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画出的城市名片
——“爽爽的贵阳·中国国家画院走进贵州/贵阳
暨中国国家画院、贵州画院贵阳写生作品联展”在京展出观感
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我的足迹踏遍了全国的山山水水,访问过3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如果有人要问:哪个地方能让你魂牵梦绕?我会首选贵州和贵阳。
去年夏天,再次来到贵阳,看到满街挂着“多彩的贵州,爽爽的贵阳”旅游广告时,我由衷地为贵州和贵阳感到欣慰:这块奇美土地上的人们已经决定打破缄默了。
我在猜想:一旦黔地打破了沉默的状态,那将给外界一个怎样的惊喜呢?
近日,“爽爽的贵阳·中国国家画院走进贵州/贵阳暨中国国家画院、贵州画院贵阳写生作品联展”亮相京城,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说是震动,并非夸张。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文化部部长蔡武,中纪委、中组部巡视组副组长李德亮,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等出席了联展开幕式;中国文联副主席杨志今,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张健,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原中国国家画院院长龙瑞,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舜、解永全等文艺界、科学界以及企业界人士前来参观。中国人民大学还邀请贵阳市政协副主席张承新及贵州的主创画家到人大讲学交流,人大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徐庆平专门与画展组织单位贵阳市政协的有关人员和贵州的画家们进行了座谈。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央电视台、新浪网、搜狐网和中国网等数十家媒体竞相对画展进行采访报道。新华社报道指出:这次采风活动及作品展,以绘画形式突出了贵州、贵阳的地方特色,展示了贵州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向外展示和推介贵州和贵阳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吸引住了如此众多的人们的眼球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文化部部长蔡武观看展览时所说的话中找到答案:“这次活动找到了一种模式”。一个中国一流的艺术家关注生活、走进基层的模式,一个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合作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模式,一个成功打造城市名片的模式……如果说艺术作品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的话,那么这种模式就为优秀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成如容易却艰辛。贵阳市政协邀请中国国家画院的顶级画家们到贵州采风创作,和贵州画院的画家一起以水墨丹青或饱和油彩,将贵阳优美景物与独特民风,凝结成一帧帧富于个性、风格多样的绘画作品,贵阳市委、市政府和贵州省文化厅通过举办画展将一个自然风光独特、人文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空气清新和气候凉爽的贵阳呈现在北京广大观众的眼前。细细思量,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组织者的匠心独运:以高雅文化为载体,扩大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提升地方的文化品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灵魂和活力。正如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所说:联展的举办,不仅为贵州省内外画家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而且为推介贵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创造了良好的载体。不能就画展来谈画展,其意义是全方位的,对于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文化的共同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提高老百姓生活品味等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许这就是蔡武所说的“模式”的内涵所在。
“爽爽的贵阳”做了一回大众模特,让京城观众由衷发出了“没想到贵阳有这么美”、“没想到贵阳市内还生活着这么多少数民族”、“没想到贵阳市区里有这么多高山峡谷和激流瀑布”等诸多惊叹,叹服造物主也有偏心的时候:她把雄伟和秀美、博大和精微同时集中在了一个局部上,同时也让人们对“爽爽的贵阳”产生了无限遐想和前往的冲动。
贵州和贵阳是值得看的,也是经得起看的,是我很久以来就深信不疑的,这次总算在画展现场得到了印证。
著名黔籍作家戴明贤先生曾经给我的一位湘籍朋友写过这样的题词:爱黔。
“黔”与“钱”同音,戴明贤先生在这里玩了小幽默。
试着猜想一下:如果人们像爱“钱”那样地爱上了“黔”,爱上了爽爽的贵阳,那将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我愿把这个有趣的猜想留给“爱黔”的人们。
(作者周兴旺,工人日报总编助理、作家、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