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地震虽然过去,但艺术家对灾区人民的关爱仍在继续。在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由中国壁画学会、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主办的“抗震壮歌”巨幅素描特展,于5月7日至20日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亮相。长近200米、高2.5米、描绘了577个人物的素描式陶版壁画《抗震壮歌》,艺术地再现了一年前汶川地震中全民抗震救灾的全过程。
这件巨作的诞生,还要从一年前的5月15日说起。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已近80岁高龄的著名画家、中国壁画学会会长侯一民“天天看电视,天天流热泪”。地震后第三天深夜,他与同为中央美院教授、著名油画家的夫人邓澍商定,要用画笔绘出这一民族的壮歌。侯一民在地震半个月后即拿出了初步的总体构思;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国家博物馆机构创作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形象的邓澍,凭借着年轻时曾留学列宾美术学院打下的深厚功力,率先画出了救灾官兵的形象。在他们的感召下,艺术家孙景波、戴士和、杜文成、任世民、杜飞、汪港清、王长兴,以及中央美院与中国壁画学会高级研修班的赵健峰、宋长青、刘秋林、朱敏等23位学员,志愿加入了创作队伍。在创作中,人不分长幼,事不分轻重,大家皆以火样激情,共作一搏。其间,侯一民因肠癌手术住院90天,就是在病床上,他也工作不止。经过艺术家深入灾区、反复修改与近一年的精心绘制,这支志愿者队伍终于在“5·12”汶川地震周年纪念前夕,完成了这幅力作。
《抗震壮歌》以汶川地震为背景,以抗震救灾中感动天地的代表性场景为主线,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纪实式、全景式创作风貌,典型而艺术地刻画并升华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巨作采用素描写实手法,用国画式装裱接续联成,生动而逼真地“凝固”了地震暴发、山河易容、“铁军”来了、八方驰援、军民大爱、人道关怀、人性光辉、国际深情、悬湖抢险、帐篷小学、举国悼念、希翼之光等系列场景,画中主要人物均与真人一般大小。画面蓄蕴和呈现的冲击力与震撼力,令观者无不动情,“感天动地,壮气凌云”是展览参观者的普遍感受,也有不少评论者认为,这样历时一年的创作,有别于先前的一些“急就章”作品,它展示的是在场景与故事之外、存在于普通中国人血脉中的人间大爱。
据一些创作者介绍,《抗震壮歌》巨型素描式陶版壁画在创作中有两大创新:一是用炭笔直接绘制在宣纸上;其二是用馒头代替了传统的橡皮,因为用馒头擦涂的效果非常柔和,可以让画面的层次更加丰富。在炭笔和馒头的“营造”下,国家领导人亲临灾区指挥救灾、“铁军”抢险救人和地震中反映出来的浓浓父子情、师生情,都一 一展现在观者面前。素描手法、国画装裱与全景画的表现形式,都让《抗震壮歌》展现出不同于观者以往惯有的“素描是小品练笔”与“壁画过于简单平面”的粗浅印象,而让作品呈现出深沉的史诗感与悲剧意识。创作者们表示,《抗震救灾》巨幅素描是几十位画家对汶川地震中中国人民表现出的人间大爱的礼赞,值此纪念“5·12”一周年之际展出,以祭奠地震中罹难者的英灵,以感恩于抗灾中抢救生命的英雄,以祝福家园重建中的灾区人民。
据悉,展览结束后,作品将由名师装裱为150余幅画轴,合为巨帧以便巡展,并拟于今年制成陶版壁画赠予四川灾区,竖立在都江堰桥头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