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联主办的“史诗与牧歌——刘大为作品展”,4月29日在上海美术馆开幕。近150件国画、水彩和素描速写作品,全面展示了刘大为近几十年来的创作面貌和艺术探索,同时也是其艺术生涯中最为系统和规模最大的一次个展。作为当代中国画的杰出代表,面对中国画现代性转型和人物画多元探索的语境,这样一个展览会为我们呈现怎样的面貌?
中国画 探索艺术语言创新发展
在展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马背上的民族》的豪迈、《雪域生灵》的苍茫、《布里亚特婚礼》的欢庆、《草原上的歌》的悠扬,更能体察到《不畏蜀道难》的坚韧、《民工》的质朴和《晚风》中领袖人物的真实,宏大叙事与浪漫情怀、人文理想与历史使命交织在同一时空,让人不由联想起质朴厚重、结构严谨、气势恢宏的史诗和豪放浪漫、形式活泼、节奏多变的牧歌。巧合的是,本次展览的主题也是“史诗与牧歌”。这个提法来自美术评论家王镛,他认为刘大为的中国人物画创作主要可分为两类题材,一类是塑造中华民族的伟人、英雄形象的历史画,另一类是表现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生活的风俗画。而史诗风格与牧歌情调形成了刘大为的中国人物画艺术的两大特征。长期的主题性创作和自小在内蒙古生活的草原情节在其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示。
从展厅中中国画创作的题材看,人物画是刘大为的特长。中国人物画历史悠久,长期的以线构型和平涂技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直到近代中国美术家开始将西画的素描技法与块面结构融入到中国人物画创作中,才开创了一个全新局面。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冯远表示,水墨人物画创作是中国画发展到当下最有成果的一个门类。素描和写生的训练方法对中国当代人物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蒋兆和无疑是中西融合的开先河者,他以明暗素描加水墨表现人物,影响深远,同时还有以方增先为代表用笔墨与色彩按照体积来渲染的表现方式,也有吸收装饰性和现代表现手法的人物创作。而刘大为的人物画不强调体面关系,而是注重结构性素描,强调线面的结合,这与蒋兆和一脉相承,更重要的是他不仅具有学派特点,更注重个人风貌的展现。尤其是,刘大为认为人物画要表现生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不关注生活画面就会很苍白,美术家要在不断的语言创新中表现时代精神。”刘大为如是说。
作为一个当代中国画家,对于中国人物画,刘大为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提倡主流价值观表现,但在艺术语言上却在不断探索创新。从早前的工笔重彩,到后来打通工写之间的壁垒,兼工带写,既有温润厚重的韵味,也有雄浑博大之气象。评论家邵大箴用“融会、通达”4个字来概括刘大为营造的艺术境界。他进一步解释说,融会,即融合,他的中国画作品立足传统、融合中西、融工笔与写意技巧于一炉,自成一格;通达,即明白顺畅之意,他的中国画作品,寓深刻之含意于通晓、明白的语言之中,兼有雅境和俗趣,可谓雅俗共赏。
水彩画 追求画意的丰富灵动
11岁时,刘大为创作的第一张大幅水彩画《五一群众集会游行》就被老师装框挂在学校办公室门口,或许从那时开始刘大为就爱上水彩这种表现方式。如今从几百张平日积累下来的水彩、速写与素描作品中甄选出来的精品就静静地陈列于上海美术馆。
如果说大型主题中国画创作体现的是刘大为的浪漫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水彩的丰富表现性和随意灵动则呈现了画家的另一个侧面。水彩画的创作往往来自瞬间的感动并在短时间写就,不仅考验画家的色彩和造型功力,更能体察到画家细微的心理变化。展出的每一幅作品似乎都在诉说一种情绪、讲述一个故事。
一天清晨,刘大为远望窗外,被上海的晨景打动,便写就水彩《上海的早晨》;到国外参观交流时,刘大为利用别人拍摄照片的时间完成了《空苏神庙》的创作,形、光、色的融合显示了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徒步6公里欣赏伊瓜苏大瀑布,被眼前美景所打动,于是一幅具有传统中国画意境的《伊瓜苏大瀑布》呈现在我们眼前,淡淡雾气充分表现出水彩特性。除了这些,还有刘大为到法国、埃及、意大利以及走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水彩作品,由于已经习惯随身携带画具,并始终钟情于水彩画,得以在今天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艺术家的勤奋与高超绘画禀赋。
评论家刘曦林在展览前言中写到:大为久嗜水彩,每画水彩最为畅怀。至今每逢出差仍必携水彩画具,草原云影、南国山林、异域风情尽收画囊,日积月累,居然数百近千,曾办专题展览,出版专册,自谓旅途回忆之编织。水彩与水墨实共一水,水彩之色彩、光影、水分已渗化水墨,其水彩亦具水墨之笔性,此正大箴先生言大为画道“融会通达”之例。
由于刘大为长期在中国美协和院校任职,工作相当繁忙,难有时间安心创作,如今担任中国美协主席,他自己说,倒是时间相对宽裕可以安心创作。作为一个拥有众多身份的社会人,刘大为的这次展览无疑是以一个画家的身份在展现自己,但他更习惯称自己为教员,从中央美院毕业后到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一直挺立在教育一线,他喜欢也习惯了这个称呼。正如中国画讲究的人品与画品境界同样一般,在受到艺术市场冲击和物质利益诱惑的当下,谦和平静的心态尤为重要;如果不是这样,那幅被邓林评价为与其父最像、最好的作品《晚风》就不会出现在上海美术馆展厅中,更不会成为当代中国历史画主题创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