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江:赞美祖国 为兵服务
http://www.cflac.org.cn    2009-05-08    作者:张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小小竹排江中游,滔滔江水向东流,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一曲《红星照我去战斗》合唱完毕,李双江和阎维文激动地拥抱在一起。5月4日,在“红星照我去战斗——李双江战友·师生音乐会”新闻发布会上的这一幕,令在场的每个人动容。

    音乐会将于5月14日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届时,阎维文、戴玉强、吕继宏、魏金栋、刘和刚、韩红、谭晶、梦鸽、雷佳等30余位青年歌唱家将与作为恩师、战友的李双江一同亮相,倾情展示李双江从艺50年来从舞台实践到教学科研的累累硕果,以及这硕果中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革命精神。

    记者:在5月4日这个特别的日子召开发布会,对您来说是否具有特殊的含义?

    李双江:我的心情很激动,因为我仍有一颗年轻人的心。1959年秋天,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我跨进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大门。50年过去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即将迎来60华诞,我也在歌坛上摸爬滚打了半个世纪。这次音乐会的主题命名为“红星照我去战斗”,不仅因为这首歌对我的音乐生涯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且希望通过它表达我对祖国的无限爱恋和对军队的深厚感情。我还将发行唱片专辑《心儿在歌唱》,为祖国妈妈60华诞献上一份礼物。

    记者:您一直将“为兵服务”视为最高信条,为何会有如此深厚的军旅情怀?

    李双江:我的成长和祖国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党、祖国、军队和人民,就没有我的一切。1946年4月28日,家乡哈尔滨解放之时,我就对人民军队有了深厚的感情。1947年,8岁的我从解放军文艺战士那里学会了第一首歌曲——《放羊山歌》,这首歌当时在哈尔滨电台播出,成为我的第一次演出。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我读完小学和中学,在人民助学金资助下,我这个穷孩子又有幸读完中央音乐学院。1963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部队,到新疆军区文工团当了一名文艺战士。在新疆,我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最快乐的10年。我曾是一名骑兵,扬鞭催马,驰骋伊犁草原;我曾是一名运输兵,拉着骆驼送军粮,千里沙漠一路歌;我曾是一名坦克兵,整天困在轰鸣的机车中,满身油污,满心欢喜;我还曾是一名炊事兵,围着锅台,和柴米油盐打交道。真挚的战友情谊,火热的战斗生活,是我歌声中力量和情感的源泉,是我的“歌魂”。“为兵服务”也就成为我永恒的追求。

    记者:您的歌声获得了广大战士和群众的喜爱,能否谈谈您在这方面的经验?

    李双江:在掌握西洋美声技巧的基础上充分吸取中国民族声乐的精华,在咬字、吐字、用气、行腔上大胆创新,体现出民族声乐咬字、归韵的特点,同时又不失美声的连贯和统一,这是我歌唱艺术一贯追求的特色。同时,我也常常借鉴戏曲的呼吸方法,使演唱气息连贯、情绪饱满,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我想,这种来自生活、来自民族民间的演唱风格是我受到战士和群众喜爱的最重要的原因。

    记者:多年来,您培养了魏金栋、韩红、谭晶等优秀歌手,您是如何做到的?

    李双江:自从1994年担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以来,我和战友们通过不懈努力,力图创新教学模式,走出“8平米琴房”,通过“红星音乐坛”这个融表演、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平台,形成了“从课堂到舞台、再从舞台到课堂”的良性循环,体现了以表演促教学的理念。我们还创立了军旅音乐研究所,编撰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创建了作为“军队院校优质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的《军旅声乐》课程,有的学生在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获金奖。15年的教学生涯铸就了我一个不变的理念,那就是:“一手伸向西洋,一手伸向民族民间,全身心地‘为兵服务’,用我们培养出的艺术人才和推出的科研成果,为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这是我的座右铭,也是军艺音乐系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我相信,秉承这样的理念,会有更多的优秀歌手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