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5年4月6日 星期日
一幅绘画、一段音乐、一部电影、一个故事……组成了我们的艺术记忆。
记忆随着时间场域的多重作用,或是被储存在头脑的“硬盘”深处,或是被另一些记忆所覆盖或更新。记忆都是碎片,他们清晰却不完整,并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既不清晰且不完整,因此,记录便成为一种必需。历史本身便是一个广义上的人群对于过去的集体记忆的记录,艺术史亦然。然而,正如人们所越来越认识到的那样,当作为素材被归类与整理的记忆,以知识的形态呈现并传播的时候,其组成与呈现的形态本身便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于是,每一次的艺术展览,都意味着对这个谱系的一次重现,一次重构,一次重新阐释。而这种重新书写的举动,并不仅仅是一种追认或追问,而是立足于构建当下的话语意义。于是,记忆,便依托当下的现场而重新编组。
此次“记忆现场——上海美术馆藏精品展”选取的作品,在时间上基本跨越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20余年,个别作品还有所提前。而在具体的表现元素上则涵盖了形式美感的追求与滥觞,西方流派的涌入与本土化,形式语言的试验与转化以及本土架上绘画的观念形成与地域化发展等诸多要素。这是一个依托于历史现场的展览,不同于简单的中国现代艺术的谱系梳理,此次展览并没有给出了一个明显的现代主义线索。因为在主义的名义下隐藏的是删选与排队,不仅是艺术性上的删选,同时还是艺术观点的排他。因此,此次展览同样呈现了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时期开始潜行的形式美感的探索及其在新时期的转化,呈现了那些不仅在形式语言,而且在历史意义上值得书写的作品。它不强调抽象与具象、画种与材质的分野,而是关注所选的藏品在其所处的场域之中的特殊性。
我们有必要不断地翻新记忆库,不断地重组人类的艺术记忆库,我们更有必要将这些被记忆着的艺术再现于艺术现场,尽管当时的时间与空间不复存在,但是这些艺术品又进入了当下崭新的时空现场,产生了当下的现场意义和历史性价值。
相关链接
日前,由上海美术馆主办的《记忆现场——上海美术馆藏精品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该展展出了上海美术馆近几十年来收藏的靳尚谊、詹建俊等名家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