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40年代发端至今,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受到了画家们的普遍关注,涌现出大量优秀之作,形象地反映了新中国60年历程中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和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融合,成为新中国绘画中不可或缺的一支。
为新中国美术史烙下时代印记
西藏、新疆、内蒙古、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特有的草原、沙漠、雪域、村寨等自然风光,各族兄弟姐妹劳作、节庆时千姿百态的生活场景,还有缤纷靓丽、典雅精致的衣装饰物,激发了一代代画家们的创作灵感。一批批美术家带着憧憬、带着责任,身背画夹、手握画笔,走入瑰丽神奇的少数民族地区,去感知感悟、寻找发现、思考探索。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吴作人的《甘孜雪山》,还是新中国成立早期董希文的《春到西藏》、常书鸿的《蒙古包中》、黄永玉的《阿诗玛》、朱乃正的《金色的季节》等,或是改革开放后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袁运生的《泼水节》、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等,也无论是少数民族画家还是汉族画家,都在用心用画抒发着对这个团结友爱的多民族祖国的赞美和歌颂。
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民间美术与艺术传统不仅成为重要的资源素材,还给予20世纪中国美术创作以巨大影响,为中国美术史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就中国现当代绘画而言,少数民族美术题材创作出现在上世纪40年代。那时张大千、赵望云、常书鸿等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后的创作,成为中国绘画题材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为中国美术创作开辟了新的领域。上世纪50年代,黄胄、叶浅予、周昌谷等创作了大量以平民化审美意识礼赞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山川与劳动生活的作品,描绘出一幅幅充满幸福与欢乐、诗意和阳光的民族风情画卷,也为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究积累了经验。新时期从多角度切入的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充分展示出其丰富性,而创作主题的多向性成为一大特色,同时透过民族风情更多地挖掘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要义,也显现出主题的深刻性。
瓶颈:雷同的“风情”
从探求绘画的民族性,到反映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面貌的变化和进步,再到对民族心理性格与文化品格的揭示,展现少数民族的风光美、服饰美、原生态般的习俗风情美,始终是萦绕在一代代美术家们心中的梦想。进入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依旧繁荣,不同类型的作品在各种展览中频频现身,但纵观当前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似乎有些停滞不前之感——缺乏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艺术语言雷同,难以超越民族风情画的瓶颈。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邓维东说,一方面,与半世纪前,甚至与几年前相比,现在的创作环境很不一样。当时,相比一般题材,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无论在形式探索还是情感释放上,都更能够发挥画家个人的潜能。而在当下多元文化和开放的历史背景下,文化理念、美术媒介的表现形态非常多样,使得震撼人心之作难以脱颖而出,这不仅局限于少数民族美术这一特定的创作题材,况且出新作、力作尚需时间检验。另一方面,近年来近乎“旅游式”的采风改变了以往画家深入生活搜集素材的方式,到少数民族地区走走、看看,拍些照片、画些速写,回来后再创作一两幅作品,这种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的“快餐式体验”使得画家们对自己作品中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不可能有多么深入,也就不会产生创造新的艺术语言所需的冲动,加之艺术市场化也令一些画家根据流行品味去调整创作思路,而相关美术评论、理论的匮乏更是一大遗憾。
有专家认为,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不应只是一张张“风情”画。现在有个误区:表现蒙古族的作品大多是策马扬鞭,而描绘苗族的则一般是突出其明亮闪烁的银饰,画面虽然很唯美很逼真,但却缺乏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意味。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殷会利说,画家自身对生活的认识、技法特色、风格取向只是作品表达的一个部分,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不能局限于以风情、服饰为素材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这种单纯从表象到表象的外在特征描绘上,而是应强调民族内在精神的演绎与挖掘这一创作趋向。
少数民族美术家的独特视角
畲族画家钟志金在创作《畲族新娘》时,深感抒发表象下蕴藉的内在精神是实现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拥有独特视角的根本所在。当他采风步入福建省罗源县畲族山区收集创作资料时,看到劳作在青山绿野上的畲族妇女全身的装饰如美丽的凤凰一般,被深深打动,才有了后来的创作。“当纯真的民族情感融合于画家选定的创作意境与所要表现的具体对象时,才能展现出完美的视觉审美效果。”钟志金说。
前不久,著名藏族画家尼玛泽仁随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到多民族聚居区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送欢乐、下基层”的见闻,也令他油然而生了创作欲望。“在淡淡的雾气和薄薄的夕阳映照下,梯田就像一面镜子,站在面前便犹如置身在一幅天然的画作中。”尼玛泽仁说,劳动人民为了生存创造了美丽的视觉奇观,让人非常震撼,真希望能够用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扎进去,体会那里的喜怒哀乐、山山水水,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内涵落实在画纸上。
事实上,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人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新中国成立60年来,陆续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美术人才,其中不乏土家族画家黄永玉、彝族画家李秀、藏族画家尼玛泽仁、彝族画家阿鸽等大家、名家,他们都在用心经营着自身民族的美术事业。“画家的笔墨、技法虽不乏艺术魅力,但少数民族画家骨子里受到的本民族文化的影响是代替不了的。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各民族不同的审美观,比如彝族喜欢黑色、红色、黄色,藏族钟爱强烈的对比色,西北很多少数民族崇尚蓝色和绿色,这些都是他们富有生命力的独特艺术语言。”尼玛泽仁说,应该鼓励和提倡更多少数民族画家在广泛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先进元素的同时,自觉研究母体文化延伸出来的本民族美术体系和艺术样式,使我们的民族美术更加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