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冷门”——白燕升与他的《冷门里,有戏》
http://www.cflac.org.cn    2009-04-28    作者:高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去年,汶川地震之后的一段时间,文艺节目淡出荧屏,除了主持几场赈灾义演之外,白燕升有了大把空闲。“这种空闲很难熬,眼看着同行在一线参与报道,感觉自己有劲使不上。”但也就在这段时间,“有劲使不上”的白燕升把精力放在了思考人生和记录人生上,“尤其是汶川地震带给我的震撼,让我对生命的思考更加迫切,也给我的思考带来了动力和热情。”白燕升边思考边写作,最多的时候一天写4000多字,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初稿,这就是最近出版的《冷门里,有戏》的雏形。

    “这是我的人生记录,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对戏曲的思考,我不能说这本书好读,我希望在某个段落会让读者停顿下来,和我一起思考。”白燕升说。

    走进“冷门”

    走进戏曲这一“冷门”,并不在白燕升的人生规划之中,在河北大学,他学习的是中文专业。毕业后,先后到保定电视台和河北电视台主持新闻、经济、文艺等各类节目,那时候,他没有想到有一天会跟戏曲主持结下不解之缘。

    1994年,白燕升进入中央电视台。从1996年主持《九州戏苑》开始,白燕升开启了主持戏曲节目的新的一页。“《九州戏苑》在1996年到2000年,是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唯一一档戏曲栏目。那几年,我们几乎和全国各省市台都合作过。后来这一栏目放在中央三套播出。2001年,伴随着戏曲频道的开播,这个当时的名牌栏目渐渐销声匿迹了。尽管它带给我的,不都是快乐,我仍然怀念伴着它走过的城市乡村,江河山川,历史遗迹,庙宇栈道……”直到今天白燕升仍然怀念主持《九州戏苑》的日子。

    对一个刚起步的新人,对一个在中央电视台闯荡的外地人,《九州戏苑》锻炼着白燕升的业务,也考验着他的耐力。“这种锻炼和考验无法逃脱,是必须要接受的。如今回想起当初的奔忙疲惫、焦灼充实,竟有几分留恋。”白燕升说。

    那几年,从一个外景地飞到另外一个外景地,从外地回京马上进演播室或赶到剧场直播,对白燕升来说是常有的事。就是一天进出同一个机场两次也有过几回,白燕升被同事戏称为“空中飞人”。那时白燕升一人主持着戏曲·音乐频道几乎所有的戏曲栏目。有意思的是,每天他刚在上一个栏目的结尾说完“再见”,马上又在接下来的栏目“再见”了。这种超负荷运转的工作状态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

    白燕升在忙碌的同时也在反思,“这种工作状态显然不正常,紧张忙碌得只能维持着‘简单再生产’,很快就感觉被掏空了。”虽说天天和观众见面,但一个人安静下来时,白燕升就会有落寞空虚甚至恐慌之感。对于他来说,电视是个放大镜,优点缺点同时被放大,作为新人的白燕升还不懂扬长避短。那段时间,批评的来信竟多过表扬。“好在之前我有所预料,再说,既然选择了‘抛头露面’的职业,就要有‘露得起脸丢得起人’的豁达,因为,可能在某个阶段,我们会非常在意周围人的认同和评价,但在漫长的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是为自己在做事。”

    日积月累,白燕升对于自己的工作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思考。“我一直认为,任何艺术样式,尤其是传统艺术,即使做不到青春时尚,也要有一些时代气息,应该有现当代戏剧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观照与反映。戏曲作为一种流传已久、早被定型的艺术,你完全照搬,倒是不会引起什么非议。但我想,我还年轻,凭着多年对戏曲、对电视戏曲的理解,我希望做一些改良。让年轻人走近戏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传播方式要有时代感、时尚味儿,要以年轻人的视角和体验来诠释和演绎戏曲艺术。传统的内核精髓不变,但现代的包装营销要紧跟,先把目光吸引过来。否则,陈旧的舞台,暗淡的灯光,拖沓的节奏,程式化的表演,很难赢得青睐。就像常年挂着中老年人服装的商店,很难让年轻人进入一样。”白燕升知道,戏曲的明天更需要年轻的观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所以,白燕升在主持节目之余,更愿意走进大学传播戏曲之美,但凡有时间,他也愿意和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沟通交流。

    走进“冷门”的白燕升,对于戏曲的理解有了温度,继而有了对戏曲的热爱,对戏曲传播的担当。当然,他并不满足于做一个戏曲的媒体传播人,还常常粉墨登场,亲自融入戏曲,体味戏曲。京剧、河北梆子、越剧、黄梅戏、豫剧等剧种,他都能演唱,1997年,《白燕升戏曲·歌曲演唱集》由中唱公司发行,表达了他对戏曲、音乐的热爱。

    “冷眼”看戏

    从去年起,白燕升将主要精力放在戏曲频道的招牌栏目《燕升访谈》上,并有意撤出一些栏目。“我不能再为了面子而马不停蹄地主持栏目了,最繁忙的那些年,我常常想,一年下来我究竟说了几句真心话?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说套话,长此以往,观众早不爱听了。没有储备和积累,而是停留在惯性上进行简单再生产,观众是不会喜欢的。所以我佩服那些远离媒体的艺术家,能够抽离出来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境界。我身处一个主流媒体,但我又刻意远离主流,可以说是主流里的非主流。”

    “主流里的非主流”正是白燕升赋予自己的一种姿态,这种客观的姿态,使得他对问题的思考得以获得公正评判,而这些思考都记录在了《冷门里,有戏》之中。

    对戏曲的思考占据了书的大部分内容。谈起现在戏曲不景气招致的抱怨,白燕升有自己的理解。“很多戏迷看着现在骂现在,说一代不如一代。其实艺术莫谈超越,谈个性就够了。”白燕升说,“都说众多的戏迷是戏曲发展的沃土,但我认为,很多戏迷也成为了戏曲发展的阻碍。”白燕升发现,很多戏迷总是喜欢说孟广禄不如方荣翔,方荣翔不如裘盛戎,似乎戏曲界就默认一代不如一代。但在白燕升看来,艺术不是科学,讲述的是个性。时代不同,观众的口味也不同,更无所谓超越。因而戏迷要有包容的心态和宽容的胸怀去接纳现在的演员。在一次昆曲名家计镇华的个人专场中,白燕升喊出了“从今天起我们就把计派叫响吧”,得到了很多戏曲界人士的肯定。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很少立门立派的,但白燕升认为马兰的表演和吴琼的演唱一定是超越了严凤英的。他也觉得王蓉蓉的演唱似乎也不那么像张派了,但是更加收放自如。“总是说后辈不如老师,人家还怎么发展?”对于现在的优秀戏曲演员,白燕升从来不吝溢美之词,“唐诗衰败时,当时的人一定也经历过类似我们现在的心态。但是紧接着宋词崛起了,宋词的崛起并非唐诗简单的重复。而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在宋代喊叫振兴唐诗。所以,我们也应该有属于我们这一时代的戏曲艺术,而不是总以前人比照今天。”

    虽然如此,对于戏曲的前景,白燕升并不盲目乐观。他认为当代戏曲面临中国戏曲史上从未有过的奇特处境:台上振兴、台下冷清。每到一个地方主持节目,白燕升总是习惯性地询问剧场人员“自然出票”的情况,对演员和戏本身做一个市场衡量,做到心中有数。结果大都不容乐观。

    戏曲的不景气,并没有阻挡白燕升对戏曲的热情,“正因为我对戏曲有一种客观的认知,我才会以平和的心态做这么长时间。热爱是关键,我在当下尽心尽力,明天总会有所回报。”“冷眼”的白燕升对戏曲怀有的“热心肠”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