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播出的电视剧《潜伏》别具一格,在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方面下了大工夫,不仅故事的想象与编排基本上都有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就连地域、场景和风物,也都严格以历史实物为依据。电视剧《潜伏》在历史“真实感”方面的不懈追求,牢牢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当人们对“戏说”之风产生审美疲劳之时,《潜伏》的严谨风格让人有种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电视剧中有一个情报市场,在一个叫“券商会馆”的地方,是剧中人物谢若林活跃的所在。这地方还真不是虚构出来的,因为在1941年之前,天津就真的存在过类似的地方,就在英租界的一个咖啡馆中,当时那里曾是世界各国间谍在远东最大的情报交易市场。真实的场景与真实存在过的国际级间谍的风云际会,为《潜伏》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空间的镜像。
另外,故事背景中的所谓延安“抓特务”等情节,也是以历史上延安真实发生过的“抢救运动”为依据的。这些历史事件在韦君宜的《思痛录》以及其他亲历者的回忆文章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电视剧中涉及的东北及淮海战役的战况,更是按真实的战争进展情况加以叙述的。甚至就连剧中人物对话中,涉及到的军统历史以及相关人物,特别是军统人员的资历,也都来源于相关的历史资料。更绝的是,就连当年的物价和币值,也都完全比照当年的真实情况,如打赌100万元,一袋面粉250万元,结婚证需要贴印花税等等。
《潜伏》的这种历史真实感,从作家龙一的原著,到电视剧编剧姜伟的改编,都一直被严格地遵守着。龙一是位颇具风格的“津味小说”作家,对地域性的历史仪式、器物与遗迹等等,都有着精深的谱系式研究。龙一小说的这一独特风格,不仅源自他的博学,更与他个人的精神气质有关,他对各种旧时的吃穿用度、称谓名号、器物摆设等一一加以考证和还原。为了写长征,他曾亲手煮过皮带,甚至还试着配过炸药……更难得的是,编剧姜伟竟能将原作小说中的这种“考究”在电视剧中加以还原,将“历史真实感”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