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将在广州番禺石楼镇举办
http://www.cflac.org.cn     2009-05-26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节日文化彰显魅力 端午龙舟共舞石楼

由中国民协主办的“我们的节日”——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将在广州番禺石楼镇举办

 

八方龙舟逐浪飞

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

    阳光普照,时节如流,万物丰茂,岁律端阳。在这五彩缤纷的仲夏之际,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即将在花团锦簇的石楼镇拉开帷幕。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精神指向,端午节的精神内涵主要是驱邪观念和爱国精神,而最具活态的民间习俗就是划龙舟。

    中国是龙舟的故乡。从古至今,两千多年来的龙舟竞渡,已经成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民间习俗。特别是它和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结合后,就更加富有诱人的魅力。唐朝张建封有一首《竞渡歌》,写得煞有气势:“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每当龙舟竞渡之时,又有千千万万群众争睹盛况,两岸如云似蚁、万头攒集的观众,人声鼎沸,助威鼓劲,肺肠为之沸渭。呈现出心潮逐浪、万众欢腾、锣鼓鞭炮喧天的盛况,蔚为壮观。凡是观看龙舟竞渡的人,无不受到精神的感染和鼓舞。

    石楼的龙舟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独具特色,世代相传,长盛不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龙舟文化。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协、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番禺区委区政府、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借端午节之际,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过好我们的节日。通过龙舟竞渡、中国龙舟文化论坛、龙舟工艺模型及民俗文化图片展、龙舟文艺晚会等形式迥异的文化活动,搭建龙舟文化平台,展示民间之才艺,铸就中华民族之精神,从而进一步丰富人们的情感,陶冶人们的情操,锻炼人们的体魄,激发人们的精神,让中华民族的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丽。

龙舟之乡 魅力石楼

古禺锋(中共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委书记)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南濒港澳,东临东莞,与黄埔港隔江相望,美丽的珠江贯穿全镇南北,水陆交通方便,自然环境优美,自古就是岭南重镇,鱼米之乡。早在南宋高宗年间,石楼镇的先民们便在这里开村,现在区域已扩大为126.5平方公里。石楼是广州市中心镇,共22个行政村,本地人口6.5万,流动人口6万。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105亿元。镇内有国家4A级旅游景点莲花山风景区、高尔夫球场、客货运港口以及渔港。

    石楼镇是具有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镇。这里美丽富饶,历代人文郁盛,代代有精英,是太平天国将领陈显良以及当代港澳工商巨子何贤、澳门特首何厚铧的故乡。石楼更是岭南民间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民间舞蹈、民间歌谣、民间工艺、民间戏曲、民间传说等广泛流传。得改革开放的风气之先,步入小康的石楼镇人民对民间艺术愈加情有独钟,通过对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不断进行挖掘、整理、创新和利用开发,龙舟竞渡、醒狮、粤剧、曲艺等古老民间艺术,已走出“深闺”,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联结海内外乡亲的纽带,为促进“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龙舟文化活动,在石楼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据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自明崇祯丁丑以来,这里就有龙舟活动。石楼镇的龙舟文化与本地深厚的祠堂文化是分不开的。石楼镇龙船的存在与当地的祠堂庙宇有紧密的联系。如石楼东约的“大乌龙”与“介祉堂”。有的以村民居住的地段来分,如石楼村的中约、西约,大岭的中约、西约等。每条龙船都有其龙庙。

    说起“大乌龙”,可以说是石楼龙舟的明星,“金头独角黑旗幡,十丈乌龙跃浪间。飞舞红桡山岳动,雷震一鼓过三湾。”这首《咏“大乌龙”》描写了石楼东约“大乌龙”的形态。“大乌龙”形态如其名,既大又黑。最有价值的是它的龙头、龙尾,它们是番禺一带最古老的龙舟文物。

    石楼镇不仅产生了一些如“大乌龙”等名声响亮的龙船、陈宝泉祖孙三代这样的龙船世家以及陈琼瑶这样的雕龙头高手,还保留了许多与龙船有关的景点和民俗文化,如接龙桥、赤岗“玉虚宫”龙舟碑记、龙船饭、龙船饼、包粽、吃粽、龙船歌谣与传说等。

    石楼镇龙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地区在大岭村、石楼一村、石楼二村、岳溪村、赤岗村、胜洲村、茭塘村等地。尤其是大岭村,是“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桡手从来都是土生土长的村民,中约的每家每户都是龙船世家。龙舟竞渡已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成为联结海内外乡亲的纽带和桥梁,引起了省、港、澳地区各界人士的兴趣。每年端午,省内外游客、海内外乡亲,都会慕名前来一睹石楼龙舟的风采。

    经过世世代代的保护、传承、发展,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石楼龙舟成为广州民间文化的知名品牌,石楼也成为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龙舟文化之乡。近年来,区、镇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龙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拨出专款作为龙舟文化研究及活动经费。区委宣传部、区文联组织民俗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考察调研,与当地民间艺人共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召开研讨会、出版文集,对整合全镇民间文化资源、开发旅游项目进行科学规划。目前,石楼镇已获命名“中国龙舟文化之乡”、“中国龙舟文化传承基地”、“广东省龙舟文化之乡”。龙舟文化公园、龙舟文化博物馆也正规划筹建。今年端午期间,更将承办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

    石楼龙舟蜚声远近,名副其实地成为本土响当当的文化名片,更是石楼人“同舟共济、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精神的体现。随着广州市“南拓”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石楼镇区域优势不断增强。黄埔珠江大桥、东二环公路、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其中,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北有大学城,东有莲花港。2010年广州亚运城也落户石楼镇。石楼人将借亚运城落户石楼的契机,加快推进亚运城周边环境整治。其中涉及到文化旅游业方面的建设,包括大岭历史文化名村、莲花山渔港经济区和海鸥岛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等三大项内容。上述三个大的景点建成后将实现有效的对接,带动石楼的旅游、商贸、饮食服务业发展。其中,大岭历史文化名村计划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修缮和维护,已立项工程18项。按照计划,大岭村将于亚运会举办期间开放。届时将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传媒和游客充分展示岭南水乡文化的风采。莲花山渔港经济区总占地面积约65公顷,总投资金额预计达20亿元。规划区以莲花山风景区和海鸥岛生态旅游区为依托,形成“渔港+莲花山+海鸥岛”的金三角格局。建成后将成为广州市南部地区特色鲜明的旅游和渔业文化产业发展区。日前又被确定为国家级中心渔港。海鸥岛生态旅游度假区将打造珠三角水乡特色,发展生态农业、湿地公园和集休闲、娱乐、度假、特色饮食于一身的农家乐农庄。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不少客商的兴趣,已引进名优水产养殖基地、休闲度假农庄、中华养生百草园、百利恒泰渔乐世界、中心农贸市场等多个规模超200亩的发展项目,目前正计划在沙北村和江鸥村开发农家乐项目。

    此外,亚运城周边环境整治还包括道路绿化升级改造、建筑外立面整治、主干道样板化改造、砺江河一河两岸整治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上述项目完成后将大大提升石楼的城市形象,加快石楼的城市化进程,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今天,石楼龙舟将焕发出传统和现代交融的文化魅力和城乡活力,并在今后的发展中唱响时代的强音,朝着文化兴镇的方向奋发进取!可以预见,龙舟文化在石楼镇将拥有更广阔的表演舞台和更远大的发展前景。

    

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呈现五大亮点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的重要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加强与全国各地民间艺术的交流,鼓舞人们“激流勇进,力争上游”的拼搏精神,促进龙舟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由中国民协、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协、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番禺区委区政府主办,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委镇政府等单位承办的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将于5月28日至29日在番禺区市桥街和石楼镇举行。此项活动已列入中国民协在全国举办的“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系列活动之一。

    端午节是中国五大传统节日之一,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寄托着中华民族的丰富情感、信仰和理想,而“扒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和最具特色的内容。在传统民俗中,龙舟分为游玩龙舟、祭祀龙舟和竞渡龙舟,游玩龙舟和祭祀龙舟遍布于全国各地的江河湖海,演绎不同的民俗风情;竞渡龙舟已从民间习俗演变成为政府主导的专业竞技活动。

    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内容丰富,包括番禺区“莲花杯”和“禺山杯”龙舟竞渡、中国龙舟文化论坛、龙舟工艺模型及民俗文化图片展、“赛龙夺锦”——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颁奖文艺晚会等活动。

    龙舟精英 各领风骚

    首届中国龙舟艺术展演赛可谓群英荟萃。来自全国及广东省各地的参赛队伍都富有特色,各具地方风采。全国有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福建等省的15支龙舟队17艘船参加,省内有关州、肇庆、汕尾、揭阳、湛江等市的龙舟队参加。参加展演赛的龙舟将以不同的造型、不同的套路,装饰各种罗伞和彩旗,配以地方民间鼓乐,充分展示各地民俗特色。湖南屈原龙舟队来自汨罗江畔,是屈子寺和屈原投江所在地,名为“楚塘舟”,建于1978年,已有30多年历史。福建集美大学诚毅龙舟队由在校大学生组成,是积极传承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倡导的龙舟文化精神的团体。广西南宁市坛洛村龙舟队将展示壮族龙舟的风采。贵州台江苗族独木舟表演队的成立源于纪念古代有位英雄杀死恶龙为民除害的民间传说。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龙舟队始建于明朝末年,距今约400年的历史,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成立的一支龙舟队,并代代相传一直保留至今,龙舟队由一条红龙船、一条黄龙船、一条珠船组成,并有5人专门负责奏乐。广东揭阳市乔林乡下围红龙舟实力很强,号称“老红胡”。湛江派出雷天地人龙龙舟队和赤坎调顺网龙龙舟队,富有海上龙舟特色。肇庆高要市金利镇拥有龙舟超过110条,素有“广州看花市,金利看龙舟”之美谈,此次派出了强队参加。广州市海珠区大塘村龙舟队所驭之舟为南、番、顺一带传统特长龙舟,将展示既现代又传统的龙舟风情。

    东道主番禺区石楼镇挑选了三支代表队参加。第一支是亚运城代表队,“赛龙争夺锦,激情迎亚运”,代表了石楼镇人民以东道主的热情,紧锣密鼓地迎接亚运会的到来。第二支是中国龙舟文化之乡代表队,其所划的是“大乌龙”。“大乌龙”形态如其名,既大又黑。“大乌龙”的龙头、龙尾制作于道光28年,是番禺一带最古老的龙舟文物。其龙头立体感强,眼睛炯炯有神,而且略带微动;嘴角饱满自然,略带微笑,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大乌龙”形体大,“年纪”高,既威严又慈祥,并且地位高,经常排解纷争,做“和事佬”。现在,古老的“大乌龙”正焕发时代的青春,成为联结海内外乡亲的纽带,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传承龙舟文化作贡献。第三支代表队是中国民间艺术传承基地代表队。

    龙舟论坛 探究内涵

    中国龙舟高端论坛将邀请中国民协副主席、广西民协主席韦苏文,中国民协秘书长向云驹,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叶春生,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晓春等全国各地专家学者首次相聚石楼莲花山,对中国龙舟文化进行历史挖掘梳理和文化剖析,探讨龙舟文化、民俗文化、节日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功能作用等重要课题。

    大师精品 独具匠心

    龙舟工艺模型及民俗文化图片展将现场展示民间工艺家的手工艺制品,参加展示的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民辉的牙雕,工艺精湛;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民协副主席高兆华的玉雕,造型优美;曾昭鸿的榄雕,构图灵活;来自东莞的民间艺人吕焕昌制作的木雕也别具特色。而参展的龙头雕、龙舟模型更加精巧别致。民俗文化图片展将通过纪实摄影作品反映中国龙舟文化、岭南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历程。

    文化灿烂 风物荟萃

    《广州龙舟节》、《石楼龙舟》将在活动期间首发。书中主要介绍了中国龙舟、广东省龙舟、石楼龙舟的历史沿革及与龙舟文化相关的民间习俗,如:龙船饭、龙船饼、龙船探酒、龙船歌谣和传说等,图文并茂。

    颁奖晚会 异彩纷呈

    “赛龙夺锦”——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颁奖文艺晚会上,各大奖项将一一颁发。届时呈现给观众的是由广东南方歌舞团表演的歌舞《五福临门》《珠江你不停地流》、舞蹈《万紫千红》、女声独唱《为祖国干杯》《家乡》《珠江水》等精彩文艺节目。由石楼镇合唱协会的表演的大合唱《龙舟飞歌》以及石楼镇爱莲舞蹈队表演的舞蹈《广彩之韵》也将同台呈现。

    (鹃子)

让龙舟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番禺区文联

    石楼镇,是岭南民间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民间舞蹈、歌谣、工艺、戏曲、传说等广泛流传。在番禺区、石楼镇两级政府和文化宣传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石楼人以弘扬民间艺术为龙头,大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广东的端午龙舟竞渡是从古代南越人的传统习俗沿袭下来的。广东沿海地区居多,古南越人以舟楫为家,善于与水打交道,为避免海上蛟龙的侵害,人们喜欢将船制成龙的式样。而龙是古南越人(即岭南人的祖先)的图腾,龙舟竞渡风俗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南方,是越人为祈求生命得到安全保障所举行的图腾祭节日。清王士祯《广州竹枝词》写道:“海珠石上柳荫浓,队队龙舟出浪中。一抹斜阳照金碧,齐将孔翠作船篷。”

    随着历史的发展,石楼镇龙舟文化注入了崭新的内容,附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把这些活动和传说联系起来,形成全国性的端午节风俗。1980年开始,石楼镇各村居民想尽办法购买木材,重造龙船。直到1982年,原来有龙船的村都已重置一批龙船,数量普遍增多。1982年端午节前,一场自发的龙舟竞渡活动在石楼镇如火如荼地展开。到了五月初一,在大岭村姑婆庙的河上斗龙船,河面上“群龙”齐集,穿梭往来,两岸观众接踵摩肩,人声鼎沸。随着龙舟鼓声长扬,群龙各自自由竞赛,几经多次对赛,最后剩下大岭村的“白桡”和茭塘西约龙船两条“蛟龙”进行较量,双方实力超凡,赛出速度、赛出风格、赛出精神,竞赛到即将退潮才愿意停止,握手言和。第三天农历初三,石楼的赛龙点得天独厚,视野开阔,河道宽,水道长,竞争程度就更为激烈,无论是红桡、蓝桡,还是白桡、黑桡都上下翻飞。桡手们好像要把积聚了多年的龙舟激情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那天,石楼人真是重圆了久违的龙舟梦。

    石楼的龙舟文化绚丽多彩,使得石楼成为岭南龙舟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地区之一。自清末起,番禺的茭塘司、沙湾司各乡都有“龙船景”,即按照自然地域、潮汐而约定俗成在某月某日进行龙舟竞赛或相互探访。龙舟聚集的地方,称之为“景”。而广州端午龙船几大景则以番禺的茭塘司(即包括现石楼镇一带)较为著名,石楼镇还产生了一些如“大乌龙”等名声响亮的龙船和陈宝泉祖孙三代这样的龙船世家以及雕龙头的高手陈琼瑶等,还有许多与龙船有关的民俗文化。

    石楼一带的祠堂不仅在数量上出名,更以其建筑艺术、雕刻艺术著称。石楼镇宗祠首屈一指的是位于石一村的“善世堂”。善世堂建筑宏伟壮观,木雕、石雕的图案造工精细,是番禺四大古祠之一。石楼镇龙船的存在都与各村的祠堂庙宇密不可分、联系紧密。每条龙船都有其祠堂和龙庙。在端午节赛龙时,各条龙船的前面都插有四支盘旗,分别写上村名、属地和庙号等。以“大乌龙”为例:颍川、石子头、东约、跃龙庙,因此观龙客一看这组盘旗就知这是何方的“神龙”了。

    如今石楼龙舟已经成为广州民间文化的知名品牌,石楼也成为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龙舟文化之乡。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影《南拳王》的导演正是慕石楼龙舟之威名,主要的龙舟竞渡场景拍摄选址就在石楼。龙舟竞渡热闹而惊险的夺标争斗场面,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广州电视台也在赤岗村拍摄了该村吃龙船饭的热闹情景,编辑成《龙舟情》。

    近年来,番禺区、石楼镇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番禺区委宣传部、番禺区文联深入基层,重点扶助,石楼镇文化站定期下乡指导工作,组织民间艺人们积极抢救发掘、整理研究、保护利用民俗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资源。在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港澳乡亲的大力支持下,创办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设立民间文艺研究培训中心。

    番禺区、石楼镇两级政府拨出专款作为民间艺术活动及研究经费,番禺区委宣传部、番禺区文联、番禺区文广局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考察调研,召开研讨会并出版文集,邀请中国民协和广东省民协的领导以及专家学者与当地民间艺人共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研究龙舟文化,对整合全镇民间文化资源、开发民间文化旅游项目进行科学规划,并在相关报刊发表专题文章。在保护好现有的硬件基础上,番禺区、石楼镇还因地制宜,以旅游带动龙舟相关资源的产业化,龙船饭店、龙舟模型、亲身体验龙舟竞渡等颇具吸引力。

    在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下,龙舟文化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绽放出时代的光彩,并取得可喜的成绩。龙舟竞渡已成为宣传石楼、打造石楼品牌的有力载体,名副其实地成为石楼特色民间艺术响当当的文化名片。改革开放以来,石楼人民不仅承传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还结合新的时代精神,培养“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坚持“三个文明”齐驾并进。石楼人民在抓住新时代发展机遇的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发掘历史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认识岭南文化的精髓,推动石楼大发展。

石楼龙舟数风流

曾应枫(广州市民协主席)

    事情是从我们写《广州龙舟节》开始,这是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计划要做的民间艺术丛书之一。2008年农历四月中旬的一天,我来到龙舟之乡番禺石楼镇的大岭村采访,目睹了数十村民将两条长约十丈的龙船在河涌中起出来的过程和仪式;农历五月初一,我带着广州电视台《岭南星空下》专题节目组来到大岭村,将当天大岭龙船景的趁景和龙船饭的热闹场面拍摄下来,作为当时迎接北京奥运会的一个民间体育盛会的专题节目在电视上播放;2009年1月,我们再下石楼调研,发现了更多的龙舟文化亮点。

    几下石楼,每次都令我们兴奋不已,石楼镇不但拥有远近闻名的“大乌龙”、“黑桡”、“白桡”等品牌龙船,而且还有众多的龙船世家。用当时镇委一位负责人的话说,石楼人对传统龙舟文化的热爱不仅仅是一个宗族一个村,而是整个镇,每年龙船节,各乡上下一心,男女老少齐上阵,有的人家对龙舟的热爱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在石楼,找个嗜“龙”如命的人很容易,要找个三代都热衷于扒龙舟的人家也很多。他举了石楼中约陈礼英的一家四代的事例。这些龙船世家,都是村中扒龙船的好手,分别有一手龙船的头旗手、桡手、鼓手的绝技。为了扒龙船,他们放弃了可以在香港、深圳发展的机会,只要在家乡、在龙舟节扒到龙船,听到龙船鼓响,就是最大的满足。胜洲村的一个龙船迷,俗称“旦家头”,更是将扒龙船视为生命……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举不胜举。石楼人还多次谈到文化大革命“禁扒”龙船期间,高压之下也产生了不少村民有关“抗禁”的故事,有村民为了保护“大乌龙”的龙头,甘愿承担一切风险,甚至被扣押7天,也没有说出“大乌龙”龙头的藏匿之处;有村民为了在端午扒龙船,想方设法“顶风扒龙船”。因此石楼涌现了“龙船十八扒”、“茭塘妇女护龙船”等一个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

    一说起龙舟,石楼人的眼睛就会发亮,话语就会喷涌。在说不完、道不尽这上下数百年的石楼龙舟的事和人中,要写一本《石楼龙舟》,为石楼申报“中国龙舟文化之乡”,在石楼举行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的方案渐渐地在脑海清晰起来。

    《石楼龙舟》就这样诞生了。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处于兴奋之中,是石楼多姿多彩的龙舟文化,是石楼人对扒龙船的热爱和执着,感动着、激励着我们。我们真切感受到,广州龙舟、番禺龙舟、石楼龙舟文化实在太丰富了,只要深入民间,就会挖掘出蕴藏丰富的民间文化。

    正是有了众人的大力帮助,才有了这本书。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广东省民间龙舟文化,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岭南水乡的端午节,保持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一句话,为了今天,也为了明天,这是我们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同仁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