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巨大的红色气球,在中国美术馆广场的空中飘浮,预示着人类难以避免的自然灾害发生后,我们重建家园的希望。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由文化部艺术司、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中国美术馆策划组织了“渡:国际应急建筑设计展”,设计展中智利的Gonzalo Puga和Osvaldo Sotomayor设计的这个红色气球,和其它15件应急建筑一道,汇聚成别开生面的场景,从建筑、设计、教育、艺术、人文、科技等角度积极推广环保意识,关注灾后的人文关怀。
来自秘鲁、墨西哥、法国、智利、芬兰、挪威、冰岛、瑞典、日本、美国、中国的16支建筑设计团队,在“灾难面前,全球共渡”的主题下,分别针对全球不同地域和气候中的典型性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设计了16件可行、快捷、安全、美观和颇具人性化的应急建筑。在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日子里,社会公众也越来越多地思考防灾减灾、保护生命的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看,展览也是全球艺术界、建筑界为“5·12”汶川地震遇难者献上的一份真挚纪念。
指涉之处,
不仅仅是地震和甲型H1N1流感
在展览中,美国的建筑工作室IK studio的作品尤其受到公众关注——它是一个专门针对全球性流行病的隔离病房,当前正扰乱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正体现了此类创意的重要性。对IK studio而言,“隔离”是一个建筑母题,在材质的选择上注重用柔软材料消除人们身处其中的隔离感。不光是“隔离病房”将心理关怀放到建筑设计之中,策展者和艺术家还依照灾难发生后的时间顺序来展示为不同时间段所设计的建筑作品。
第一个展厅里,大面积倒塌的墙面映射地震发生时的场景。在“坍塌”的墙体下,地震救援桌像一个小小的红色希望灯塔,让人们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有一个可以暂时躲避的场所:正面看,它是件时尚家具,反面却储备着氧气瓶、水、被子、手电、小刀……在这个基础上,Lenodelima建筑事务所和美国加州土造艺术与建筑学院的作品体现了在灾难发生的一周内,如何利用土、竹子和沙袋等特别简易的本土材料和资源,搭建在短时间内可以居住几天的场所;墨西哥的Productora和来自北欧的Rintala Eggertsson 建筑事务所的建筑是针对灾难发生后一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期间内,如何建造可以长期过渡的社区,如何解决水源的问题等所做的思考;法国的EH&GS设计的流动性小车也是用轻松的方式面对社会问题:他们为城市流浪汉设计的“房间·房间”被形象地翻译成“任我行”,这个可以拖着移走的住房既是流浪人群的人性化住所,又可以美化城市……这些作品中有的是针对特定的自然环境设计的,例如沙漠地域、寒冷地带和地震高发区;有的为应对特定的自然或社会灾害,例如地震时可作自救的桌子、流行疾病的隔离房、无家可归者的“家”;而有些则是具有普适性的设计,在很多情况和环境下都能适用。在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自然灾害还会更频繁地发生。因此,总结经验,做好防御,是人类理性和责任的必然。应邀参加这个展览的建筑设计团队深明此义,其中有许多是国际著名或新起的精英,在救灾应急建筑设计上做过有益的探索。
建筑与美,超越灾难与创伤
展览不仅充分体现了应急建筑的环保节能、就地取材、运输便捷、搭建简易和造价低廉等实用特质,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四川建筑师刘家琨认为“这不是一个为展览而做的装置,而是一个为灾区重建研制的材料生产项目”,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他发现四川灾区的废墟清理进程“耗资费料”,且民众对这些曾经是“家”的材料仍有感情,于是他将防疫喷洒处理完的废墟材料结合当地俯拾即是的秸秆,制成了“再生砖”,为长期过渡性建筑提供了材料。日本建筑师坂茂、松原弘典联合西南交大所做的项目更具现实性:他们用再生纸为成都华林小学搭建的615平方米的过渡校舍,自地震发生至今仍在使用。而在藤木壮介设计的庞大塑料房“千层酥屋”前,很少有观众能够想到,它在紧急情况时展开可以独立支撑并确保内部的热量需求,而平时又可以压成轻盈的薄片。“很多‘千层酥屋’聚集在一起,就会在太阳光的反射下,在大地上形成一片壮美的云海,那映射的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和价值。”藤木壮介说。
一个典型的灾区,能够变成一件美丽的景观艺术品;在人类普遍面对的灾难面前,设计映射人类生存的根本,成功的建筑就能够营造特定的氛围,影响人们的情绪,感染人们的心灵。对于艺术与美的需求,尤其在灾后需要重树信心积极面向未来的情境下,更是不容忽视的细节。建筑师们能够运用艺术和美的形式,为受灾民众创造幸福、温暖和欢乐的环境,从而帮助他们超越所遭受的灾难与创伤的严酷现实。
传达情感,满怀希望地栖居
“我希望,最好不要看到这些建筑师的作品。”范迪安语出惊人,“因为它们是为灾难而设计的。”当灾难不可避免、人类社会遭到的破坏总是循环往复时,我们还应该用建筑设计的方式、用艺术的方式,来做些什么?
“展览的研讨会围绕平衡和改善人与环境的中心议题展开,讨论其中防御、救灾和重建的话题;公共教育方面,来参观的儿童可以用乐高玩具搭建他们心中的家园。”本展策展人之一潘晴说。
然而,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展览的本质在于鼓励人文关怀与创造力的结合,它提倡人们利用创造力和想象力,把最痛苦的现实变为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源泉。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展览,汇集更多的关爱,与灾区的人们共渡难关,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范迪安说。“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需要的是有生命和灵魂的建筑与艺术。在这些建筑师眼中,任何一座建筑,绝妙的创意也好,美丽的外观也罢,都必须在具有人性要素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在这条道路上,和“渡”的参与者持同样信念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也正在探索。
“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建筑师巴拉干曾说,“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
我们也相信。因为在建筑中,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都有对话,每一个空间里都有灵魂和生命,这景象,就如同在中国美术馆广场上来自美国的建筑师事务所OBRA的红十字房子,表达的是灾难中救援的主题,身处其中,让人感到的却是红彤彤的一室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