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春秋探吾生——解读岳峰书法
http://www.cflac.org.cn     2009-05-05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年复一岁,春来万象晖。朝瞩方塘影,暮嘘夕阳垂。为爱管中俊,一抛四十春。”这是岳峰在己丑岁首写的一首感怀诗,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对书法艺术由衷的痴爱和执着的追求。

    笔者认为,体现于书法中的美有多种元素,但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点,那就是沉着有力,气韵贯通,这些都关乎一个“力”字和“力”的通达无碍的问题。岳峰学书30年,在历代书论和名碑名帖的浸染之下,着重对“力”加以探求,其小楷以王羲之的《乐毅论》和《黄庭经》为基,行书紧追“二王”笔法,隶书、魏碑和篆刻也多有涉猎。之后又对启功先生的书法加以精仿,以达到对“力”的理解和表现,诚如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所能成。”岳峰以前临习古法,思考的重点落在了字的结构法则和风格面貌上,经过对古人真迹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创作实践,他逐渐认识到书法之妙不在结构,全在运笔,这也是岳峰学书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古代书家的作品多体现“静为躁君”(静相大于躁相,静气主宰静气),这种境界除了古人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提炼,还加上对书法本体的自然反馈。于是岳峰在近几年的学习中,以高标准和严要求上追古人之法,坚持用意不用力的法则,不懈地将拙力损之又损,使不自如处皆自如,以逐步达到运笔不作势而自然成势、遣毫不用力而自然有力的佳境。他说:“古人书作一望而知为古人者,其与今人根本差别在于‘劲道’不同,古人用的是妙力,空灵之力,今人用的是僵力,实力,做作力。”而这个“妙力”是提得笔起、留得笔住的去除拙力、僵力的轻灵之力、活力。他认识到,正是因为轻灵之极的活力,古人之字无一僵笔、无一死字,笔笔气韵连贯,字字气韵连贯,通篇之字不用谋篇而自然成篇。也正是因为轻灵之极的活力无僵劲作怪,故每完成一字,笔止、意止,虚实分判,动静相生,骨肉相生,字字神备气足,爽爽有神。

    岳峰通过练字以期达到修己的目的。他的书法,往往给观者的感觉是秀雅、干净。岳峰取字“复一”,即从对笔画“一”的磨砺使心灵从妄想、躁动简化为自知寂悦的“一”,此“一”源于自然、源于本性,有如入帖和出帖的过程,犹如岳峰从用笔滞涩到墨随笔走。这是对书法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作者不断地更新观念,付诸于作品的表现。“复一”是岳峰对书法真谛的阐述,同时也是他的追求。

    岳峰对书法的核心本质“力”的认识和观点,起源于他对用笔“执”和“运”问题的解决。岳峰作书无论蝇头小楷,还是榜书大字,肩、肘、手一体运动,从不见腕动。又握笔极松,几于滑落,与众不同。问其所由,他说:“这是先贤在广泛应用毛笔书写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华。启功先生说:‘古人席地而坐,左执纸卷,右操笔管,肘与腕俱无着处。故笔在空中可作六面运动,即前后左右提按也。逮宋世既有高桌椅,肘与腕贴案不复空灵,乃有悬肘、悬腕之说,肘腕平悬,则肩臂俱僵矣,如知此理,纵自贴案而指腕不死,亦足得佳书。’”岳峰认为古人这种执笔和用笔之法的高妙即在于肩、肘、腕、手同时放松,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手一体运动,自然无断劲而有通劲,力量绵远而稳定,能使线条的细微末梢力透纸背。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控笔而不信笔,通活自如、心手双畅。正如董其昌所言“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

    综上所言所行,我们对照岳峰的小楷作品,可以看出这些作品既精到又不刻板,既沉着又鲜活,宁静儒雅,清新悦人。行草等作品,墨妍字润,通篇统一协调,行当行,止当止。这些见识、观点被岳峰运用到字里行间,可谓难能可贵。但正如他自己所言,书法之难,难在高妙。我衷心地期望他能沿着这条正法、正途,不懈追求,为支持他的前辈、老师、亲朋好友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佳作。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