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启宏:用现实观照历史 以历史鉴辨现实
http://www.cflac.org.cn    2009-05-22    作者: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由郭启宏编剧、任鸣导演、冯远征等主演的北京人艺三幕历史剧《知己》近日在首都剧场上演。该剧是北京人艺建院以来首部清代大戏,与以往人艺排演的《蔡文姬》、《李白》等古装历史剧不同,《知己》的整体风格是以写实结合写意,希望能创造一种新古典主义的风格。谈及《知己》的创作,北京剧协主席、该剧编剧郭启宏坦言,用现实观照历史,以历史鉴辨现实,历史剧的创作是他近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记者:《知己》这部剧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构思过程,您为何如此倾心于这个题材?

    郭启宏:50年前,我在上大学时读到了顾贞观的《金缕曲》,非常感动,但未曾想到将来会有戏剧创作的冲动,而且是写给北京人艺。20世纪80年代初,我开始构思剧本,想写友情,如俞伯牙与钟子期,羊角哀与左伯桃;但觉得友情需有社会内容作依托方有意义,想想便放弃了。过了几年,我忽然觉得从“人才难得”的角度来写,似有深度,但又嫌“赶时髦”,且容易一般化,缺乏新意,便又搁笔。就在上世纪90年代,我偶然听知一个熟人的一段监狱经历,大为震动,内心升腾起一种宽容的精神。1999年,我花了整整十天,几乎是废寝忘食写出《知己》初稿。初稿几经修改,却没有拿出来。我等着,一等又是十年!任鸣导演发现并肯定了这部作品,随后经由剧院的艺委会讨论,决定排演这部作品。

    记者:对普通观众而言,您在剧中描述的顾贞观与吴兆骞的“知己”故事还是较为陌生的。

    郭启宏:“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金缕曲》是顾贞观为好友吴兆骞所作,或许普通观众对这两位清代文人并不熟悉,但相信听过《金缕曲》的人都会十分感动。在清初的江南科考舞弊案中,原本榜上有名的吴兆骞和其他举人一起被官兵押送到中南海瀛台重新参考。因生病未能完成考试的吴兆骞被当作舞弊者流放黑龙江宁古塔。顾贞观为救吴兆骞向纳兰性德求助,这位“以朋友为肺腑”的佳公子被《金缕曲》深深感动,许诺一定帮助吴兆骞结束流放生活。23年后当吴兆骞从苦寒之地归来时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桀骜不驯的才子,顾贞观甚感失望,而在离京返乡前,他又省悟,吴兆骞的这种变化其实并非他的本意,而是被时势所迫。在这部作品中,除了描写朋友之间的友情,还要写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改变,从人性的改变问题来探讨一种宽容的精神。其实这在我们近代的历史中也是不乏真实事例的。

    记者:如今历史剧的创作可谓丰富,您对历史剧的创作现状怎么看?

    郭启宏:我不满意现在很多历史剧的写法,有的戏“演义”历史,成为戏说,可谓浅薄;而有的戏全然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寡然没有戏味。历史其实都是“今时”的,就像一条河从过去流到现在。对于历史剧来说,历史是一种原材料,但是历史剧体现的意义与思维方式都是今天的。《知己》的故事跨越了23年,历经丁酉科场案、流放宁古塔、寄赠《金缕曲》、平定三藩王、吴兆骞放归等大小历史事件,这些因因果果足以写出若干专著来,可是戏并不会纠缠在这些细节中,要取得的是一种神韵,突出人这个主体。

    记者:是否可以说《知己》就是您所主张的传神史剧的一次重要尝试?

    郭启宏: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认为传神有三义:传历史之神,传人物之神,传作者之神。比如,丁酉科场案,其“神”不在科场的是非,而在统治者意欲摧折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又如,顾贞观《金缕曲》之“神”在于超越苦难的“人”的生命力。

    我主张的传神史剧在创作方法上,既不是传统的现实主义,也不是西方的现代主义;而在表现手法上,却又可以借鉴现实主义的手法,也可以借鉴现代派的手法,但传神史剧的基调应该是东方的,或是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