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新文化名牌的传承发展有特殊规律
● 王永良
天津名流茶馆是在天津和平区委、区政府等的支持下,在经营者的艰苦努力下,天津人民花了近20年的时间,历经坎坷才培育起来的名牌茶馆,是天津改革开放培育的新文化品牌。这个新文化名牌的形成,是多年市场培育的结果,是顺应文化产业规律的必然。
曲艺演出市场的繁荣,本身有着特殊的规律,有着多种复杂的因素。它既要顾及周边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顾及观众群体的流动走向,顾及观众的欣赏习惯与品位,还需要以诚信的服务、高质量的演出,来慢慢培养观众,引导观众,培育市场。名流茶馆演出相声专场的头一年,开始只有几个观众,到后来几乎天天爆满。这个过程,名流茶馆走过了三四年甚至五六年的路程。违背了曲艺演出市场生存的基本规律,剧场设施再好,演员再拔尖,依然会没有观众。天津目前就有一个例证。已经成为品牌的曲艺茶馆,不能轻易地挪动地方。挪动的结果,往往是精心打造的知名品牌由于水土不服而消亡。
名流茶馆作为知名品牌,应当保护它的原生态。名流茶馆是小茶馆、大品牌。它的原生地就在新华路繁华的商业街上。这里是它的根,是它品牌的起点和标志。这个根已经扎在成千上万的观众、热爱中国民族文化的港、澳、台同胞及外国来宾的心中。他们慕名来找名流茶馆,找的就是原生地,看的就是原生态。他们关注的是它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民俗风情的观众欣赏习惯,具有中国传统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典雅庄重的茶馆布局风格。许多电影厂、电视台来“名流”拍片,看中的就是“名流”的原生态。一位比利时记者说:我就要拍中国古老文化的东西,就要拍反映中国民俗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他们重视的都是茶馆的原生地。名流茶馆这块原生地有着重要的人文价值。建筑设计是在老舍夫人胡絜清、文人吴同宾的指点下完成的。马三立先生题写了“名流茶馆”牌匾。许多大师名家如骆玉笙、马三立、尚长荣、苏文茂等都在名流舞台留下了他们的身影。这块原生地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许多旅行社,以来天津名流茶馆听相声作为主打招牌,其品牌效应已经辐射到大半个中国。名流茶馆是国内外游客来津旅游的必到之地。它是天津改革开放以来,建立时间最长,营业状况最好,影响最大,品牌效应最为突出的茶馆。在天津老名牌茶馆相继消失的状况下,名流茶馆的存在尤令天津人所珍爱。一旦名流茶馆离开它的原生地,势必失去它的品牌效应,也将丧失它的文化价值。
名流茶馆促进了天津曲艺的繁荣和传承,对观众民族精神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是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是“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的宗旨下一道靓丽风景。对于这样一个不用国家投入,且能解决几十人就业的曲艺茶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应当扶持这个品牌,保护传承这个新文化品牌。
培育文化品牌 营造民心工程
● 王全聚
名流茶馆具有创新与传统两种属性。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它是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它是天津历史悠久的曲艺艺术的杰出象征。我们力图让外界知道,天津是曲艺之乡,是中国相声的摇篮,它有最热心懂行的观众群,有中国最庞大、最有实力的演员队伍,而最能说明这一切的实物象征和演出场所,就是名流茶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天津知名的文化品牌。北京老舍茶馆得商机,天津名流茶馆占文脉;老舍茶馆占首都的地利,名流茶馆占文化的地利。它们的成功都有深刻的原因,它们都是无可代替的。
一个文化品牌的形成不容易,而它的成长、发展、壮大就更加艰难。对名流茶馆光是赞扬是远远不够的,听凭其自然发展也是不够的。我们不能采取“花开花落两由之”的消极态度,对这个极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我们应该倍加爱护,我们大家都应有培育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如何培育名流茶馆这一品牌,这应该是一篇大文章,应该做细做好。
培育名流茶馆文化品牌是民心工程。名流茶馆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场所,成为培养曲艺演员队伍和观众队伍的摇篮,成为吸引大批游客的上佳旅游场所,成为向国际友人展示天津人民生活富足、文化繁荣的好去处。所以培育名流茶馆,是深得民心的事。
培育名流茶馆文化品牌是长期行为。名流茶馆虽然已经名气很大,但作为天津知名的文化品牌它还处于初始阶段,它的发展壮大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长期、持续不断地关心培育它,帮它解决前进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
培育名流茶馆文化品牌是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的培育不行,单靠名流茶馆自身的努力更不行,必须方方面面都伸把手,各主管部门、观众、演员都来关心、支持、爱护它,才能让它茁壮成长。
文化场所原生态应保护
● 张庆长
从历史上看,天津的曲艺演出场所经历了撂地、大棚、书场、茶园、剧场等变更的过程。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曲艺的发展促进了茶馆业的发展,而茶馆业的兴盛也为曲艺演出提供了可以依托的福地。二者相依相护、珠联璧合、共同生存。
就平民审美情趣而言,到茶馆里听相声,品茗赏曲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休闲方式。茶馆以其贴近性、便捷性成为老百姓寻找乐趣,满足精神需求,提高文化素质的一块福地。
天津茶馆最兴盛的时期达到80余家,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文革”的摧残,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茶馆荡然无存。1991年,随着文化寻根热,一个坐落在昔日劝业文化娱乐圈内的名流茶馆应运而生。她秉承几代曲艺名流所积淀的人脉,经过近20年的惨淡经营、精心打造,终于成为天津茶馆文化的一座地标、天津新文化的品牌。成为天津市和平区文化的骄傲,也是天津旅游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天津对外宣传的亮点。
新闻媒体曾以北京有“老舍”、天津有“名流”为题,高度评价了名流茶馆的地域文化价值。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专题节目《北京人为什么爱到天津听相声》则彰显了天津名流茶馆的品牌效应。而比利时记者来这里拍纪录片,日本学者赤宫先生到此考察,众多的港、澳、台同胞和来自日本、韩国、欧美、东南亚、非洲的海外友人光临体验,都看中的是天津名流茶馆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它的原生态状况、原生地品貌。这些就是名流茶馆20年聚拢的人缘、人脉和难得的文化氛围。众多电视台借此地拍摄了《骆玉笙八十年艺术生涯》、《走进中国》、《百年笑声》、《相声界七位老艺术家纪实》、《艺术人生》,这正体现了它茶馆原生地的魅力。北京、深圳、浙江、黑龙江等省市拍摄《全景天津》等介绍天津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的纪录片,都提到名流茶馆作为天津改革开放30年成果之一的重要性。而天津旅游局把名流茶馆作为特准的文化旅游景点,更说明这块曲艺演出、百姓休闲福地在旅游业中不可替代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文化场所原生地的原生态有着不可复制性,这决定了必须维持原地、维护原貌的重要性。有时须臾一念,就可能把一个将来的文化古迹轻易丢弃。有时为了发展的需要,出于好意把一个文化场所迁往建筑环境、硬件设施更好的新址,而这一善意之举,恰恰把经营者、演出团体花大量时间、精力、财力、物力所聚集的人气、人缘、文脉、文化氛围以及地域优势、地理环境统统毁于一旦。古语云:人挪活,树挪死。这就是人气旺、人缘好、文脉盛的传统演出场所不应轻易其址的道理。
全社会都应关注文化窗口的原生地
● 张春生
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经过一个时期的大力宣传和全民努力,已获得社会广泛的共识,不少项目得到了全面与深入的保护和利用。而新的文化窗口,即在改革开放中,经过多年的艰苦积淀而形成的著名文化品牌,不仅广为人知,还在发展中获得“双赢”的效益,并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点。这些文化品牌是文化的又是产业的,是实体的又是形象的。例如,北京的老舍茶馆、天津的名流茶馆就是颇具代表性的新文化窗口。
天津的名流茶馆自1991年创办,尤其是经过最近12年的发展,已是北方相声的基地和“卫派”相声的重要舞台支撑。现在又吸纳了鼓曲、快板和京、评、梆等剧种,不仅大受观众的欢迎,而且始终是中外游客来津的必去之地,甚至是考察和了解中国当代相声与茶馆文化的主要范本。他们说,不到名流茶馆,既不知道中国天津的特色文化,也不懂得什么是“卫派”相声和当代的、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而形成的都市群众文化生活。现在,名流茶馆是全国著名相声演员心仪的演出场所,也是民营文化茶社成功的典型。但它走过的路是极为艰辛和曲折的。也正是这种坎坷的前行,才让它有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何况它还是一个影响很大的城市文化的窗口,乃至是天津文化生活的名片。
名流茶馆走到今天,是一种文化的历程。它既是实体经营,又是对民族文化的推动。相声曾经由盛而衰,茶馆也曾由有到无。可是二者曾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群众需要文化消费,茶馆应运而起,相声茶馆重获观众的喜爱。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一过程的文化发生地即环境的作用。
首先,文化是需要软环境的。新华路上的和平文化宫,依靠原有的氛围和人气,经过名流茶馆的发展,已与周围形成“欣赏场”,成为一个整体,和三岔河口与大胡同、三大商场与滨江道的载体与氛围的关系一样。这种文化原生地对茶馆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文化原生地不能复制,不能流转,不能迁移。它是以原状态而被认知的文化符号。名流茶馆就在那里,那里就是名流茶馆。一旦挪走,人流、人气由于“根”没了,也就削弱了。越是茶馆越是如此,原生地消亡了,艺术活动随之也没有了。
第三,文化是通过历史积淀的。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天津卫才有今天的名气。名流茶馆的名气,也是历史的积累,它是文化窗口,是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何况,原生地具有“认定性”,就像劝业场牌匾不能离开劝业大楼而这座大楼就在滨江道一样。 |