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擃厼娴楅弬鍥ь劅閼圭儤婀抽悾宀冧粓閸氬牅绱�

19125年4月6日 星期日

14:52:37
发现美 创造美
http://www.cflac.org.cn    2009-04-28    作者:马西光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为画家最基本的能力,应该是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由于画家审美观、艺术修养、观察方法的不同,面对同一事物,可以产生不同的感受,得到不同的领悟,从而产生不同的情思,艺术贵在独创,这一点应该是艺术创作的起点。毕加索认为,探索在绘画上是毫无意义的,重要的是发现,在此基础上坚持艺术的真与美,挖掘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生活的深度,使作品的内含更丰富,当人们欣赏它时,能领略它的感情,感受到它的生命,它才有价值。这样说并不是不追求形式美感,而只是说明美的外表虽然重要,更重要的应该是独特的内涵。艺术之美首在精神,而笔墨艺术处理都只是传达意念所使用的工具。就是那些追求主观印象的传达、偏重个性、感性的现代绘画作品,或者着意于笔墨情趣的绘画形式美感的作品,只要它是画家的心血结晶,传达了画家在生活中领悟的美与情思,而不是无病呻吟或者自己也不知所云,也应予以珍视。过去,我们的创作原则,是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事实证明,过去的艺术创作也出现了一批符合这一原则的优秀作品,歌剧《白毛女》,绘画作品《血衣》、《开国大典》、《八女投江》等等。但也出现了画几条鱼,标上政治口号“力争上游”的不伦不类的为政治服务的作品,也出现了不少虚构的、想出来的作品。“文革”中出现的一些作品就是典型的例子,现在一想起来往往有不堪回首之感。这些作品既不可能起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也不可能给人以美的启迪,与其说是美术作品不如说是“丑术”作品。

    艺术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反映,我们在学画时,往往注重技巧的磨炼,而对十分重要的观察、联想、创造能力与艺术修养却往往不够关心,缺乏了这些,要在生活中发现美,获得启迪与灵感,从而产生情思,并在艺术创作时使之升华,找到表达情思的艺术手段,就必然产生许多困难。许多基本功不错的同行,画不出成功的作品,大约受此困扰的成份不少。郑板桥的那首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正说明了认识世界是痛苦的,困难的。“画到生时是熟时”辩证地说明了这种关系,愈画愈“生”,这“生”是因要找到表达新的认识的手法,而“熟”我认为可作为成熟的“熟”来理解,这可能有些杜撰,但这样想对艺术创作是有好处的。

    前几年,去晋祠游览,先看了水母殿,分列水母娘娘两边的人头鱼身侍女,造型概括富于想象力,虽也觉得不错,但总感到缺乏生气;随后观看了圣母殿,久已闻名的三十三尊宋代彩塑,果然名不虚传,这些侍女秀丽妩媚,体态婀娜,神态各异,楚楚动人,俨然是生活中窈窕淑女的化身。尤其是王朝闻先生早就介绍过的那位侍女,我欣赏她的面部刻划,更欣赏的却是她微向左侧的面部与微向右前方伸出的左足动态,这个动态是那样的优美传神,当我审视她时,似乎感到她含情脉脉地向我走来,不研究生活,不费尽心血,哪能取得这样使人流连忘返,使人感情激荡的艺术效果。汉代霍去病墓雕塑是众口皆碑的意象作品,其中“卧牛”、“跃马”的脊背同样都有一条运动的线,“跃马”的线令人感到飞动,而“卧牛”却是一条扭动着向前后延伸的线,不同的线使石雕产生了不同的具有个性的运动感,由于线的运动符合马与牛的个性与特征,从而使这些石雕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作者倘若没有慧眼识美的能力,怎么能发现这种具有个性的、具有生命力的线,并创造出这样非同凡响的作品。

    有一次同苗重安一起逛深圳世界之窗,看罢节目出来,二人边走边看了门前陈列着的五件雕塑复制品,几年后的今天已不敢肯定那件欧洲的雕塑是否就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但对它健美的身躯仍记忆犹新,它似乎是力量与美的化身,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令人信服地感到它是英雄。显然,作者在这件作品上倾注了强烈的激情与心血。它是写实的,但显然比生活原型更美更典型更理想。当走到中国的天王塑像前时,不符合解剖结构的造型,尤其是背部的简单化处理,不免让我感到汗颜与遗憾。它虽不是我的作品,但它是中国的,是炎黄艺术的代表啊!当我走到马路边准备乘车返家时,情不自禁地又回头看了这两件雕塑,我顿时呆住了,天王活了,它衣巾飞动,威风凛凛,似乎在云端飞驰,令你感到它就是法力无边的神,从这样远的距离看来,它的气势远远超过了大卫,“超以象外,得其寰中”的艺术创造,真令我为之感到骄傲。东西方的雕塑家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艺术手段,都同样成功地发现并创造了表达自己理想与感情的作品。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寻找、发现了不同的美,然后按照自己的意念,倾注了自己的心血,铸造出了千古不朽的作品。

 

    马西光 祖籍山东,1932年出生于山西临猗县,1948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部,1957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深造,作品以人物画见长。他在青海高原生活了近40个春秋,创作的高原人物画展现出浓郁的西部风采,独特的渗透技法,动态的艺术构图,浓郁的诗情画意,蕴含着高原粗犷、奔放的激情,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现为青海省优秀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美协青海分会荣誉主席。离休前曾任玄圃画院副院长,青海省政协常务委员,青海省美协副主席。作品曾参加1964、1972、1979、1985年度全国美展,国画《瀚海晓月》获新中国成立30周年全国大展三等奖,《琴声悠悠》获“97首届欧洲中国艺术大展”金奖。1999年入选中国美协、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国画五十家”电视系列片。2001年《月韵》入选百年大展。他的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单位收藏。出版有多种个人画集,并成功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举办画展,被誉为高原画派拓荒者。

娑擃厼娴楅弬鍥ь劅閼圭儤婀抽悾宀冧粓閸氬牅绱�

 
娑擃厼娴楅弬鍥ь劅閼圭儤婀抽悾宀冧粓閸氬牅绱�
閻楀牊娼堥幍鈧張锟� 娑擃厼娴楅懝鐑樻钩閹躲儳銇�
娑擃厼娴楅懝鐑樻钩閹躲儳銇為崷鏉挎絻閿涙艾瀵虫禍顒€绔剁憲鍨厔閸栧搫澧犲ù宄板础濞岋拷11閸欐灚鈧偓闁喚绱敍锟�100009閵嗏偓閻絻鐦介敍锟�010-64025528
娣囷紕顔堥敍锟�cflac@126.com閵嗏偓閵嗏偓娴滅悂CP婢讹拷05067365閸欙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