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口头遗产集成》等羌族文化保护成果在京首发
http://www.cflac.org.cn     2009-05-15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唤醒羌族文化记忆 重建美好精神家园

——民进中央、中国民协等共同主办保护羌族文化遗产成果发布会
暨《羌族口头遗产集成》捐赠仪式

    

保护传承羌族文化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在保护羌族文化遗产成果发布会上的讲话

(2009年5月12日)

胡振民(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

    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由中国民协组织编纂的《羌族口头遗产集成》正式面世了。今天,民进中央、中国民协、中华文化学院、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中国电视星月交辉工程组委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保护羌族文化遗产成果发布会。这是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文联向项目主持单位和出版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积极参加羌族民间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及民间文艺工作者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向前来参加今天活动的社会各界的朋友以及地震灾区的师生和文艺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去年的今天,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地震灾害降临我国四川盆地西北地区。从那一刻开始,四川灾区便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心系灾区、情系灾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心同德、共渡难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撼天动地的壮丽凯歌。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丰富发展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此,我们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以自己的特有方式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比如,在去年抗震救灾关键时刻,温家宝总理在抗震救灾现场关于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重要讲话,引起了文艺界、特别是民间文艺界的强烈反响。大家积极行动,为抢救和保护遭受重创的羌族文化遗产建言献策。中国民协为了积极响应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将紧急保护羌族民间文化遗产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紧急项目和延伸项目,并会同民进中央、中华文化学院召开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研讨会。随后,又组织北京、四川两地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赴灾区调研,并在成都建立紧急抢救羌族文化遗产工作基地。专家学者们考察与论证后形成的《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建议书》呈递国务院后,得到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其中一些重要建议被列入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2008年9月,中国民协组织编纂的《羌族文化学生读本》正式出版并捐赠四川灾区学校。温总理看了《读本》后作了重要批示,褒奖这是“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上又做了一项有益的工作”。总理的两次批示,既是对中国民协及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中国文联广大干部职工的巨大鼓励。

    汶川大地震不仅使灾区的物质家园遭到严重破坏,也使灾区的文化家园变得面目全非。物质家园的重建固然不易,而文化家园的重建则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耐心、更多的责任,需要更多的有民族文化情怀的有识之士与广大文化工作者、文艺家和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中国民协在启动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项目伊始,就将此工作列入长期规划,并按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套《羌族口头遗产集成》就是他们实施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第二阶段的重要成果。

    《羌族口头遗产集成》是汇总和精选、精编北京、四川两地专家、学者及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多年来深入基层群众调查采录的第一手民间文化资料而形成的。它来自专家学者的捐献、来自分散在各处的手稿、油印本,得来不易、十分珍贵。这部作品集羌族民间文化之大成,反映出羌族人民文化创造的智慧和才情,具有重要的历史、民俗、文化、社会价值,是羌族人民最具活态性的、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丛书的出版,丰富了我国民间文化的资料宝库,也为羌族文化重建提供了档案化的精粹文本。在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把恢复生产、灾后重建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关键时刻,《羌族口头遗产集成》的出版对于羌族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地震灾区文化生态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同志们,朋友们,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契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传播和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再接再厉,为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持地震灾区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作出更大贡献!

把羌文化放到我们的心里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

    今天是5月12日,一个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日子。这是一个漆黑的日子,也是一个发光的日子;是一个大悲的日子,也是一个大爱的日子,一个因为特大灾难反而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光彩焕发而留在历史上的日子。一年前,我们在这里开会。今天开会,还是在这个会场,还是原班人马。我们两次开会做的是同一件事情:为了灾后的文化重建工作,也是为了抢救羌族文化。一年前的会议发出了首都知识界紧急抢救羌族文化的倡议书,随即成立了专家工作小组开赴成都,在成都成立了前沿工作基地。我们和四川的羌文化研究学者以及北川的文化界人士一起来做羌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我记得在擂鼓镇二炮援建的红星新村,我们看望了羌文化的传承人。我们去之前,觉得一定会很凄惨,然而我们没想到羌族的男男女女穿着少数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给我们唱他们的民歌,给我们跳他们的莎朗舞。我在现场说,受到了这么大的灾难,你们还给我们唱歌,给我们跳舞,我们的心都快流泪了,但这是被你们感动的。我没有想到你们那么坚强和乐观。我们是来帮助你们的,我们一定会帮助你们,把你们的家园,特别是你们的文化家园重建起来,请你们相信我们。

    从四川地震灾区回来之后,民进中央、中华文化学院、中国民协和四川省文联的同志们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羌族文化学生读本》,给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建议书》,许多建议被国务院灾后重建指挥部吸纳了。

    今天我们又发布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成果,就是《羌族口头遗产集成》。首先它是口头遗产。我们知道,少数民族特别是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它的精神遗产代代相传在口头上,它是可变的,它是脆弱的,它随时都可能丢失。我想起去年6月份在北川的时候,那天下着小雨,还有余震,北川文化局林局长在北川废墟的高坡上说,那个几十米高的废墟下面压着的就是文化馆,羌文化最主要的几位学者和专家收集了几十年的有关羌文化的文物和文献资料都被压在废墟下面。我们当时集体站成一排向废墟默哀。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想法,就是把这些年来,尤其是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者搜集的、没有出版的,大量的、珍贵的材料,散乱的、零散的材料,赶紧整理出来,给羌族人民留下一份珍贵的档案,这个档案包括音乐、美术、建筑、民俗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口头文学。我很钦佩我们这些专家,我们四川的专家,我们北京以及全国各地的羌文化学者,把自己收集的非常珍贵的资料贡献出来,我们把这些资料集中起来,一共300多万字,现在经过很多编辑的整理、遴选,最后出版了这四本书。看着这四本书,我心里非常感动,这可以说是羌文化历史上第一部口头文化集成,这是羌文化非常重要的档案。非常感谢我们的学者贡献了他们几十年的辛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们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学术精神。也感谢很多编辑所做的大量辛苦的工作,特别是一些已经退休的老编辑,投入到这个工作之中的时候,他们是不求任何回报的。也非常感谢四川省文联、四川省民协,他们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才能把我们散落在各处、很可能就随风飘散的文化遗产聚拢起来,然后记录下来。

    我还要提到一点,尽管对羌文化的抢救保护,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各级政府已经非常重视,但是还有很多工作没有结束,也并不是说现在就已经做得很好了,大家还需要努力,文化的重建比生活的重建要困难得多,文化的重建是重建家园的核心。如果我们建了一个新区,这个新区有很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如果它没有了羌文化,它实际上也就没有羌民族,这也是我们保护羌文化的重要性所在。因此,我们要特别强调羌族是文化大家庭中古老的一员,他们3000年来创造了非常独特、灿烂的文化,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特别是民间文学中的各种样式,如史诗长诗、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等全部都齐备,另外还有羌族的工艺、服装、饮食、建筑、民俗、信仰,羌族文化是具有丰富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全面性的。应该讲我们还没有全面地对它们整理。当我们要全面认识它们的时候,它们就受到了重创,所以我们目前主要的工作还是中国民协确定的两条,第一条是首先帮助羌民族建立他们的文化档案,将来还要进一步跟北川地区的文化部门好好联系,帮助他们做工作,把他们的文化档案建立起来。文化档案应该是数据库式的。第二件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现在我们的声音越来越大了,但是并不能因此过分乐观,我们仍然心怀忧郁,感到整个文化遗产现在仍然是濒危的。我们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但不管怎么样的千头万绪,都不会忘掉了羌民族,因为羌族文化是一个突然遭到破坏的文化。我们已经把羌文化放到我们的心里,希望羌族的朋友放心,我们一定和你们一起努力,我们一定要重新建设起美好的羌文化家园,并使这个家园里开满了花朵。(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尽可能保留羌民族的文化符号

徐长法(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

    今天是5·12周年的纪念日,我受北川县委、县政府委托,向关注北川、关心北川、支持北川的各位领导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也是人文初祖大禹的降生地、红四军长征主要途经地和四川古人类发祥地。

    地震前羌族文化基本情况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全国目前有30万羌族同胞。北川有羌族人口9万余人,约占全国羌族人口的三分之一。北川县境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尤其以禹羌文化、红色文化、古人类遗址文化为代表,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亮丽的瑰宝。羌年、口弦、许家湾十二花灯、大禹的传说、羌族民歌、羌族莎朗、祭祀大禹习俗、羌族水磨漆艺、古羌罐罐茶艺等31项民族民间文化项目被国家、省、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先后建立了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被授予“中国大禹文化之乡”称号。数量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研究、延续北川羌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

    北川羌族自治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注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因此,全县城乡具有羌民族风格的建筑随处可见;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常日子,只要华灯初上,街头巷尾随处可听见优美的羌族音乐,可看见粗犷奔放的羌族锅庄,美丽的北川处处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景象。

    地震中羌族文化损毁情况

    在5·12大地震中,羌文化遭到重创: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中的805件馆藏文物全部被埋,境内的永平堡、伏羌堡、曲山关、禹王庙、东岳宫、“禹穴”石刻等100余处省、市、县级地面文物、名胜古迹损毁。

    其中北川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文物损毁达50件之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家湾十二花灯戏道具损毁80件。多年来,文化工作者走遍千山万水,收集、整理、保存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资料毁于一旦。以禹羌文化研究专家谢兴鹏、羌族音乐家计学文、羌族舞蹈家李红果等为代表的一批约50多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研究队伍遇难。

    地震后采取的抢救保护措施和成果

    1.规划全县的公共文化设施项目。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羌族民俗博物馆、川剧团、禹羌文化研究中心、红军文物和战斗遗址保护中心、羌族歌舞艺术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乡镇9个传习所、乡镇22个文化站全部纳入规划。

    2.申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灾后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大禹传说》、民间文学《羌戈大战》、民间音乐“羌族口弦”、传统戏剧“许家湾十二花灯戏”、杂技与竞技“羌族推竿”、手工技艺羌族石碉房与吊脚楼、民俗“羌族苏布士(羌族转山会)”。积极申报了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羌族民歌、民间舞蹈羌族莎朗、古羌茶艺、羌族水磨漆、羌族婚俗“民间祭祀大禹”。

    3.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派出专业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录音录像,建立羌族民间文化人才数据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北川非物质文化保护条例》、《北川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培养和储备各类人才。

    4.组建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歌舞团,进行了多次感恩和展示演出。表演了释比文化、羌笛、开坛祭祀、口弦、多声部民歌、羊皮鼓舞、羌族莎朗等,受到各界好评。

    5.重视羌族文物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从2008年6月开始,已征集羌族文物800余件。县人民政府组织专家对羌族民俗博物馆的重建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完成了羌族民俗博物馆的设计方案。在全国政协的支持下,已经落实澳门基金会的捐献资金用于羌族民俗博物馆的建设。

    6.主办中国禹羌文化论坛。2009年4月举行了中国禹羌文化论坛,就禹羌文化如何与灾后重建结合起来进入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7.羌民族文化元素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新北川建筑风格与羌族文化相结合,充分体现羌民族的建筑特点和艺术,尽可能保留羌民族的文化符号,恢复基本的聚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作为一个城市建设工程的标志,一个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标志,一个羌族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标志,新北川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北川人民一定会挺起不屈的脊梁,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再造一个新北川,回报祖国,回报人民,回报各位!

为了羌族优秀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传承

朱永新(民进中央副主席)

    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这个特殊日子,由民进中央、中国民协、中华文化学院联合发起的“紧急抢救羌族文化遗产项目”,今天迎来了第二阶段的重要成果——《羌族口头遗产集成》首发式。受严隽琪主席和罗富和常务副主席委托,我谨代表民进中央,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对长期深入田野,从事羌族民间文化普查、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及民间文艺工作者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对加班加点、加紧整理编校工作的文化界朋友表示亲切的慰问!向来自地震灾区的代表和文艺工作者表示亲切的问候!

    去年的今天,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尤其对于世代聚居在汶川、北川、茂县、理县、松潘、黑水等一带的羌族民众来说,其打击更是毁灭性的。几乎所有羌族同胞居住区都成了地震重灾区,几乎所有的羌族同胞都受了灾,地震也夺走了十分之一羌族同胞的生命。

    为了响应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灾区现场发出的关于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讲话精神,去年6月1日,民进中央联合中国民协、中华文化学院召开了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并向全国民间文化工作者发出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倡议书。随后,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和我率数位专家学者组成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工作组,深入重灾区北川县曲山镇、擂鼓镇,绵竹市汉旺镇和安县板凳桥等地考察,详细了解北川羌族古文化遗址受损情况、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情况。在我们一行与绵阳八一帐篷小学的师生座谈时,了解到很多羌族孩子不知道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羌族文化的传承面临很大危机。于是,我们决定为羌族地区和灾区各族中小学生编写《羌族文化学生读本》,以便使羌族中小学生了解自己民族伟大的历史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使其他民族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史和羌族人民在其中的贡献,普及羌族文化知识,促进羌族文化的代代相传。由冯骥才牵头,在民进中央和中国民协共同努力下,该书赶在2008年新学年开学前,送到了灾区学生们的手中。

    今天首发的《羌族口头遗产集成》,是首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汇编,是“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行动的又一重要成果。如此大规模地集中各方面的智慧与力量,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少数民族的口头文化收集和整理工作,创下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成为我国图书出版的先例,这也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重建精神家园的一个生动写照。

    目前,灾区的公路、房屋、校舍、工厂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有序高效地进行;精神文化家园的重建,虽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需要更为长久和艰辛的努力。我们相信,通过群策群力、长抓不懈,紧急抢救羌族文化遗产项目的系列成果将会成为今后保护濒危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范本。

携手慈善 共创和谐

邓铜山(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

    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我们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保护羌族文化遗产成果发布会,是为了再现中华民族大爱无疆的精神。

    5·12汶川大地震,震惊世界。中国电视星月交辉工程组委会于2008年5月16日在北京举办了《有爱就有希望》赈灾义演晚会;2008年6月3日,组委会再次在北京举办了《用爱搭建温暖的家》赈灾义演晚会,参加义演的演职员和观众纷纷慷慨解囊,为四川灾区人民献出一份爱。中国教育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和宁夏电视台卫视频道同时实况转播了晚会。两次义演晚会共捐赠人民币5000多万元,充分体现了各界人士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之情。

    中国电视星月交辉工程组委会于2008年11月20日在北京召开了《献爱千秋流芳》慈善表彰大会,我们带着丰硕的收获、带着深深的感动,衷心感谢为慈善事业作出贡献的各单位、企业以及各界人士对组委会系列活动的大力支持。

    组委会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与有关单位合作共同举办保护羌族文化遗产成果发布会和北川羌族歌舞团赴京慰问演出晚会。这一系列活动是为了衷心感谢各个慈善单位对慈善事业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是再现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巨大成就,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歌颂全国军民慈善义举,达到宣传“五老”爱心、携手慈善、共创和谐的目的。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龙观生(广东龙威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们的企业是在全国人民和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健康发展的。当我们拥有财富之时首先应该为全国人民作出贡献,俗话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寄予的希望,我们都在用慈善之心去做慈善之事。

    当汶川地震发生时,我们各个企业单位和个人都积极捐款捐物,中华大地洋溢着大爱无疆的精神,同时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出我们企业单位为灾区献出爱心的美好情怀。让我们共创和谐中国!

保护羌文化是灾后重建的紧迫任务

柴永柏(四川音乐学院党委书记)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纪念日。去年的今天,令世界震惊,令国人撕心裂肺。今年的今天,令我们充满希望。在这里,我代表灾区人民感谢大家的关心和厚爱。四川省的北川县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现有羌族群众9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龙门山脉的高山河谷地带,山高坡陡、森林密布。这是千百年来,该地区民族艺术得以保存和延续的重要因素。同时,羌民族居住区的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独特的民间习俗,充满了神奇的魅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北川的旅游业、水电开发都得到有效发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去年的今天,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北川县城几乎全部被摧毁,北川县人民、北川羌族同胞遭受了几乎是毁灭性的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大爱涌动全中国,恩情会聚全四川。灾区人民不屈不挠,在奋力抗灾自救的同时,抢救、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羌族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紧迫的任务之一。为了充分发挥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优势,肩负起应有的社会历史责任,我们积极响应温家宝总理的号召,在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的主持下,由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和北川县人民政府共同申报了《北川羌族民俗艺术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科研课题。通过专家们的论证,文化部正式批准立项。组成了以我和绵阳艺术学院董事长龚珍旭、院长雍敦全以及北川县人民政府县长经大中为主要负责人,集合来自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民俗等领域的13位专家组成科研小组,于去年9月正式开展工作。科研小组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不怕强烈的余震,翻山越岭深入到北川县的猿王洞一带、汶川县地震中心带的映秀镇等地,紧张地开展抢救和保护工作,深入调研,广泛收集资料。通过近9个月的艰苦努力,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研究机构先后挂牌成立,汶川县羌文化研究基地已于2009年4月23日挂牌,北川羌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已于2008年12月4日成立。二是羌民族的舞蹈部分已基本完成收集整理工作,现正在做文字部分的整理和修改。音乐部分、美术部分、建筑艺术部分,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搜集整理之中。北川羌族歌舞团在全国政协礼堂的汇报演出,就是其中的又一部分成果展示。

    灾难孕育着希望,四川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全国人民的无疆大爱,将继续发扬万众一心、不屈不挠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坚强站立,振奋精神,努力完成好包括对羌文化研究保护在内的各项灾后重建工作。

羌民智慧和才情的集中展现

——冯骥才主编《羌族口头遗产集成》的特殊贡献

朱辉军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羌族文化,尤其是其口头文化,更是遭到过灭顶之灾。一场大地震,将多少珍贵的羌族文化遗产毁之一旦,其中一些已经永远无法挽回了!每念及此,不由得让人痛心疾首!

    略感欣慰的是,冯骥才先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带领中国民协的同仁们,在很短的时间内紧急抢救出了一批羌族口头遗产。如今结集为《羌族口头遗产集成》四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5月版),也算弥补了部分遗憾!

    《羌族口头遗产集成》分为《神话传说卷》、《史诗长诗卷》、《民间故事卷》和《民间歌谣卷》,涵盖了羌族口头遗产的各个方面,填补了羌族文化史上的一大空白。

    与所有民族的口头文化遗产一样,羌族人民在他们世代相传的神话传说、史诗长诗、故事歌谣等之中,叙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他们的愿望追求,表达了他们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各民族广泛流传的巧女婿故事,在羌民族中有独特的陈述。《三女婿拜寿》中,大女婿是官家,二女婿是商家,惟有三女婿是无权无钱的农夫。老丈人六十大寿在即,对这位三女婿老丈人请也不行不请也不行,故玩了一下心眼,致函曰:“岳父六十大寿,备有丰盛酒筵,务请前来入席,不必避穷极贪食之嫌。”三女婿笑答:“岳父六十大寿,略备薄礼一文,务请收纳入库,不必避一文不舍之嫌。”让嫌贫爱富的岳父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巧娶香妹子》中的金生,也以其超人的智慧迎娶了自己的心上人。而《吴箭射蟒蛇》更表达了羌民族对智勇双全的向往。

    与其他民族的口头文化遗产不一样的是,羌族的口头文化具有鲜明的羌族独有的特点。不仅是用词的差别,连思维方式、感受方式、行为方式等都独具特色,体现了羌族人民独到的智慧和才情。他们的长篇史诗《羌戈大战》,堪与中华民族的三大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相媲美。而且羌族的很多民间故事都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我们可爱的羌民族同胞,比起汉民族来要幽默风趣得多。

    其实,羌族同胞和当地的干部群众很早就开始自觉地搜集和整理羌族口头文化遗产了。收录到本书中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不少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采集的,显示出了他们的先见之明。这些口头遗产,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羌族同胞的生活和感受、想象和幻想,是我国民间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别具一格的珍品。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