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日前落幕,投资才100多万港币的小成本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在和《赤壁》、《叶问》等商业大片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夺得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四项大奖。人们大概不会忘记,就在两个月之前,低成本独立制作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刚刚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在笔者看来,两部文艺影片之所以备受青睐,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最为重要,那就是:都把视角放在普通人的身上,反映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表现了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理想、坚持和信念,都洋溢着一种朴素、温暖的人间真情。换言之,两部作品的成功都在于它们对生活的表现和对民生的关注。
拿《天水围的日与夜》来说,影片讲述的是香港天水围地区底层普通居民的生活,没有紧张激烈的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一切都平平常常,甚至稍显琐碎。但却有一种内在的情感力量吸引着观众,即平凡的生活中感人至深的真情。生活的乐趣,邻里的温情,家庭的亲情,这些具有普遍性的人性情感,深深感染了观众,引起了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才会为他们所接受,带来了影片的成功。
近几年来,我国电影市场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曾几何时,电影界刮起了一阵“大片”风,《英雄》、《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粉墨登场,这些影片动辄投资过亿,大牌明星云集,宣传铺天盖地。形式上推崇“技术至上主义”,追求场面的宏大、画面的震撼、视觉的冲击。这些影片虽然取得了高票房,但不久之后就归于沉寂,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如快餐食品一样。就是因为它们舍本逐末,形式大于内容,缺少能够真正打动人心、引起人们共鸣的情感力量。这些大片也曾参加过一些国际电影节的角逐,却没有获得大奖,不是评委没有眼光,而是影片自身存在问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曾经产生过一批优秀的表现现实生活、关注民生主题的电影,如《喜盈门》、《秋菊打官司》等,它们真实地记录了农村生活状态,反映了时代变化,表达了朴素真挚的情感,为观众所喜闻乐见。这些电影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新时期电影的经典之作。
我国目前反映普通民众生活、关注民生的成功的电影并不多。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文艺影片受众少,票房低,不易回收成本,融资困难;各种“大片”占满档期,文艺影片放映时间和场次被缩减;文艺影片的宣传不到位,发行渠道不畅通等。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首先,我们的电影制作者要耐得住寂寞,抵挡住诱惑,沉潜于生活,才能创作出真正的精品来。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要影片质量过硬,老百姓一定会走进影院。其次,电影发行部门也要重视宣传,安排好档期。
事实证明,表现生活,关注民生,紧系民众命运,传递真情的文艺影片,老百姓喜欢看,也希望常看。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有关部门近期推出了一批国产新片,大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从刚上映的《南京!南京!》获得的票房即可看出它的成功。而刚刚在第十六届大学生电影节上获奖的《喊过岭的故事》、《超强台风》、《邓稼先》等现实题材影片也是成功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