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125年4月24日 星期四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要 闻地 方维权行动文艺评论九州副刊书 缘艺术星河特别关注百家论艺艺海春秋世情写真
重大报道专 题钟鼓楼艺苑走笔名家访谈记者专栏报社动态刊登广告订阅报纸联系方式|报社简介|
光之灵动 透纳之风景
http://www.cflac.org.cn    2009-04-30    作者:云菲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旋转眩晕的波浪线条、白炽刺眼的太阳光芒、神秘幽远的深海区域以及朦胧缥缈的日落景观……4月23日,由英国文化协会、泰特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合作举办的泰特美术馆藏透纳绘画珍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英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约瑟·马洛德·威廉·透纳的绘画珍品首次来到中国。来自泰特美术馆珍藏的112幅油画和水彩作品,将透纳不同时期和特色的作品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透过展厅中那些充满时代激情的对比强烈的大尺寸水彩和巨大“空无”的油画,透纳艺术的典型风格跃入眼帘:巨大虚空的云海霞光、雾气缭绕的山光水色,特别是反映工业时代的蒸汽、速度与光亮。“在透纳的一生中,水彩画一直是他钟情的表现方式。他毕生致力于风景画创作,并且把其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泰特美术馆馆长史蒂芬·德查介绍说,在当时的艺术体制下,创作主题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圣经和神话的人物肖像画的地位远高于风景画。为了改变这一状态,透纳将历史感怀和叙事思绪引入风景画,使其如同历史画那样承载“崇高”的内容而独树一帜。技法上,透纳将光、色、影和线条节奏结合,将厚涂肌理和运笔速度配合,形成自成一派的风景画风格。“他对光线和色彩的创新运用,使水彩这个一度被低估的作画技巧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进一步推动其成为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并最终使之成为独立画种。”

    大自然给予了透纳无尽的激情与灵感,对于变幻莫测的海洋,透纳更是情有独钟。站在透纳描绘着彩虹、海湾、捕鲸船等景致的海景画面前,策展人伊恩·沃瑞尔难掩欣赏的目光:“透纳经常创作以大海为题材的风景画,并以一种区别于以往画家看待大海的方法引导人们去认识它。”21岁时,透纳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展出了油画处女作《海上渔夫》,画面中温柔的银白月光与沉静的大海交相辉映,似乎可以听到海浪富有节奏的呼吸;而他在《遇难船》中表现的滔天巨浪、翻卷的云层、跌宕的波涛和挣扎嘶喊的人们,充满动感,让观者仿佛又置身于悲悯的情调之中。

    其实,透纳的绘画给中国画家和观众带来的审美享受不仅仅是富有浪漫激情的异国景色,其所描绘的历史兴衰故事以及在风浪和风雪中搏斗的渔夫和古代将士的绘画,更有中国人赋予风景的思想内涵蕴含其中。那些崇高的山脉和悠远的风景、人和环境融为一体的情境,都使人们能从中获得一份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透纳笔下的风景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还熔铸了诗意的情怀。1800年之后,透纳的一些画中开始呈现历史题材与风景画的诗意融合。1812年,他的代表作《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更是达到了极致,画中透纳第一次引用了自己的诗作,将风景对人的情感表达和历史画的道德、思想关怀结合了起来。此次展览中也有多幅这样的作品,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画有19世纪上半叶欧洲风景和人文气息的长卷。文学再一次激发了透纳的想象力,正如英国文艺评论家约翰·罗斯金所说:“他既是画家又是诗人……”

    在观察角度、创作思想以及技法探索中,透纳远远走在同时代画家前面,因为他想表达的并非只是自然与传统——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已经不能束缚他那自由奔放的内心;他从中摄取,又从中超越,甚至逃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宏建认为,晚年的透纳将水彩技法运用到油画创作中,色彩的主观表现力及水彩颜色透明、流动的特性得到了极大发挥。“透纳笔下的风景对于自然细节的省略与忽视前所未见,甚至在某些地方用白色背景上淡淡的色彩勾勒来展现物体的基本颜色、光线和质感。”风景本身似乎不再成为主题,而光却带给透纳无限的灵动。《议会大厦的火灾》、《暴风雪——气船驶离港口》、《光与色彩(歌德理论)——洪水灭世后的清晨》、《狂暴的海》、《诺勒姆城堡的日出》等,都是透纳强调光色效果和形象轮廓的名作,最后这幅画更是代表了其创立的独特风格,画面中纯粹而炫目的景象周围笼罩着精致流畅的柔光。虽然当时不被理解甚至不敢公开展出,但透纳却凭借这些“大胆尝试”成为了印象派绘画的先驱者。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报社
中国艺术报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