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通报了对6家报纸刊载严重失实报道的处理情况,并发出了《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制止虚假报道的通知》。这些虚假报道涉及经济、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其中尤以某报刊载关于某银行的虚假报道致使当日该银行A股流通市值损失127.5亿元、拉动股市大幅跳水的消息最为引人关注。其实娱乐界的虚假报道更多,但是相对而言,人们似乎已经对此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甚至认为理所当然,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反思。
当前,一些媒体的娱乐版面或频道充斥着各种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的娱乐新闻,仅从这些报道惯用的诸如“据知情人士透露”、“疑似”等字眼,以及往往与这些报道同时出现的“某某怒斥某报”、“某某紧急澄清”之类的相关新闻,就不难想见这些报道的虚假性。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娱乐新闻已经成了假新闻的代名词。应该说出现这种情况和娱乐界、媒体和受众都不无关系。娱乐界需要利用八卦、花边制造卖点、进行炒作,将产品宣传出去。媒体当然深谙此道,于是有意地合作,甚至推波助澜,利用明星的影响力提高自己的发行量、收视率和点击率,从而赢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读者和观众一般也会认为此类娱乐新闻没什么明显的害处,和自己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娱你一乐,何必当真”。如此看来,制造虚假娱乐新闻对各方来说,可谓各取所需,且皆有所得,何乐不为呢?
其实不然。这种表面的“得”和“乐”隐藏着更大的“失”和“忧”。假新闻尤其是负面的假新闻,对艺人、明星的事业、生活甚至健康都可能造成不小的冲击。在老版《西游记》中扮演沙僧的艺术家闫怀礼最近刚刚去世,他的老伴透露,就是去年一则关于他“瘫痪在床”的假消息严重影响了他的情绪,导致病情大为恶化。从长远看,假新闻对于娱乐行业和媒体行业虽可带来一时的利益,但艺人形象和声誉受损必然影响娱乐业的发展,而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丧失给媒体带来的恐怕也就不仅仅是广告收入上的减少了。即使对于普通读者和观众而言,当对娱乐新闻的造假习以为常之后,他们对相关精神文化娱乐产品的接受和喜爱程度又要打多少折扣,显然值得忧虑。
好的文化产品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有害文化产品的危害性同样是无声、甚至无形的。一则假的娱乐新闻,可能不会有招致上百亿损失这样明显的危害性,但不能因此就对它掉以轻心。如果不加重视,听之任之,只怕最后结果就是会让所有人“很受伤”,甚至伤得很重。这种精神上的危害性也许是百亿金钱也难以弥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