,可见“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这样的示范在中国当代戏曲发展中并非特例。“海南琼剧与甬剧的情况很相似,相比其他大剧种,也是弱势的小剧种。《典妻》的成功给我们琼剧带来了启发,一个剧种要让全国知道,必须要有好的剧目才能立得住,我们决心向他们学习。”海南琼剧院院长陈军说。

    陈军说琼剧与甬剧“情况很相似”,所指的就是生存现状。正如甬剧对宁波的代表意义,海南琼剧也是海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世纪50、60年代被称为琼剧发展的黄金时期,1962年,琼剧《红叶题诗》经田汉修改润色后拍摄成电影,行销海内外;80年代起,海南琼剧频繁出访,一度辉煌。但随后的十几年中,正如甬剧在江浙沪一带的迅速衰落,琼剧的发展也每况愈下,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质问,为什么琼剧越来越“穷”了?“2006年我调到剧院任职,发现情况远比我想象的还要坏,改革势在必行。正好2007年第八届艺术节举办,我组织全院主创人员和演员一起去观摩,给他们很大的震撼,感觉到琼剧太落后了。大家一致认为,到第九届艺术节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新作品。”陈军说。

    经过对“《典妻》现象”的反复研究和学习,海南琼剧院最后决定,力邀导演曹其敬、编剧罗怀臻以及原《典妻》的部分创作班底为琼剧创排新剧目《下南洋》。“走西口”、“闯关东”和“下南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近年来前两者在各类文艺创作中都多有反映,唯独“下南洋”缺少表现。这对琼剧来说,无疑是难得的题材机遇,不仅为创作本身提供了最具本土特色的题材选择,同时也成就了琼剧艺术对海南历史一次珍贵的反哺。剧作以家庭情感叙事代替宏大历史叙事,通过海南侨乡文氏家族近百年的命运变迁,艺术地展现了中国人从“下南洋”到“下海南”的历史巨变。该剧于今年4月在海南首演后,立刻在省内收获众多好评。海南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韩少功称,《下南洋》的出现,使他再次看到了琼剧的希望,该剧在艺术上的探索,为琼剧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对于海南省琼剧院来说,辛苦创作一部重整旗鼓的大戏,岂能满足于仅在省内演出?而带着新剧目、新面貌走向全国,海南琼剧院最想去的一站,就是去宁波。

    借前往杭州参加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的机会,琼剧《下南洋》转战宁波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交流演出,并与宁波艺术剧院进行了一场地方小剧种的发展交流座谈。

    对宁波的大多数观众来说,琼剧无论念白还是唱腔都陌生得仿佛来自另一个国度,然而从三天的演出效果来看,这丝毫没有阻碍作品的主题传达和情感抒发。散戏后,一些观众甚至不愿离去,站在剧场门口热络地叙聊着,关于为什么方言差异会这么大,又为什么后半场不看字幕却都能听懂了……“语言不会成为地方戏曲传播的障碍,它可能会有几分钟的陌生感,但马上就成为特色。一个剧种的声腔是从发音、咬字的特点中提升出来的,同样要坚守,不能改变。”宁波艺术剧院院长霍国强说。

    坚守自身特色,无疑是地方剧种实现自身发展的立身之本,但地方小剧种要想在新的文化背景下争取自身话语权,仅靠圈地式的自我坚持是不行的。在演出之后的座谈会上,两个剧院就《下南洋》和《典妻》的艺术特色进行了诸多对比。大家一致认为,以扎根本土、面向当代、追求剧种自身升级换代的创作完成本剧种在新时代的代表作品,同时主动加强各剧种之间的交流观摩与相互学习,营造良好的戏剧文化传播大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地方剧种乃至中国戏曲的振兴与繁荣。罗怀臻认为:“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是流动的、循环的,这种循环流动的文化氛围应该保持下去,只有这样曾经的小剧种才会变成大剧种,否则曾经的大剧种也会变成小剧种。这次的演出和座谈两家剧院自发组织,他们在自身剧种的发展问题上都有内在的突围欲望和背水一战的激情,这是他们交流的情感共鸣,如果有更多的剧种和院团能够把这种共鸣和各自的经验更主动、频繁地进行沟通和互动,那么中国地方戏曲的又一轮大传播、大流动、大繁荣完全是可以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