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圆满召开
http://www.cflac.org.cn     2009-05-05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成都市文联第三届名誉主席、主席、副主席名单

    名誉主席:仲呈祥 魏明伦 程永玲(女)

    主席:阿来(藏族)

    常务副主席:杨吉成

    副主席:杨宗林 梁 红(女) 敖昌群

    曹顺庆 廖昌永 裘山山(女)张国立 杨红樱(女)

    刘 芸(女) 刘正兴

    舒 炯(满族) 周春芽 王爰飞

    朱 成 业 丹 樊建川

    秘 书 长:杨宗林

    

    在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2009年4月29日)

    李春城(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这是成都文艺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盛会,对于团结动员全市文艺工作者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四川省委“两个加快”部署,服务成都试验区建设,开创文艺事业发展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体代表和全市文艺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思想和灵魂。悠久的历史文明,赋予了我们这座城市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兼容并蓄的独特文化。城市发展和文明升华的进程,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长期以来,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广泛汲取历史文化的丰富营养,热情歌颂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出色的艺术劳动,创作了一大批文学艺术优秀作品,涌现出许多深受群众喜爱、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学艺术家,开创了我市文艺事业繁荣兴盛、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在特大地震的危难考验中,全市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用各种文艺形式关爱生命、传递真情、振奋人心、讴歌壮举,展现出与灾区群众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大爱精神,谱写了文艺服务人民的时代篇章。实践证明,我市文学艺术界富有活力、成果丰硕、人才辈出,广大文艺工作者政治坚定、造诣深厚、贡献巨大。文艺工作者的艰辛付出和智慧结晶,承载着文化的进步和文明的传承;优秀的文艺创作见证城乡巨变、抒写时代精神,必将载入成都文化发展的史册!

    城市的发展进步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今天,成都已踏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全面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文艺事业又迎来了生机盎然的季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这座城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以推动新的社会进步、弘扬城市精神为目的,不断创造合乎时代和人民需求的优秀作品,深化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形成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的强大精神力量,既是文艺服从服务于发展的紧迫要求,也是文艺工作者自觉的责任和追求。

    要始终坚定方向、把握主题,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文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庄严职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秉承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在艺术实践中自觉颂扬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主动讴歌城乡人民伟大创造。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敏锐捕捉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生动描绘改革发展的鲜活实践,用充满时代气息的文艺创造满足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凝聚和激发全市人民战胜困难、推动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智慧和力量,为加快实现城乡全面现代化不断建功立业。

    要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开拓文化事业发展新局面。文艺工作要紧扣发展脉搏、融入中心才能焕发青春和活力。要加快城乡文化建设,创造条件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增强成都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传媒、演艺、文化旅游、数字娱乐、创意设计、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繁荣。要深入到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第一线选取题材,深入到企业、乡村、社区的最前沿体验生活,描绘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书写城乡群众创新创造的奋斗历程,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

    要始终植根成都、传承文明,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勤劳智慧的成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不但有都江堰、武侯祠、金沙遗址等蜚声中外的文化胜迹,也涌现出司马相如、扬雄、郭沫若、巴金等享誉文坛的巨擘名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积累,为当今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改革开放特别是城乡一体化的生动实践,又为大家开辟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文艺工作者要深深植根于成都丰厚的文化土壤,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城市文化内核,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反映时代要求的精品力作。

    要始终加强学习、砥砺修养,不断提升德艺双馨的品格和境界。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建设一支富有影响的文艺队伍,是繁荣文艺事业的长远之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拥护党的领导,忠诚祖国和人民,用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艺术实践,不断创作有益于社会文明进步的文艺作品。要加强学习,潜心钻研,不断更新知识,夯实艺术功底,练就过硬本领,努力为人民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倡导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始终牢记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努力攀登人生和艺术的高峰,成为德才兼备、人民喜爱的文艺家。

    文艺工作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不断提高领导文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关心帮助文艺工作者,同他们交朋友,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生活上真诚关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营造更加积极活跃、融洽和谐的文艺氛围,开创文艺创作百花竞放、异彩纷呈的崭新局面。

    新一届文联要切实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充分发挥联系、组织和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紧密结合实际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文艺发展规律和人民团体特点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进一步推动深化改革,推进服务创新,为优秀作品、优秀人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努力形成有利于多出人才、多出精品的良好环境和体制,进一步提高文联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真正把文联办成广大文艺工作者之家。

    万里云山意,春满锦官城。当前,正值我市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实现城乡全面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成都文艺事业充满希望的重要发展期。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积极推动文艺创新,用更加充沛的激情、更加优美的旋律、更加生动的笔触,讴歌改革发展,奏响时代华章,在带头推进“两个加快”、服务城乡一体化和全面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有所作为!

    最后,祝我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圆满成功!

    

    在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

    闭幕大会上的讲话

    (2009年4月30日)

    何华章(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市委领导下,在全市各级各界的支持下,经过市文联的精心筹备和组织实施,特别是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胜利闭幕。这次会议是民主团结、开放活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大会,对于推动我市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此,我向各位代表表示诚挚的感谢!向新当选的主席、副主席和各位委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担任名誉主席、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

    春城同志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我市文艺战线取得的成就,明确指出了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努力方向,并对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热切的希望。红林同志到会就全市经济形势向大家作了专题报告,并与大家座谈交流,增强了我们共克时艰、夺取胜利的信心和力量。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春城同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在新一届文联班子的带领下,携手团结,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为推动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下面我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文艺和文联工作谈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是抓住机遇,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是我们应对国际形势复杂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试验区建设,带头推进“两个加快”和“五个走在前头”的关键一年。从震灾后图崛起,从危机中抓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加快地震灾区精神家园和文化重建,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考验。我们正身处统筹城乡、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应对危机、变革发展的伟大历史实践之中。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各级文联要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原则,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艺工作。要为维护好经济发展、深化改革、社会稳定的大局,要为服务好城乡统筹、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的大局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紧扣时代脉搏,准确及时把握住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精神源泉,充分利用广阔历史舞台,深情讴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情讴歌坚韧从容、仁爱感恩的成都人民,用丰富的文艺形式来铭记历史、温暖人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坚定信心。各级文联以及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清醒、全面、深入把握当前形势,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勇于担当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二是牢记宗旨,履行职能,进一步提高文联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市文联是市委、市政府联系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在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希望新一届文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战略部署和要求,牢记宗旨,积极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能。一是要加强文联自身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尽快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文联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尽快建立完善高效灵活的文艺人才培养激励和文艺精品创作奖励的政策机制;尽快建立完善全域覆盖的“联络、协调、服务”的工作平台和工作网络。二是要提高文联履职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改进方式、改善条件、优化流程,不断提高市文联与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联系、合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市文联服务、指导区(市)县文联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市文联为协会和团体会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协会和团体会员为文艺工作者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文艺工作者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要以活动为载体,增强文联凝聚力和影响力。通过组织开展采风学习、文艺创作、文艺评奖、成果展示、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人才培训、对外交流等活动,不断增强文联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强交流,增进了解,促进团结,扩大影响,使文联真正成为文艺工作者之家,更好地把广大文艺工作者团结和凝聚起来,共同推进我市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本届新当选的文联主席、副主席以及各位委员,既有文艺名家,也有文化经营管理名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你们当选,是党和群众的信任,不仅仅是荣誉,更重的是责任。希望你们不负众望,不辱使命,精诚团结,全力以赴,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把广大文艺工作者紧密团结和充分调动起来。新班子、新时期、新任务,一定要力争开创我市文艺事业新局面。

    三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进一步促进成都文艺事业出人才出精品。

    文化繁荣发展关键是人才。各级文联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重点抓好文艺人才的发现、培养、扶持、激励、引进和使用工作。建立优秀文艺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建立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通过大力培养本地文艺人才,尤其是中青年文艺人才,不拘一格引进文艺名家,组建“梯次搭配、结构合理、队伍稳定、高端引领”的成都文艺人才团队。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品德优良、成就突出的文艺领军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懂艺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文艺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以基层文艺骨干、地方文艺传承人为主的文艺后备人才,不断提高和增强我市文艺创作实力、创意能力、营销能力和发展动力。

    文化繁荣发展,作品是检验。各级文联要坚持组织和引导文艺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到我市城乡一体化实践中,深入到我市灾后恢复重建的一线,深入到基层干部群众工作生活之中,植根于成都文化的沃土,置身于改革发展潮流,挖掘创作的素材,汲取灵感的源泉,激发创作的热情,创作生产出深刻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群众真实情感,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与时代同行并能经受历史和时间检验的,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文艺精品,满足人们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为社会提供丰富优质的文艺服务。

    要大力推动文艺创新,鼓励不同文艺门类的相互交融,大胆尝试各种艺术和技术要素综合集成,加快推进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文艺领域的应用。运用高科技成果,提升电影、电视剧、动漫的制作技术,丰富戏剧、歌舞、杂技等舞台艺术的表现方式。通过不断创新增强我市文艺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使成都的文艺人才、文艺作品在全国城市中居于前列,在诸多领域实现领军的目标。

    四是加强领导,突出重点,进一步推进成都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宣传部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文艺工作,把加强和改善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领导文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文联工作的领导,把文联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政策扶持,加强资金投入,加强督促检查,为文联开展工作和自身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条件。要在文联的队伍建设和载体建设上给予积极的支持,及时帮助解决文联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区(市)县一级文联组织,确保区(市)县文联人员、经费、场地和制度的落实。全市各级文联组织要自觉接受党委的领导,切实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文联工作的各个方面,确保我市文联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确保我市文艺事业始终沿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各级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等单位,要加强与文联的联系,加强沟通与协调,支持与服务,形成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合力。市级主要媒体要主动加强和积极开展文艺评论,重点办好广播电视文艺评论节目和党报党刊文艺评论版面,为文艺事业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氛围。

    今年,各级文联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应抓住重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激情,精心创作一批深刻反映城乡一体化、深刻反映伟大抗震救灾斗争的文艺作品,精心组织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化活动,精心举办“成都文艺双年展”活动,积极参与“全国城市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经验交流会”,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重要活动,共同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群众好的时代主旋律。

    党和人民赋予了我们庄严的使命和历史责任,伟大的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和广阔舞台,统筹城乡改革实践和抗震救灾伟大精神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围绕中心、服务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面深入推进成都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以文艺事业丰硕成果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词

    (2009年4月29日)

    杨吉成(四川省文联副主席,成都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嘉宾:

    俊彩星耀,贤哲荟萃。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现在隆重开幕!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大会主席团,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应邀出席大会的有关方面及嘉宾,向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借此机会,我们向全体代表表示最诚挚的敬意!

    统筹城乡展画卷,传承文脉腾蛟龙。本次代表大会,是继第二次文代会后15年来我市文学艺术界的一次盛会,是在我市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新形势下,以及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盛会,是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满怀豪情迎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进程中召开的一次盛会。可谓兴盛正当时,影响必广大。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国运兴,文章盛。第二次文代会以来的15年间,国家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主团结的大好局面,文学艺术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我市的文艺事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也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的精神,积极投身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成都的伟大实践,奋发进取,勤奋耕耘,创作了一大批精品力作。文学、美术、书法、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摄影、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等文艺门类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书写大气派,唱响主旋律。当前,我们更是迎来了文艺事业的重要发展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历史进程必将推动我国文艺事业全面发展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全市人民轰轰烈烈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和谐成都的伟大实践,必将为我市的文艺事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发展的方向。市委印发的《成都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类奋进的号角。党和人民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今天,我们260名代表共聚一堂,就是为了总结第二次文代会以来全市文艺工作,共商发展和繁荣我市文艺的大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相关精神,认真听取市委领导重要讲话,修改完善《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选举市文联新一届领导机构。我们相信,在市委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把这次代表大会开成一个民主、团结、鼓劲、兴盛的大会,为促进我市文学艺术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构建和谐成都作出更大贡献!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繁荣先进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 开创成都文艺事业新局面

    ——在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2009年4月29日)

    杨吉成(四川省文联副主席,成都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新形势下,以及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成都市第二次文代会以来的15年,市文联团结各文艺家协(学)会,切实担当起市委、市政府联系文艺家的桥梁和纽带的重任,认真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重要职能,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的组织优势和文艺出版、评论评奖、艺术活动、国际交流等业务优势,圆满地完成了二次文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推进成都文艺的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引领方向服务大局,文联工作成绩可喜。文联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有声势、有影响的文艺活动。在庆祝香港、澳门回归,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55周年,庆祝建党80周年、85周年和建军80周年,迎接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胜利召开等重要节庆之际;在万众一心抗击“非典”,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等重大活动之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二是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妙构佳作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市文艺家获各类奖项在100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约300项。

    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坚持“德艺双馨”。市文联坚持“出人才、出作品”,把培养、推出成都本土文艺家作为工作重点,寓文艺队伍建设于文艺服务工作之中,真正把文联办成文艺工作者之家。目前,市文联系统26个文艺协(学)会,共有12000多名文艺家,其中,国家级文艺家协(学)会会员1200多人,省级会员5000多人。

    四是坚持文艺“三贴近”原则,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市文联组织文艺家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去采风,到工厂、农村、军营、学校、社区、“老、少、边、穷”等地区深入生活,到城乡一体化一线、乡村体验生活。为了扩大视野,还组织文艺家赴外地采风。

    五是注重文艺活动交流,促进文化新增长点。“成都市庆回归99澳门摄影展”、首届成都书画双年展、“文化年”系列活动、“成都大聚焦——中外摄影家演绎锦官城聚焦成都”大型文化活动、“聚焦成都、放眼成都——中外摄影家摄影作品邀请展”等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搭建了海内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吸引了国内和世界的目光,展示了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内涵和新风貌、新形象。

    六是坚持创新原则,打造文艺品牌。近年来,市文联完成了《成都文学艺术民间文化资源数据集成》、《“李劼人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总体方案》的设计策划,出版了《李劼人研究文集》,承办第28届FIAP大会《成都综合展》,举办“2006成都·中国古琴国际艺术节暨文君文化节”,创建“中国(成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基地”,先后在黄龙溪和邛崃市成立了“成都市摄影创作基地”,开展了“金沙奖”书法双年展、“少儿原创舞蹈展演”、“美丽心情”群众舞蹈展演等。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艺则是文化最为精要之部分。中华文艺是中华文化史册中的瑰丽篇章,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文艺工作,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五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时期。今后五年,成都市文联工作的奋斗目标和任务是:

    一要贯彻文艺方针政策,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先进(优秀)文化是国魂。新世纪新阶段,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文艺事业重要发展期。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全国八次文代会、七次作代会及全省六次文代会、七次作代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文艺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固树立正确的文艺观;坚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实现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讴歌时代、反映生活、寓教于乐、雅俗共赏;坚持思想理论和文化观念创新,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繁荣先进文化,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二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成都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文艺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今后五年,我们要围绕统筹城乡试验区建设中心工作,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抓手,培育文明风尚,为“推进一体化、建设试验区”建功立业,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成都。要结合文联特点,坚持重在建设、重在发展。充分发挥各协会、学会优势,积极推动文学、戏剧、曲艺、影视、美术、书法、动漫、音乐、舞蹈等文艺到农村、下工厂、赴学校、进军营,推进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及和谐乡村、和谐社区建设。要科学规划,重点打造特色文化乡镇和一批文艺基地。结合打造“文化大院”,对口帮扶乡村文化建设。加强文艺宣传,使《青年作家》、《成都文艺》等刊物覆盖城乡。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深化“美丽心情”巡演活动。加大农村文艺骨干培训力度,打造一批统筹城乡的主题鲜明、题材重大的文艺节目。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在城乡统筹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三要努力挖掘成都特色,打造城市文化名片。以重要节庆、重要事件和重要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积极参与打造“金沙文化”、“都江堰——青城山文化”、“古蜀三国文化”、“熊猫文化”等文化品牌项目,更加注重保护和挖掘蜀锦、蜀绣、邛陶、扬琴、清音、川剧等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精心实施“李劼人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等,努力挖掘打造出川味、成都味浓郁的特色文艺项目。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名片打造,推出一批文联品牌项目。积极打造特色文化村镇;积极参与打造都江堰与新津水文化、新都区现代“说唱之都”等活动;打造特色文化社区、街道;继续打造“美丽心情”,搞好优秀群众舞蹈展演及综合文艺活动。确立一批具有成都特色的优势艺术门类,重点扶持文学,特别是诗歌、小说及儿童文学等。搞好《中国民俗志·成都区(市)县卷及城区卷》编撰及深度开发工作;实施名人推介工程;搞好“中国(成都)少儿文艺创作基地”建设以及文联刊物等载体建设。

    四要实施精品战略,推进“文化强市”。我们要始终坚持“德艺双馨”,以出人才、出精品、出成果为要务。市文联及各文艺家协会、学会要制定五年规划,以深化精品工程为载体实施精品与人才战略。实施“1234”工程,即五年间,文联重点培养推介10名具领军地位的中青年文艺家;每年争取2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增加国家级会员300人;重点培养中青年创意型人才40名。

    五要探索创新平台机制,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引入市场机制,着力办好《青年作家》、《成都文艺》、《艺术与市场》、《成都书法》、《成都美术》等文艺刊物;推动成都文化产业拓展中心、成都文学院、成都艺术院的建设及良性运行,组织文艺活动、经营文艺产品、策划创意性文艺项目;文联优势在“联”,要发挥优势,组建一批新兴文艺类协会,延揽各类文艺人才,为文艺事业、文化产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切实推动协会(学会)工作的改革创新,努力建设一批示范协会(学会),以点带面,探索创新文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文联系统改革,建立规范而灵活的机制、完善激励机制。

    六要切实提高服务能力,推进“文艺工作者之家”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机关。充分发挥人才和组织优势,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文联履职的方式与手段,进一步强化为文艺家服务的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素质。牢固树立为基层、为群众、为文艺家服务的思想,关心文艺家的生活、学习、创作,多办实事、多办好事,解决困难,维护合法权益,全心全意做文艺家的“代言人”,把成都文联建设成为全国有特色的城市文联,成为真正的文艺工作者之家。协会、学会也要增强服务意识。文联和协会、学会都要强化服务手段,增添服务措施,优化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增强全系统的凝聚力、创造力,使之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家庭,为开创成都文艺事业的新局面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组织保障。

    七要坚持“两手抓”,夺取“双胜利”。中共成都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作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共建美好家园”决议,提出了“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灾后重建目标,为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确立了重点。大灾过后,天府成都依然美丽。通过认真思考,成都市文联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一手抓灾后重建,一手抓常年任务完成,重在精神家园建设,开拓创新,服务大局,督促检查,不断推进文联工作新发展。

    文艺家应当充分认识地震带给文联工作的新的发展机遇。地震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太多的“遗产”,需要挖掘、整理、扬弃、彰显,总结、阐释、彰显抗震救灾精神,这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大灾之后,“生命第一”、“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感恩社会”等成为最响亮的感召和口号;以人为本、至善大爱、自强不息、无坚不摧、生命平等等精神,都成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需要加以整理阐释彰显,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弘扬光大,以成为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文艺家应当深入思考,挖掘和丰富具有终极价值意义的“至善”、“仁爱”、“人本”等文化内涵,并彰显之,使民族精神及其城市精神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文艺工作者要深刻认识灾后重建任务的艰巨性、紧迫性和复杂性,把具体工作与灾后重建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参与灾区文化建设:抓好一批地震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打造精品;组织好文艺家深入灾区一线和基层单位进行文艺慰问演出活动,抚慰心灵,增强重建家园的信心;积极主动投入精神家园建设及“受灾群众励志行动”,热情讴歌人们的大爱、义举。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